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即抬头显示,将关键信息映射到驾驶员前面的透明介质或挡风玻璃上,减少低头看仪表和导航的次数,确保行车安全。迄今,已形成三种量产产品形态:C-HUD,W-HUD和AR-HUD。
2025年国内前装HUD渗透率将超30%
根据佐思汽研统计,2020年中国乘用车前装HUD安装量达到69.2万辆,同比增长101.2%;市场渗透率达到3.7%,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2021上半年,HUD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接近5%,预计全年在8%左右;到2025年有望超过30%。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以及投影单元技术的升级,HUD显示尺寸和信息不断提升,已成为智能座舱第三屏;二是自主龙头加快HUD上车,如长城、吉利、红旗、蔚来等,并将价位拉低到10-15万区间;三是AR-HUD开启量产,未来3-5年将快速爆发。
2019-2021年国内乘用车
HUD安装量及渗透率(分月度)
来源:佐思汽研《2021年汽车HUD产业研究报告》
OEM发力W-HUD,并持续拉高装配量
当前,W-HUD为车企主流方案,并逐渐吞噬C-HUD市场。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0年国内W-HUD安装量占到HUD总安装量的91.8%,较上年增加10.2个百分点。2021年起AR-HUD开始小批量上市,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与W-HUD齐头并进,共同推动HUD装配量的进一步增长。
未来,W-HUD将从选配向标配,从高端向中低端发展。在这一趋势中,自主品牌起到了关键作用。2020年以来,红旗、哈弗、吉利汽车、领克、几何汽车等成为拉动国内W-HUD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吉利星瑞、哈弗大狗、哈弗初恋等装配车型价格已降至15万元级别。
主要品牌2021款车型HUD装配情况
来源:佐思汽研《2021年汽车HUD产业研究报告》
备注:C/W/AR分别代表C-HUD/W-HUD/AR-HUD;“/”代表未装配
AR-HUD 量产开启 TFT方案成首选
AR-HUD可融合实际路况场景进行显示,并结合LKA、ACC等ADAS功能,为驾驶员带来沉浸式体验,成为HUD未来趋势。
2020 年9月,奔驰S级首搭AR-HUD亮相,开启AR-HUD量产新纪元。随后,奥迪Q4 e-tron、大众ID系列、一汽红旗、长城WEY等也竞相推出搭载AR-HUD的量产车型。
此外,现代起亚、现代艾尼氪、广汽、长安、奇瑞等新车也计划搭载AR-HUD。其中,广汽与华阳合作的AR-HUD将于2021年第四季度首次搭载在量产车型中。
从技术方案看,迄今量产的AR-HUD基本采用TFT、DLP技术。相比之下,TFT成本更低,因此国产车型多倾向采用该技术。DLP技术虽成本高昂,但性能优异,在部分高配或顶配车型应用(如奔驰S级,售价80万以上)。
国内已量产车型AR-HUD方案对比
来源:佐思汽研《2021年汽车HUD产业研究报告》
WEY摩卡:2021年5月上市,搭载AR-HUD,投影距离达13m,投影画面75英寸,可显示车速、油量、距离(距目的地)、方向等,还可对车道线进行增强标注,并显示前车动态车距,当拐弯或掉头时会出现动态箭头进行指引。
WEY摩卡 AR-HUD 效果图
来源:长城
