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城市是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个由极其复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集合系统,是一个融合时间和空间的宏大艺术体。对于城市美学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于构成城市的要素既丰富多彩、又形式各异;既有独立的形态和功能,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城市的空间和物质环境,加之不同个体、不同文化背景对美的认知、感知不同,国内外至今还没有对城市美学的统一论述。省委、省政府2010年提出“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什么叫美丽延安?如何建设美丽延安?笔者作为城建系统的一名从业人员,根据多年的思考与实践,结合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立足延安中心城区发展现状,针对问题探寻未来发展之策,将从形态美、功能美、建筑美、生态美、人文美、气质美6个方面,对做美延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形态美
城市形态即城市建筑物的空间尺度、空间布局所形成的城市轮廓在人们视觉中的直观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新型城镇化座谈会上指出:“城市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艺术化概括。延安“三山相对、两河交汇”的地理特征形成了“y”字形的线性城市形态,同一般城市相比,延安城市发展受到建设用地短缺和发展空间不足的双重制约,城市沿三条川道发展,不仅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配套,城市运营成本加大,而且高强度的沟道开发建设、高密度的建筑布局严重遮挡了城市的视觉通道,破坏了山体和高低起伏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所以,市委三次全会作出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使延安中心城区城市形态由线性发展转变为多组团发展,完全符合延安的城市发展实际,是延安城建史上划时代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正确决断。在建设新区、改造老城的过程当中,改善城市形态方面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打通枣园方向至马家湾方向,马家湾方向至南二十里铺方向,黄蒿洼至东过境路的交通连接,完善城市环形路网布局,为城市组团式发展提供交通支撑。二是结合延安治理和水景观营造,下决心拆除延河大桥至石佛沟大桥(卷烟厂十字)沿河的一些建筑,增加沿河绿地和建筑小品,打通沿河视觉通道。三是严格控制沟道的建筑高度、密度,原则上只拆不建,坚决保护和逐步恢复城市的天际线和视觉通道。使人们真正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四是着眼于新区(北区)市级行政中心投入使用后引起的市区交通流量变化,以杨家岭隧道、尹家沟十字与新区道路畅通为目标,及早研究解决区政府桥加宽、电视台十字立体交通建设、清凉山下丁泉砭与市委党校门前石砭道路加宽改造事宜,缓解几个交通节点的瓶颈制约。可以预见的是,市级行政中心投入使用后,由南向东经尹家沟十字、由南向西经杨家岭进入新区的车辆猛增,以目前的道路状况,在大量旅游车辆增加、特别是旅游旺季大巴车增加的情况下,现有道路根本无法满足通行要求,交通严重拥堵将成为常态,甚至会出现高峰期新区上不去、下不来的窘境。五是坚决不允许在新区北部主体山体、南部面向老城区的山体界面和川道作为绿色生态廊道的区域进行建设,保护好新区南北山体的天际轮廓线和视觉通道,增加新区与老城区的交通南北纵向联系,使新区的城市景观与空间更加自然、适度、亲切。
二、关于功能美
功能美是指一个城市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准确的城市发展定位,包括便捷、高效、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建设要围绕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我理解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讲的是围绕人的基本需求,完善城市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安居乐业”则是提出了必须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目标。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发展空间的制约,延安中心城区用地功能混杂,核心地带高层商业集中,功能雷同,与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不相符合。建议结合“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和“2+1”三城联创工作的开展,当前亟需从四个方面做好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一是围绕旅游环境改善,疏解重要交通节点的建筑功能。比如围绕缓解中心街、二道街的交通拥堵,下决心疏解延大附院的功能,早日置换搬迁。围绕缓解北关街的交通拥堵,考虑北关街师范附小、希望小学和幼儿园的迁址问题。围绕缓解东关街的交通拥堵,尽快疏解延安运输集团公司东关车站的功能等。二是围绕革命旧址保护,疏解旧址周边建筑的功能。比如二道街抗大旧址的恢复。抗日军政大学从1931年到1945年的漫长办学间,面对极其复杂艰苦的战争环境,几次易名、几经校址变更,但最辉煌、办学规模最大的是在延安时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级军事指挥人才。在战争的硝烟中,从抗大走出的有元帅5名、大将8名、上将26名、中将49名、少将129名,培养元帅和将军总数比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还多,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也成为了几代学子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举世著名的旧址,如今却尴尬地被一片商业大楼所包围。三是围绕城市景观的营造,疏解影响视觉通廊的建筑功能。重点围绕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和延安水景观视觉通廊和城市天际线的重建恢复,疏解一些建筑的功能。四是结合新区建设和安塞、甘泉撤县设区,疏解老城区的区域功能。比如老城区的行政、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二三产业等功能,按照新区规划定位,逐步向新区包括新设区疏解。换一句话说,以建立博物馆城市为目标,老城区与革命旧址保护、红色旅游服务、历史文化展示无关的功能,都应该逐步得到疏解,最终的博物馆城市核心区应该是座步行城市,一步一景,移步生情。需要强调的是,在疏解与老城区定位不适宜的功能时,还应该针对老城区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商贸酒店、休闲娱乐设施偏少或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适当予以补充、提升。
