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朋友偶然聊起隆鑫和凯越,起因是网传凯越随着隆鑫525新款发动机的上市,也跟着全面换代自己原有的500系列产品的动力平台,言语中流露出其认为两家品牌除了合作,多少还有一些竞争关系。
结合之前凯越与隆鑫的历史合作关系,我就此话题闲聊一二。
1、互联网增量大时代
首先,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认知框架,即:
“互联网不是存量竞争,而是增量竞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下是个互联网的时代,任何经济和社会现象都要放在这个大前提、大背景下去展开。
凯越与隆鑫之间有没有竞争,有,至少在整车领域是有的,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但他们之间是不是就一定是零和博弈呢?
我认为不是,这取决于“量”和“程度”!
就像你说放一粒盐到大海里,会不会影响大海的酸碱度呢?会!但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直接忽略。
凯越和隆鑫两家所有的大排量整车年销售量加在一起我估计还没有国内市场一年销量的十分之一。存量竞争之说从何而来?
同时,我认为他们两家在整车领域,至少在当下这个历史时期,并不是存量竞争,而是共同处在增量竞争的时代。
2021年国内大排量的销量比2020量至少增长了50%,预计2022年还会2021年基础上继续保持总体快速增长趋势。
所以,我认为圈内有人认为凯越大排的整车销售抢了无极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出于量化的数据事实分析而做出事实判断。
而是延续中国人多年的一种习惯,即:根据(一部分)现象,再根据中华传统的“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非共赢思想做出的“拍脑袋”的价值判断。
只是很可惜,价值判断往往是最经不过事实推敲的思维习惯。
2、整车模块化趋势
商界中有一种说法,说的是:
“你对自己的存在战略设计是什么?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真正厉害的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凯越需要隆鑫,是因为隆鑫的发动机是真的好!用着也方便!
隆鑫的厉害,不一定是隆鑫真的有多么多么厉害,而是像凯越这样的小兄弟长期持续地需要隆鑫!
广大吃瓜群众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企业经营,没有从事过CEO或老板这种级别的经营决策,就不要妄言自己通古今、懂经营。
正如当你路过大街时,眼瞅着路边大爷大妈们聊到国内国际政经时事时,那股子热情和笃定之情,再加上手舞足蹈之势,就简直感觉他们都曾经进过中央常委、美国国会或是俄国杜马,掌握了政治最顶层的消息一样。
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臆测每一家企业的顶层决策思路,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市场效果来反推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和部分动机。
隆鑫的KE500发动机经过凯越等多家采购企业的整车装备和销售,用事实证明了这是一款值得信赖的高质量发动机。而最近面市的525发动机更是集隆鑫多年发动机制造之大成,全新正向开发推出。
如果说隆鑫500发动机成就了凯越的初创之路,那么凯越走到今天就更有一万个理由和信心继续大胆采用隆鑫的大排量发动机,这不,事实正如此。
凯越换装发动机的动作简单可以用迅速+果断来形容!
毕竟,当下红海的摩托车市场,作为核心部品的发动机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显为过。我要是凯越,KE500助力我成长数年,取得不俗的战绩,我闭着眼都会选择525发动机。
不仅仅是值得信赖,也更是借隆鑫发动机升级换代之大趋势,蹭蹭我自己的小趋势,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隆鑫,当然是继续名利双收,一方面卖发动机继续挣钱,像凯越这种年采购量过万的企业当属优质客户实属难求;另一方面,凯越在整车上研发和上市的节奏比较快,这对隆鑫的戴口罩部门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当然也不得不说,和当初的KE500发动机一样,525发动机也和所有工业成品一样,最终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都需要数量级的市场销量和市场样本对其进行验证。
如果有人非要说凯越也是525发动机众多小白鼠之一,正如当年你说凯越是KE500的小白鼠一样。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不能说你这样讲不对,但我一直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有用的废话之词。
发动机作为摩托车整车上最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部件,其投入的成本和难度一点不比整车投入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将最繁琐和最烧脑的发动机开发和制造交给更有历史和专业度的合作伙伴负责,自己潜心着力整车,未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双方受益的事情。
如果说隆鑫和凯越在这方面的合作是近几年业内最具代表的成功典范,我认为是非常恰当地。
放眼全国,重庆的宗申和隆鑫,在发动机这一块的历史沉淀较长,外供发动机相对而言也比较开放,同时他们的发动机也培育和造就了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的整车市场份额和口碑。
反倒是春风的发动机,凭感觉外卖同样数量不小,但细思却回忆不起来用春风的发动机造就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整车品牌,这多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站在隆鑫的角度,假使凯越这样的后辈真的用我的发动机在整车设计上做出了一些值得我学习和改进的地方,那我更应该向凯越学习呀。
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就是:
“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贵?当然是学费最贵呀!”
