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电影的时候,要经常注意导演是谁。(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电影名言)主演的人是谁,里面的人不熟悉吗?
看到著名的大导演、我们熟悉的演员、口碑好的演员,即使不看电影,也会有好感。
而对于一些“三无”电影,就是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导演和出名演员的电影,会不知觉地产生一种,“这部电影不好看”的感觉。尤其是华语电影,因为市场上充斥了太多看起来花里胡哨,但是其实平庸的电影,所以一部什么都没有的电影,通常很难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是,事情总有例外,并不一定非要是大导大制作的电影才好看,有一些小成本华语片其实质量很好。我们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这样的电影。
《睡沙发的人》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没有意思,或者是在探讨一些很高深的问题,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其实不然,相信每一位经历过高考的人,看这部电影都能够有所感触。
我们处于最青春躁动,有活力,对未来充满幻想又觉得迷茫的年纪,通常会遇上一件事,那就是高考。
这部电影不是讲高考期间的那些苦逼事,而是把视角放在高考后。还是一个高考失败者的暑假,让我们重新正视我们的迷茫。
电影刚开始,男主角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有点小聪明,但不学无术,还自命清高的大男孩,刚出场就和好哥们翘哥们前女友家门,被发现报了警。
之后,主角妈妈把他从警局领回家,要他复读,但是学校嫌他成绩差,也不要他,他就在家里装模作样的复读。
这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我们经常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不迟,而且有时候改变就是一瞬间的事,但这一瞬间可能转变一个人的命运。
男主的命运改变从遇到他舅公开始,一个热爱读书有文化,但是因为过于刚直与邻居们格格不入,显得有点迂腐,甚至被人说有毛病的人。
可以说这两个人,一个是学霸,一个是学渣,学霸拯救学渣的道路就开始了。
电影不同于其他电影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制造一种,受残酷现实逼迫,男主不得不重新学习,从而走上正轨的路线。也没有渲染他爱上学习读书的过程,营造一种很刻苦,很努力的情景,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相反的,电影一直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在讲这个故事,看的时候,就不给观众压力感。而且把故事讲述的非常自然流畅。就像很多日式电影,虽然故事发生了转折,但是没有太多冲突,一切如流水般平静,但是平静不意味着无趣,反而在这种自然朴实中,让我们很接地气,很真实。
电影还好在,它不知不觉给我们一种力量,那就是相信知识的力量。估计写作剧本的人,也是深深地信任着知识的力量吧。
男主的转变在于,他开始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舅公给他的一本《棋王》,让他看的如痴如醉,这样开启了自己主动汲取知识的大门。
这样的转变,其实也是对观众的一种说教,但是这种说教不会让人反感,与电影中他母亲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男主的母亲代表的是大多数父母的形象,从小逼着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文科没出息,理科赚钱,你就该学理科”,“你能干成什么,我看你啥也干不成,你还有爱好?”在这样的逼问下,把男主心中真正的对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逼迫下去了,所以就形成了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态度。
电影中男主的转变,一方面强调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自主学习,最后终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另一方面强调的其实是,在我们对世界最充满好奇,却同样最迷茫的年纪,该如何发现自己的道路,与自己相处的问题。
男主的答案找到了,是在书中。
到后面,他问自己的好哥们,你有梦想,以后打算做什么?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他在对自我存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比较坚定的认识和方向,所以就结束了自己浑浑噩噩的状态,最后选择报名,重新去高考。
电影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也表现得轻松幽默,里面男主的表演很好,痞痞的带点幽默感,但是又没多大的反抗力,后面眼神里又透着一股坚定,一个有点皮,还迷之自信不知天高地厚,但是同时能听得进去话,会主动思考学习,不算太差劲的形象被他塑造的非常自然,就像邻家的大哥哥一样。
里面的搞笑段子,也非常生活化,总之就是能让人看的很舒服,但是看完又会思考读书的力量,这样的一部电影,很适合年轻人看。
文|中成哥说影视
本文由中成哥说影视原创,欢迎关注,大家一起欣赏有味道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