三、关于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形态的主要构件,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一个城市形象的美,关键在于建筑的美,离开建筑的美,就没有城市形象美可言。城市建筑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城市个性面貌的集中体现。由于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用地条件和发展空间的制约,加之规划理念落后、规划的刚性约束力不强、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延安主城区建筑功能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形态各异,建筑与山水之间缺乏联系,三山环抱的视觉通廊拥堵,造成城市的整体圣地感缺失,更多的是一种纷杂的商业氛围。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三山两河”治理、十大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旧城改造、居民下山工程的实施和“2+1”三城联创活动的开展,中心城区的环境卫生、建筑风格、整体风貌等都得到了很大改观,涌现出了延安火车站主楼、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地标性建筑。但就整体而言,单体建筑缺乏特色、城市风貌不够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建筑美方面,建议重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解读。加强城市设计工作,也是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改变多年来重规划、轻设计,重经济、轻生态,重眼前、轻长远,重地上、轻地下的做法,结合推行“三规”合一,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特别是在新区建设上,一张白纸可以绘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汲取老城区建设的诸多遗憾,以打造百年经典的胸襟和气魄,根据规划确定的新区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认真做好每一个组团、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的城市设计工作,真正把新区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极具特色的美丽新城、幸福家园。单体建筑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将规划的强制性约束力依法落到实处,规划变更必须经过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才能进行,坚持依法决策,杜绝朝令夕改、各自为政。对所有违反规划的行为,必须依法追责,提高违法成本,这样才能保证新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老城区建设中出现的遗憾才不会重现。二是要坚持整体和谐的观点。首先要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延安是个山城,三面环山既是延安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也是延安城市特色之所在。单体建筑不必过分强调平地建设,应该依地就势、顺势而为,注意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协调,这就要求建筑在体量、形态、色泽等方面尽可能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协调性,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例如,沟道中依傍山崖的建筑物,若建筑物体量过于高大,以致使建筑物的轮廓线与山体的制高点处于重合或接近的状态时,就会把山的高度抵消,把坡面曲线阻隔,把城市的天际线破坏,这样,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会给人一种相互冲突和否定的感觉,不仅建筑的美,而且山体的美都会破坏殆尽。比如宝塔山后黄蒿洼居民下山安置房的体量与山体的关系就极不协调。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重庆学习。重庆具有沿江城市和山城的双重特征。在有机疏散、分片集中的结构中,分布着江面、绿地、山坡和陡坎,道路盘山而上,建筑依山而建,城市显现垂直分布的特征。最低处朝天门沙嘴与最高点鹅岭,落差达219米,但并没有突兀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建筑依地就势的特点。其次,要注重建筑群体的和谐美。个体建筑的美是群体建筑美的基础。但个体的美并不意味着组成群体的美。只有各个体建筑在式样、体量、色泽、材质等方面,相互之间保持一致性、平衡性和妥协性,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冲突,才会给人以群体美的视觉享受。比如延安干部学院建筑群,与整个枣园风貌区建筑风格就比较协调,而延安火车站单体建筑很漂亮,但周边建筑与其反差太大,毫无整体美感可言。我们延安有许多这样的单体建筑看起来不错、而与周边建筑不协调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三,要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延安中心市区革命旧址、文物古迹众多,近年来文物保护和旧城改造的力度都很大。但是在追求建筑美方面,在建设与保护和旧城改造中,如何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革命旧址老建筑作为历史,不能修饰,更不能篡改。但如果新建筑完全服从或迁就老建筑,又会使新建筑变成仿古建筑,导致新老建筑虽然貌合、但却神离。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建议要汲取一些旧址周边过度开发和上海一大会址老建筑被高大的新建筑四面包围、就像一只井底之蛙的教训,一方面让新老建筑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形成一定的过渡空间;另一方面新建筑在式样、体量、色泽等方面避免与老建筑形成强烈反差,以减少新老建筑在视觉上的冲突。这样在空间序列上实现建筑多样性风格的和谐,而且在时间序列上可以展示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延续,让人们感受历史变迁中城市深沉的文化韵味。
