十几名妇女正在一家箱包加工点忙着缝制布料、整理打包。
屋子里整齐地摆放着缝纫机,扎眼穿线的“哒哒”声此起彼伏,颜色各异的布料在妇女们手中来回摆弄着……走进位于枫林村的一家箱包代加工点时,当地十几名妇女正忙着缝制布料、整理打包。“我在这个加工点干了8年,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这份工作收入稳定,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60岁的村民许兆媛笑着说。
闲时进行来料加工
实现家门口的就业
今年47岁的邱爱花是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村民,曾经在江浙一带的外贸加工厂打了十年工。8年前,她回到家乡,发现村里闲余劳动力多,便组织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加工箱包等,教她们踩缝纫机,帮助村里的妇女实现家门口的就业。
56岁的贫困户李桂娥也是邱爱花代加工点里的一名员工。她做“来料加工”已经两年了,现在已经是加工点里的熟练工。“其实就是剪剪线头,缝缝拉链什么的,我都带出两个徒弟了。”
李桂娥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她在家要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因此每天开工的时间较晚。早上9点半,在买完菜、洗好衣服、给孙子做好早饭之后,李桂娥才来到加工点开始工作。每加工一个箱包,可以获得一角两分钱的加工费。当记者问李桂娥天天做这样的手工劳动会不会觉得辛苦时,李桂娥乐呵呵地说:“以前年轻的时候什么苦没吃过,现在的日子这么幸福,做这点小活就是打发下时间,做累了随时都能休息,又自由又有钱赚,最适合我这样的农村老大妈了!”
家庭似工厂
人人搞加工
离开邱爱花家后,记者又来到不远处的周春凤家里。刚走进家中,记者就听到电动缝纫机的响声不断。2016年,她将老房子清理干净后买来机器设备,开始到浙江接单,对箱包、玩具等进行加工,将闲置的房子变成了厂房。“这个季节温度比较适宜,不冷不热,村里的姐妹晚上有空的,就都来加个班,多做多得,每个月能多挣三五百元。”说着,村民徐红莲熟练地在布料上车出了一排密集整齐的针脚。
枫林村村主任王林波介绍,枫林村像这样的加工点有10个,从事服装、箱包、卫浴零件加工等,现在已经帮助村里15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员20余名,“家庭似工厂,人人搞加工”已成为枫林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王林波说:“我们依托这10个加工点,主动与镇里的华荟箱包扶贫车间做好对接,承接更多的箱包代加工业务,让想务工的贫困人员到离家里最近的代加工点务工。”
“来料加工不仅带动了乡村妇女增收致富,同时还有力地改变了当地的风俗,让当地妇女摆脱了农闲时打牌、打麻将的不良风气,掀起了一股倡导劳动、拒绝赌博的文明新风。”王林波告诉记者。
编辑: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