大众:自2021年以来,已陆续在ID.4、ID.6 等多款车型搭载AR-HUD,均采用TFT投影技术。与WEY摩卡等国产车不同的是,其显示画面采用双层设计,其中,上层为AR区,VID 可达10m,显示区域直径达1.8m(约合70.9英寸),以动态3D效果显示驾驶辅助信息及导航提示等;下层为状态区,VID 为3m,可显示车速、导航、道路标识、目的地等信息。
无独有偶,奔驰、奥迪均采用双层显示设计,从而大幅提升了画面的虚拟增强效果。
大众 AR-HUD 效果图
来源:大众
奥迪AR-HUD双距离显示设计
来源:奥迪
自主供应商逐渐崛起 寄予AR-HUD
日本精机、电装、大陆在中国HUD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主要为宝马、奥迪、奔驰、马自达、丰田、本田、别克等中高端品牌配套。
本土供应商有华阳多媒体、泽景电子、怡利电子等,主要服务国内车企,包括吉利、红旗、长城、蔚来、东风等。
随着AR-HUD乘风而来,几乎所有供应商都聚焦该领域,本土供应商的积极性更高。
日本精机:全球最大的HUD提供商,年产能接近200万台,2020年率先为奔驰S级提供AR-HUD。2021年正在推进中国HUD生产基地的建设和部署。
华阳多媒体:截至2021年6月,HUD累计出货20万台,已应用在长城、广汽、北汽、东风日产、长安等多个车型上。已获广汽等AR-HUD定点项目,计划2021年AR-HUD上车;与此同时,公司正在研发双层AR-HUD,最远VID可达10m,近距VID为2.4m。
华为:2021年4月发布基于LCOS投影技术的AR-HUD,VID为7.5米,视场角为13°x 5°,显示画面达到70寸。与DLP技术相比,体积大幅缩小,只有10L,并能在普通挡风玻璃上直接使用,而无需对挡风玻璃进行特殊处理。
本土HUD供应商AR-HUD布局
来源:佐思汽研《2021年汽车HUD产业研究报告》
巨头纷纷布局下一代全息技术
当前,量产的AR-HUD 基本沿用W-HUD的几何光学投影方案,需超大非球面镜,以增加投射距离(AR-HUD VID需达到10m 以上),从而导致封装尺寸过大,无法满足主机厂需求。
全息技术(光波导、HOE、CGH等)不仅可缩减整机体积,还能增加FOV,因此成为供应商和车企争先布局的焦点。
2020年9月,大陆集团持股18%的光波导初创企业DigiLens 推出首款基于专有的光聚合材料的AR HUD模块—CrystalClear,FOV高达15×5°,亮度达12,000 nits,封装尺寸只有5L,可集成到大多数车辆中,显示距离无限远。
来源:DigiLens
2021年1月,松下联合Envisics推出激光全息技术AR-HUD,采用眼球追踪、振动控制等技术,VID可达10m,FOV为10×4°,图像分辨率达4K ,可在近端显示车速、油量等信息,在远端显示导航等。
Envisics于2018年成立,总部位于英国,正与现代摩比斯、通用汽车、上汽等10多家企业开发全息AR-HUD。其新技术将于2023年最先在凯迪拉克车型量产。
松下与Envisics 合推新一代
激光全息AR-HUD
来源:松下
2021年7月,计算机生成全息技术(CGH)公司VividQ 获东京大学风险投资部门UTokyo IPC领投1500万美元种子轮,全息技术将最先应用在汽车HUD,2022年初提供给OEM,并率先在中国市场投入使用。
此外,现代/保时捷(投资WayRay)、电装/英特尔(投资CY Vision)、北汽(合作三极光电)等也在布局全息技术。
佐思汽车研究佐思汽研致力于汽车、TMT、新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车联网)领域的行业研究、专项调研、战略规划、投资咨询、数据分析以及推广传播。61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2021年全球及中国汽车HUD产业研究报告》
目录
共270页
01
汽车HUD综述
1.1 HUD定义及构成
1.2 HUD分类