四、关于生态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继1962年、1963年、1978年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后,时隔37年后中央召开的最高等级的城市工作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本次会议突出生态文明主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点强调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幸福发展、生态至上等内涵,为我们建设绿水青山、天蓝地绿的新延安指明了方向。城市生态既包括历史文化生态,也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由于篇幅所限,仅就自然环境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三项建议:一是水系。宝塔山经王家坪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到达枣园革命旧址,这条红色旅游核心带全长不到8公里,在运动养生、健身休闲的新理念下,其实很适合步行游览。建议以延河流域治理为契机,防洪、减灾、治污、景观统筹考虑,一方面打通延河大桥至石佛沟大桥(卷烟厂十字)沿河视觉通廊,全力打造沿河休闲带和水景观。因地制宜地增加小广场、小绿地和雕塑等建筑小品,构筑依山傍水城市滨水新格局;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建设博物馆城市,对延河上建设步行栈道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打造宝塔山至枣园革命旧址步行景观带。二是绿化。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乔灌草结合,做好“三山”特别是裸露山体的绿化。根据延安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建议提倡见缝插绿、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加大当地适生树(花草)的种植,注意植被的层次性,力争做到常年见绿、四季有景。三是治污。延河的治污应与水景观营造、休闲长廊打造相结合;根据南河、杜甫川河几近干涸,既浪费城市空间、又造成污染的实际,治污与河道覆盖利用相结合。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不断提高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水平。建筑安全是城市生态美的应有之义。延安新区(北区)可能是目前湿陷性黄土地区世界上最大的平山造地工程。特殊的工程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使本工程面临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高边坡稳定性及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新区建设是延安城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延安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针对目前新区建设快速推进的实际,提三个方面的工作建议仅供参考:一是要高度重视城建档案的归集工作。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过程与城建历史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管理、运营的重要依据。据统计,延安新区一期土方平整总面积2273.51公顷,其中挖方区1042.75公顷,占总面积的45.86%,填方区1230.76公顷,占总面积的54.14%,填方高度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填方区与挖方区呈“犬牙交错”的无规则带型分布。新区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综合管廊建设等,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数字技术等,完整、真实地记录所有地块的地形地貌变化、挖填方高度、挖填方交错边线和地下管廊情况,为后续长远建设、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扎实的依据。坚决防止城建档案收集不全、或因人员变动遗失等,那将对后续建设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二是坚决执行限建要求。建筑安全是百年大计。石头与水会遵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具有可预见性,但湿陷性黄土在自然过程中却有许多不可预见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目前建设用地只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30%。所以,新区建设必须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点,敬畏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坚决执行限建要求。即:填方在70米以上的永久限建;填方大于15米的根据自然沉降情况,采取非常规地基处理措施,慎选建设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建设。三是要坚持实践检验的观点。对于填方在15米以下的适建区和挖填方交错区的建设,建议采取建筑物实验的办法,取得实验结果后稳步推进,不可过分迷信所谓地勘数据和推理结论。要相信子孙后代的智慧,不要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
五、关于人文美
延安历史悠久,城建历史有1400多年,历来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延安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农耕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交融汇聚之地。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延安独特的地形地貌、黄土景观和历史遗存、革命旧址以及灿烂多姿的多元文化和民间艺术,塑造了延安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情。延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每每如数家珍地谈起延安悠久的历史、巨大的牺牲、灿烂的文化、高速的发展,想起黄天厚土上生生不息的人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人文美,提三个建议:一是城市街道、道路的命名。坦率地说,许多外地游客批评延安的街道、道路名称既缺乏文化内涵、又缺乏特色,最可笑的是当地人也不知道许多道路的名称,一直沿用习惯称呼。比如双拥大道,当地人就叫百米大道;迎宾大道当地人就叫南二十里铺。现有街道、道路所谓中心街、二道街、大砭沟、小砭沟、尹家沟、向阳沟、南滨路、北滨路等名称,建议结合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之有联系的历史名人等重新命名,彰显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特色。比如北京的张自忠路、赵登禹路,哈尔滨的果戈里大街,武汉纪念七十二烈士的德宽路,南昌纪念欧阳修的永叔路,南京的中山路,西安的解放路等。