有凯越这样紧密的合作伙伴,同时其身上又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对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呀。又能卖产品挣钱,又能节约某些方面的学费,还是前面一句话:“何乐而不为呢?”
就象我们这些所谓的老媒体,不得不佩服当下新生代的年青媒体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向所有的同行学习,不分老新,而不是固步自封,满足已有的经验和经营惯性在那里“滑”。
我相信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摩托车大公司,隆鑫的高层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心胸和格局。
吃瓜群众大可不必操此闲心,况且,操的还是没有价值和营养的心。
3、公司的变化逻辑
“渐变,是大公司的小机会;突变,是小公司的大机会。”
渐变,是大公司经营的必然逻辑。
渐变,意味着大公司的动作慢,但渐变,也意味着大公司的步子稳。
突变,意味着小公司的动作快,但突变,也意味着小公司的出错率高。
工业产品的高水准得靠一整套体系制度保障、基础工业研发制造软硬件实力保障、一大群有经验有专业度的团队保障。
小公司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年国内趣味差异化车型起得快,掉得也快,质量一致性还不稳定的现象多发生在小企业身上的原因了。
在这方面,无数的消费者才是真正为了买一个外观,而做了个别中小企业的小白鼠!
“什么是专业化?就是你明明知道我在做什么,但你就是干不过我。因为,我做得比你好。”
这句话,如果是大公司说出来,可信度要远远强过一众小公司!
正如假使凯越和隆鑫同时搞四缸发动机,我个人更倾向于隆鑫会搞得更好(哪怕隆鑫更慢!),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凯越搞四缸机就搞得不好。
原因无二,因为隆鑫仅仅向宝马学习,缴的学费数千万元,甚至过亿,我就不相信是白缴的?凯越还在成长,还在学习,理所当然,情理之中,未来一定还要缴学费的!
......
我在最近的很多篇文章里一再强调: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我们都要谨慎预测未来,正如王小波曾经讲过:
“正是因为懂得人的理性多么有限,更多地用既有经验对实际发生的事做出有限的判断,少做价值判断,至少可以产生一种美德:那就是清楚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懂得自己思考的局限性,也就能尊重观点的多元性。”
我不想特别极致地反对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某些不同观点,而我之所以愿意把隆鑫与凯越的故事放到台前来进行品评,最重要的不是想证明自己的分析正确,而是注意到这两家企业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非常有行业代表性,至少对于媒体人而言,理应做为一种行业现象级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说道,以供世人参阅。
隆鑫与凯越是两家值得尊重的品牌,他们的共生共进之路,也是其他品牌不一定能复制的。
经济学界有一个说法:长期来看,人口对于经济现象的解释力达到90%以上。经济学界还有一个说法,说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如果可以简单类比,那么我认为我们在比较摩托车品牌时,也可以尝试设立三个指标:
长期看综合实力以及家底厚薄,中期看产品持续地质量表现,短期看产品颜值。
隆鑫,显然在前两个指标比凯越不知强多少。而至于产品颜值,大家这两年是有目共睹地,无极的产品颜值进步非常巨大。
凯越,颜值在当下可圈可点,这是事实。但质量看你怎么看,销量不大时还可以,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大,质量控制可是一个非常非常艰巨,绝对的非一日之寒的工程。而至于综合实力,我个人认为凯越仍在艰难的初创期,已经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对于一个正常心智成熟度的人而言,完全不足以乐道。
我个人希望隆鑫继续发挥多年沉淀的雄厚综合工业实力,老树开新花,日新月异。毕竟,工业实力可不是单凭热情、资金可以简单堆砌出来的,还需要很多看不见的软性的东西,尤其是时间和团队沉淀。而隆鑫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是有底子和底气的。
同时我也希望凯越坚持走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戒骄戒躁,立足长远,做自己真正擅长的。
我不能代凯越作任何决策,但是,可是,然而,毕竟:
对于市场而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当你准备伤其十指时,也要做好自断九指的心理准备。
就象川渝人民的麻将口诀:
激战一天,收获颇丰,但,一盘不慎,能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样的案例太多,虽然没啥实际指导意义,但至少从经营者的心态上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
“说理的文章太短,所以人们重在抒情。分析细节的文章乏味,所以人们强调格局和视野。”
摩生人这篇文章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同时呢,孰对孰错,有时候并不重要,只是看你站在哪个思维的角度和高度。
......
总结一下:
凯越和隆鑫更多地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互相利益、互相促进、互补有无、共生共进!
......
对于凯越和隆鑫这类共生的江湖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