1.3 HUD投影技术
1.4 HUD相关参数
1.5 HUD产业链全景图
1.6 HUD发展历程
1.7 HUD 市场规模及趋势
02
汽车HUD市场及趋势
2.1 乘用车HUD前装市场
2.1.1 HUD安装量及渗透率
2.1.2 分自主/合资
2.1.3 分品牌
2.1.4 分车型
2.1.5 分价格
2.1.6 分类型
2.2 HUD供应商
2.2.1 国际主要HUD 供应商
2.2.2 国内主要HUD 供应商
2.2.3 主要供应商AR-HUD技术特点
2.3 HUD发展趋势
2.3.1 W-HUD依然处于主流地位
2.3.2 AR-HUD 开始量产上车
2.3.3 全息技术成为AR-HUD 理想方案
2.3.4 多家巨头投资全息技术初创企业
2.3.5 全息AR-HUD 动态(2020-2021)
2.3.6 现代摩比斯推出Clusterless HUD
03
主机厂HUD研究
3.1 概述
3.1.1 主机厂W-HUD
3.1.2 主机厂AR HUD
3.2 奔驰
3.2.1 奔驰:W-HUD
3.2.2 奔驰:AR-HUD
3.3 宝马
3.3.1 宝马:W-HUD
3.4 奥迪
3.4.1 奥迪:W-HUD
3.4.2 奥迪:AR-HUD
3.5 大众
3.5.1 大众:W-HUD
3.5.2 大众:AR-HUD
3.6 丰田
3.6.1 丰田:W-HUD
3.7 别克
3.7.1 别克:W-HUD
3.8 马自达
3.8.1 马自达:W-HUD
3.9 吉利
3.9.1 吉利汽车:W-HUD
3.9.2 几何汽车:W-HUD
3.9.3 领克汽车:W-HUD
3.9.4 吉利汽车:AR-HUD
3.10 长城
3.10.1 长城哈弗:W-HUD
3.10.2 长城摩卡:AR-HUD
3.11 一汽红旗
3.11.1 红旗:W-HUD
3.11.2 红旗:AR-HUD
3.12 蔚来
3.12.1 蔚来:W-HUD
3.13 搭载AR-HUD的概念车
04
全球HUD厂商研究
4.1 日本精机
4.1.1 公司简介
4.1.2 日本精机HUD生产基地及扩产计划
4.1.3 日本精机HUD迭代
4.1.4 日本精机AR HUD
4.1.5 日本精机新一代HUD
4.1.6 日本精机HUD搭载车型
4.2 大陆
4.2.1 公司简介
4.2.2 大陆营收及构成
4.2.3 大陆HUD业务布局
4.2.4 大陆HUD迭代
4.2.5 大陆C-HUD
4.2.6 大陆W-HUD
4.2.7 大陆AR-HUD
4.2.8 大陆全息波导HUD
4.3 电装
4.3.1 公司简介
4.3.2 营收及构成
4.3.3 电装W-HUD产品
4.3.4 电装免接触控制HUD
4.3.5 电装AR-HUD
4.3.6 电装下一代HUD
4.4 先锋
4.4.1 公司简介
4.4.2 先锋激光扫描HUD
4.4.3 先锋AR-HUD
4.5 伟世通
4.5.1 公司简介
4.5.2 营收情况
4.5.3 伟世通HUD发展历程
4.5.4 伟世通HUD产品
4.5.5 伟世通AR-HUD
4.5.6 主要客户
4.6 松下
4.6.1 公司简介
4.6.2 松下HUD产品
4.6.3 松下AR-HUD:DLP 技术
4.6.4 松下AR-HUD :TFT 技术
4.6.5 松下最新一代AR-HUD 产品
4.6.6 松下大屏W-HUD应用案例
4.7 WayRay
4.7.1 公司简介
4.7.2 WayRay全息AR导航产品介绍
4.7.3 WayRay嵌入式全息AR显示器介绍
4.7.4 WayRay最新AR-HUD布局
4.8 Envisics
4.8.1 公司简介
4.8.2 Envisics HUD 产品迭代
4.8.3 Envisics AR-HUD
4.8.4 Envisics AR-HUD 技术特点
4.8.5 Envisics 合作伙伴
4.9 其他
4.9.1 哈曼
4.9.2 LG
4.9.3 博世
05