建议中心市区除保留南门坡、枣园路、杨家岭路、市场沟等具有一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街道、道路名称外,结合建设博物馆城市,对城市现有主要街道、道路进行重新命名。比如将通往桥沟的现尹家沟路更名为鲁艺大道,二道街更名为军政大街(抗大旧址),马家湾路更名为杜甫路(杜甫川)或木兰路(万花山)等。再比如,毛泽东主席创作洋溢着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具有极高文学成就的巅峰之作《沁园春·雪》的小炕桌,作为镇馆之宝就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而延安却没有以“沁园春”命名的广场或公园,非常令人遗憾。二是历史文化雕塑、建筑小品的充实。唐代大诗人杜甫曾驻足延安,留下《羌村三首》等诗篇,我们整修了杜公祠。凤凰山麓是“三论”(《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的诞生地,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每每步入凤凰山旧址,总是让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可惜我们城市中没有一座纪念“三论”的城市雕塑或小品。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曾镇守延州,抵御西夏侵略,留下了“嘉岭山”“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等石刻遗存,可惜我们却没有任何一个城市雕塑或地名纪念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历史名人,展现延安的边塞文化。还有著名军事家吴起、韩世忠等,我们都应该结合城市文化的塑造和旅游产业开发,以适当形式予以体现,彰显城市文脉。三是市民的素质提升。坦率地讲,多年来外地游客对延安的市民素质、特别是三产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多有微词。主要集中在服务价格虚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生硬,出租车拼座载客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从业人员说话粗鲁甚至脏话连篇等。市民素质提高是城市人文美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结合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等继续付出不懈的努力。
六、关于气质美
土耳其著名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经深情地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个性,一座城市给人最强烈的整体印象就是它的个性,城市的美就体现在城市的个性上。例如香港的个性是“现代”“开放”。一栋栋炫耀夺目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形如飞鸟展翼的香港会展中心、晶莹如璧的中国银行大厦以及粗犷坚实的奔达大厦等,可谓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在维多利亚海港的衬托下,更显举世无双的都市繁华。而湘西凤凰古城的个性却是“纯净”“古朴”,踏在洁净的石板路上,满眼高大巍峨的城楼、曲折蜿蜒的路径、层层下落的屋顶,一幅完美的湘西风情画尽收眼底。
其次,从经济角度而言,资源竞争和对个性化消费市场的争夺,已经将城市置于全球经济的语境下。一座城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市民就业率、总体收人水平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城市要在残酷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从营销学的角度打造具有自身个性的“城市名片”,孕育城市的气质美,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城市魅力。
那么,什么是城市的气质?城市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品,城市的形态、建筑、文化等鲜明的个性构成了城市的整体面貌,也就是气质。由于地域、气候、生态、文化不同,世界各地的建筑才如此灿烂多姿,城市气质各有千秋、精彩纷呈。那么,延安应该具有怎样的城市气质呢?我以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延安,应该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气质:一是神圣之美。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应该具有像耶路撒冷、麦加、费城一样的庄严之美、神圣之美。二是质朴之美。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自古民风淳朴,质朴的人民在这块饱经战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不断书写传奇,延安的城市风貌应该传承这种质朴的文脉。三是粗犷之美。延安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儒家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的结合部,以陕北信天游和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粗犷豪迈、璀璨夺目,各种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共同成长传承,要通过一些城市设计和建筑符号,彰显这种粗犷与豪放。四是灵秀之美。延安依山傍水,经过治理,一定能够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满目青山绿水、天蓝地绿的美丽延安。美的城市建设是空间财富,也是重要的人类遗产。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我永远挚爱的家乡。同全国一样,当前我市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怎样建设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美丽延安,是当代延安人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罗马不是一天建出来的”,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作为一名实际工作者,本文希望从城市美学的视角,除正在进行的常规工作之外,对延安中心城区建设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倾向于一种长远策略,一种工作思路,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相符,甚至本身就不正确,不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单位:延安市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