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刚
世上竟有这样的怪人,放着县处级的官儿不做,大城市的优厚条件不去享受,却甘愿跳槽下海,到农村搞农业科技开发,整天和庄稼粪土打交道。
初春,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慕名采访了这位一身兼三职的渭南“怪杰”——陕西德龙科技实业公司总经理、渭南神力液肥厂及北戴河天丰固氮肥厂厂长邢思超。
“人各有志,跳槽下海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
在渭南市临渭区党校的渭南市生物固氮肥联合推广办公室里,我们终于找到了他。他四十七八,高大魁梧的身材,国字型的脸,厚道地笑着侃侃而淡。
在人生坐标的选择中,邢思超已不止一次的经历了多次重大转折。他曾当过村干部。乡团委书记,工科院校毕业后,相继任县委秘书、地委宣传部干事、省电视台记者、省委组织部副处级干部等职。在亲友和世人眼里,这不失为人生道路上的灿烂光环。
然而,正当平步青云之时,他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下子从省委组织部副处级干部跳槽当了一位普通老百姓,从车接车送的“七品官”变成了同工人一道下车间,同农民一道蹲地头的“地球修理工”。
是利益驱动?还是商海的诱惑?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不,都不是!”邢思超爽朗地回答。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不想当纸上谈兵和坐享其成的官,他深深知道农民种田的辛苦和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有一个绿色的梦想,并一心要实现这一夙愿。
1994年5月,45岁的邢思超在振兴农村经济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毅然第一个向部领导递交了离岗办实业的申请,告别了工作近10年的省委大院,面对亲友的不解和责难,顶着世人的讥讽和冷眼,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白手创业的艰辛之路。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情况下,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多年积累的良好信誉,筹集资金,招聘人员,终于创办了陕西德龙科技实业公司,并使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了包括化工研究所、功能食品研究所,粉沫涂料助剂厂和营业性餐厅等门类众多的经济实体。
1995年初,他又把资金和主要精力一下子转移到濒临倒闭的渭南神力液肥厂,并毛遂自荐担任了该厂厂长。
“目标选定之后,正确的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液体复合肥融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一体,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新兴的肥种。
渭南神力液肥厂是西北第一家引进、开发、生产液体复合肥的专业厂家。虽然规模不大,但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在过去独家经营的岁月,也曾有过辉煌和骄傲。只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由于同类产品一哄而上,鱼目混珠,使得人们真伪难辨,加之经营上长期实行赊销代购,形成应收款过多、资金周转不良,使企业走上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狭路相逢勇者胜。接任神力液肥厂厂长后,邢思超认为:企业经营靠管理,市场竞争凭质量。只要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合理运用,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就不愁企业没有发展。
为此,他三去大连,获得了全国最早研究液体复合肥的专家林铎教授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最新液体复合肥生产专利技术的实施许可权,开发生产出了“神力”牌系列液体复合肥。
接着,邢思超本着治标先治本的原则,对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在统一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的同时,变过去的代销赊销为乡乡设立销售点,村村建立示范田,杜绝代销,现款结算,并做出了“有害加倍赔偿,无效全额退款”的公开承诺。这一举措,不仅受到了经销商和广大农民朋友的热切欢迎,而且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1995年,在百年不遇的干旱面前,该厂利润比历史最好的1992年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八,公共积累也显著增加。同年12月,在第二届中国杨凌科学技术博览会上,“神力”牌液肥继获得第五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中国科技博览会金奖、中国南部商品交易博览会银奖之后,又荣登金榜,获得了后稷金像奖,从而取得了“四金一银”的丰硕成果。
“用户是上帝,由他们颁发的金牌最有价值”
靠产品赢得信誉,以质量求生存,是邢思超发展和壮大企业的根本原则。
出身农家的邢思超,对农民的艰辛铭刻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任何盘剥、欺诈农民的行径,都会引发我极其强烈的反感和厌恶。”因此,他主持神力液肥厂运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要求进料必须批批化验。宁可多花钱,也要进最好的原料。二是对产品出厂严格把关,从配料到装箱都要经过严格检验,决不许不合格的产品出厂。三是搞好跟踪服务。他不仅自己经常骑车、挤三轮,深入用户了解施肥情况,并要求长里科技、销售人员定时、定点去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有一次,临潼农技推广中心经营部反映有4户菜农说他们的西红柿叶子卷到了一堆,喷了强力叶病清后收效不大。邢思超闻讯立即请教专家,找到解决办法后,专门派车送去了四瓶新药肥,同时在《陕西科技报》上刊登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此举不仅赢得了用户的信赖,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从关中平原到晋南豫西,从黄土高坡到汉中盆地,神力液肥厂生产的强力叶病清、果王秘露、麦千斤等系列产品已行销到4省30多个地区,省内外直销点达2168家,销售收入已超过了1993、1994两年的总和,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000万亩。
“业精于勤,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思索与追求,耕耘与收获”