中国HUD厂商研究
5.1 华阳多媒体
5.1.1 公司简介
5.1.2 HUD发展历程
5.1.3 研发和生产布局
5.1.4 核心技术和主要产品
5.1.5 营收及市场动向
5.1.6 产品和技术路线
5.1.7 产品专利
5.2 泽景电子
5.2.1 公司简介
5.2.2 HUD产品
5.2.3 合作伙伴
5.3 怡利电子
5.3.1 公司简介
5.3.2 HUD 核心技术
5.3.3 一体投射平视型HUD
5.3.4 一体投射下视型HUD
5.3.5 手机映射HUD
5.3.6 行车记录器HUD
5.3.7 Car Life HUD
5.3.8 Smart HUD/HUD 2
5.3.9 AR-HUD
5.4 未来黑科技
5.4.1 公司简介
5.4.2 未来黑科技HUD产品路线图
5.4.3 W-HUD产品介绍
5.4.4 AR-HUD布局
5.4.5 MR-HUD布局
5.4.6 C-HUD产品(后装)
5.4.7 合作动态
5.4.8 HUD 应用案例
5.5 车萝卜
5.5.1 公司简介
5.5.2 发展历程
5.5.3 C-HUD产品体系
5.5.4 C-HUD部分亮点功能
5.5.5 后装W-HUD方案
5.5.6 水滴AR-HUD(后装)
5.5.7 前装AR-HUD方案
5.6 一数科技
5.6.1 公司简介
5.6.2 AR-HUD 产品
5.6.3 AR-HUD技术
5.7 锐思华创
5.7.1 公司简介
5.7.2 AR-HUD产品
5.7.3 W-HUD产品
5.7.4 核心技术
5.7.5 AR-HUD 应用场景
5.8 华为
5.8.1 HUD布局
5.8.2 AR-HUD
5.9 百度
5.9.1 AR-HUD布局
5.9.2 AR-HUD 竞争优势
5.9.3 AR-HUD 产品规划
5.9.4 AR-HUD 技术规划
5.10 疆程
5.10.1 公司简介
5.10.2 AR-HUD产品
5.11 水晶光电
5.11.1 公司简介
5.11.2 HUD业务发展历程
5.11.3 HUD 产品
5.11.4 AR-HUD 应用
5.12 点石创新
5.12.1 公司简介
5.12.2 HUD产品
5.12.3 HUD技术
5.13 衍视科技
5.13.1 公司简介
5.13.2 AR-HUD产品
5.13.3 产品规划
5.14 京龙睿信
5.14.1 公司简介
5.14.2 HUD产品体系
5.14.3 C-HUD产品
5.14.4 AR-HUD产品
5.15 炽云科技
5.15.1 公司简介
5.15.2 HUD产品
5.15.3 HUD技术
5.15.4 HUD 车载应用案例
5.15.5 合作伙伴
5.16 智云谷
5.16.1 公司简介
5.16.2 研发与制造中心
5.16.3 HUD发展路线图
5.16.4 AR-HUD
5.16.5 准AR-HUD
5.16.6 W-HUD
5.16.7 C-HUD
06
HUD核心部件供应商研究
6.1 德州仪器
6.1.1 TI 汽车电子业务
6.1.2 TI 第一代HUD芯片
6.1.3 TI 第二代HUD芯片
6.1.4 TI 平面全息HUD方案
6.2 Microvision
6.2.1 公司简介
6.2.2 发展历程
6.2.3 PicoP®扫描技术
6.2.4 Microvision的PicoP Laser Beam Scan Engine
6.2.5 MicroPicoP是典型的激光扫描
6.2.6 MicroVision AR眼镜模组
6.3 广景视睿
6.3.1 公司简介
6.3.2 广景视睿产品
6.3.3 广景视睿HUD解决方案
6.3.4 广景视睿汽车产品规划
6.4 京东方
6.4.1 公司简介
6.4.2 HUD解决方案
6.4.3 HUD屏幕产品
6.4.4 HUD产品
6.5 天马
6.5.1 公司简介
6.5.2 天马车载屏幕
6.5.3 天马HUD 产品
6.6 慧新辰
6.6.1 公司简介
6.6.2 慧新辰核心技术
6.6.3 慧新辰LCOS芯片
6.7 舜宇光学
6.7.1 公司简介
6.7.2 HUD 相关业务
6.7.3 HUD 光学解决方案
6.7.4 HUD相关业务规划
6.8 福耀玻璃
6.8.1 公司简介
6.8.2 HUD前挡风玻璃
6.8.3 发展动态
6.9 DigiLens
6.9.1 公司简介
6.9.2 DigiLens的MotoHUD
6.9.3 与大陆合作研发的AR-HUD
6.9.4 DigiLens的集成双轴技术
6.9.5 DigiLens的激光背光LCOS光机
6.9.6 DigiLens AR HUD
6.10 三极光电
6.10.1 公司简介
6.10.2 AR相关产品
6.10.3 核心技术
6.10.4 三极光电布局大面积全息波导
6.10.5 合作动态
更多佐思报告
佐思 2021年研究报告撰写计划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2021年7月版)
混合动力研究
「佐思研究年报及季报」
主机厂自动驾驶 | 低速自动驾驶 | 汽车视觉 |
汽车视觉(下) | 商用车自动驾驶 | 新兴造车 |
汽车MLCC | 汽车分时租赁 | 高精度地图 |
汽车仿真(上) | 汽车仿真(下) | 汽车与域控制器 |
APA与AVP | 车用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处理器和计算芯片 | ADAS与自动驾驶Tier1 | 乘用车摄像头季报 |
HUD行业研究 | 驾驶员监测 | 汽车功率半导体 |
Radar拆解 | OEM车联网 | T-Box市场研究 |
汽车网关 | 车载语音 | 汽车线束、线缆 |
汽车智能座舱 | 人机交互 | V2X和车路协同 |
汽车操作系统 | L4自动驾驶 | 专用车自动驾驶 |
计算平台与系统架构 |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 | 共享出行及自动驾驶 |
高精度定位 | 汽车OTA产业 | 汽车IGBT |
座舱多屏与联屏 | 戴姆勒新四化 | 特斯拉新四化 |
大众新四化 | 比亚迪新四化 | 智能后视镜 |
华为新四化 | 四维图新新四化 | 燃料电池 |
AUTOSAR软件 | 座舱SOC | 线控底盘 |
车载显示 | 路侧智能感知 | 自主品牌车联网 |
汽车数字钥匙 | 汽车云服务平台 | 无线通讯模组 |
ADAS/AD主控芯片 | Tier1智能座舱(上) | Tier1智能座舱(下) |
商用车车联网 | Waymo智能网联布局 | 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基地 |
OEM信息安全 | 商用车ADAS | 自动驾驶法规 |
传感器芯片 | L2级自动驾驶 | 智慧停车研究 |
汽车5G | TSP厂商及产品 | 合资品牌车联网 |
汽车座椅 | 智能汽车个性化 | 新势力Top4 |
农机自动驾驶 | 矿山自动驾驶 | ADAS数据年报 |
无人接驳车 | 飞行汽车报告 | 模块化报告 |
港口自动驾驶 | 汽车功率电子 | 充电基础设施 |
汽车MCU研究 | 汽车电机控制器 | 车用超声波雷达 |
汽车照明 | OTA研究 | 转向系统 |
软件定义汽车 | 线控底盘研究 | 自动驾驶重卡 |
「佐思研究月报」
ADAS/智能汽车月报 | 汽车座舱电子月报 | 汽车视觉和汽车雷达月报 | 电池、电机、电控月报 | 车载信息系统月报 | 乘用车ACC数据月报 | 前视数据月报 | HUD月报 | AEB月报 | APA数据月报 | LKS数据月报 | 前雷达数据月报
报告订购请私信佐思汽车研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