农夫尚有“挂锄日”,冗身少有消闲时。邢思超硬是凭着一股“牛劲”,使濒于倒闭的渭南神力液肥厂走上了快车道。虽如此,仍难却其献身农业科技的殷殷之情。
千百年来,庄稼人都渴望着庄稼能像豆科作物那样产生根瘤菌,从而使庄稼不施肥或少施肥也能茁壮成长。到了现代,不知有多少科学家为了这一近代梦想渴望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邢思超在一刻不停地思索、追求,寻找一条使农民低投入、多增产的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
1995年11月,在杨凌农博会上,他了解到一种生物菌肥——生物固氮肥,能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铵态氮,同时其内含的磷、钾均可分解土壤中的无效磷和无效钾,具有固氮、解磷、活钾之神奇功效,从而有效地为作物提供足够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综合营养。
回来后,他夜以继日,决心全力推广这一利国利民的农科产品。他一次又一次跑到国家农业部、陕西省农业厅、西北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农科院等管理和科研机构,同有关专家研究探讨这一生物菌肥的实际用途与发展前景。
他说:“只要能为农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我倾家荡产也心甘!”为此,他亲自在责任田里作实验,又跑遍了渭南11个县(市),下田间,蹲地头,反复向群众解说产品性能,组织了300多个试验示范点。
求索不止,收益颇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生物固氮肥在小麦、水稻、果树、蔬菜等作物上大面积试验示范使用获得成功。统计表明,施用该肥增产幅度高达10%—40%,对改良土壤,增值地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功效显著,而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投资40%—60%,省工、省时又省钱,被科学界誉为“绿色革命的曙光”。
“开工没有回头箭,既然认准目标,就要矢志不渝”
市场如战场。有了阵地,有了拳头产品,并不意味着在竞争中可以稳操胜卷。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尽快被广大群众所接受?邢思超又在苦苦思索一条迈向经济大市场的必由之路。
他深深领悟到:企业每前进一步都充满风险,尤其是面对当今已处于白热化的肥料市场,仅靠一人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
北戴河生物固氮肥厂是我国首家生产生物固氮肥的厂家,但过去由于管理混乱、经营不善,才使企业连年亏损、濒临倒闭。1996年12月,原北戴河生物固氮肥厂厂长贺长会慕名来到渭南,找邢思超洽谈拍卖转厂事宜。
1997年元旦,当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正在敲锣打鼓、打酒割肉忙着辞旧迎新的时候,邢思超却匆匆踏上了去北戴河的火车。一连三天,他冒着刺骨的严寒,对北戴河厂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机器设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了解,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改革蓝图,毅然签订了全资收购北戴河生物固氮肥厂的合同,并使其生产的生物固氮肥产品知名度迅速上升,在中国第四届杨凌农博会上一举多得“后稷金像奖”成为响当当的名牌产品。
首先是改革人事制度。为了不影响企业生产与稳步提高,邢思超从实际出发,在该厂原有技术力量和生产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他自任厂长,对副厂长及中层领导则一律实行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然后是改造生产设施。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邢思超不惜重金,对原来检测体系进行了重点改造,扩建了化验室,扩大了草炭消毒罐的加工容量,使之成为国内技术最成熟、设备最先进、化验设施齐全的生物固氮肥厂,产量、质量、直线上升。
最关键的是成本核算。按照产品成本核算与工资挂钩,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邢思超根据实际,制订出了本单位《成本控制法》,实行岗位工资与工作效益挂钩,改进技术、减少浪费、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产品销售依靠市场,市场推广需要宣传。为了扩大宣传,普及生物固氮肥方面的知识,邢思超在手头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性同有关宣传媒介签订了60多万元的广告及专栏、专题宣传合同,组织了80多辆宣传车,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1997年5月18日,他又独家承办了全国科技报工作会议,利用全国科技报这一渠道,提高陕西德隆科技公司及其系列农科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997年3月,邢思超在渭南和北戴河生物固炭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渭南市为大本营的营销中心,接着,又多方同有关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协商,高薪招聘了数十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并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广招人才,建立了300多处生物固氮肥销售网点,销售队伍逾千人。
市场在于服务,服务赢得市场。邢思超遵循这一市场的法则,采取灵活多变的销售办法,建立了市场信息快速反应体系,根据不同时期群众的反映、意见和要求,不断地完善经营策略,使企业的科研、生产及资金运作及时适应市场需要,从各个方便更具活力。
千淘万滤虽辛苦,荡尽黄沙始见金。1997年8月,陕西德龙科技实业公司开发、生产的生物固氮肥生产应用技术通过了陕西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同时,由山西省、平度市、渭南市一省两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固氮肥联合推广办公室也相继成立。一时间,生物固氮肥走红了关中平原,销售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区。
邢思超——这个昔日省委大院的“七品官”,如今深受农民欢迎的企业家,像一只不辞辛劳的蜜蜂,满怀着对绿色世界的梦想和追求,带着他的德龙科技实业公司,正在殚精竭虑地为获得亿万农民颁发的金牌而努力奋进。
(分别原载1996年8月18日‹上篇›、1998年1月26日‹下篇›«陕西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