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6月17日电(记者郑玮娜、李金红、夏冠男)水库见底,江河断流,农田绝收,百姓饮水困难……进入5月以来,海南省13个市县普遍喊“渴”,个别市县出现6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的严重干旱天气,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更是遭遇史上最旱的一年。
截至6月10日,海南共有44条小河道出现断流,119座小型水库和小山塘干涸,近15万人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一场全民抗旱正在海岛上演。
海洋大省喊“渴” 三亚遭遇历史最旱
“政府送水来了,终于不用再跑到三里路外的地方去取水了!”12日上午8时30分许,三亚市天涯区过岭村老汉董阿坚看到消防车来送水时开心地笑了,他用三轮摩托车驮着一个大大的红塑料桶前来取水。
从6月12日起,天涯区协调消防部门开始为严重干旱的农村地区定时定点运送生活用水。董阿坚对记者说,今年特别干旱,自家的水井已经干涸,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用水都需要到三里路外的地方去取,而且取水的地方也快没水了。
记者在三亚赤田水库看到,部分库床已裸露龟裂,通过遥控飞机低空俯拍,更是看到有大面积的裸露库床。据三亚市赤田水库负责人陈多能说:“赤田水库占全市原水供应量53%,如果再没有有效降雨,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后,三亚用水将出现缺口。”
三亚市气象台台长陈海坚介绍说,截至6月15日,今年是三亚自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干旱的一年。
除了三亚,海南除北部以外的地区今年以来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昌江和三亚为特重气象干旱,乐东、五指山、琼海、东方、保亭和陵水6个市县为中度气象干旱。
在素有“昌江粮仓”的乌烈镇,记者看到田间地头的作物大片枯萎,干瘪的稻穗向下弯曲。乌烈镇副镇长符文介绍,由于农田灌不上水,很多稻田稻穗都没有长出来。
海南省三防办副主任陈武介绍说,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虽然年降水量较大,但雨季旱季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上今年厄尔尼诺效应加强,更加剧了高温少雨气候的严重性。目前,气候干旱正逐步引发水文干旱、农业干旱,旱情形势不容乐观。
旱情危害已凸显 全民抗旱总动员
记者在海南部分旱区采访了解到,此次旱情由于持续时间长,干旱的危害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持续干旱,一直没下雨,橡胶休割了,收入也没了,连饮水也成了问题,现在的用水只能保证基本的饮水和做饭,都是固定时间放水。”海南省昌江县红林分公司二十六队的胶工杨冬善说,目前橡胶已全面休割。
同样在东方市大田镇戈枕水库旁的马小东承包了800亩土地种植香蕉,由于缺水灌溉,蕉叶干枯发黄,不少香蕉树横倒在蕉林中,几近绝收。
作为热门旅游城市,三亚的很多酒店已接到限水通知,游客入住时会接到节约用水的提示。三亚市大东海周边一些建筑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水量不够,工程进度被迫延缓,眼下也着急水源问题。
目前,三亚市正采取措施全力抗旱。实施供水应急预案、打抗旱井、从周边市县水库调水、人工增雨作业、加快供水厂建设,另外,海南省地质局已派出专家队伍支援三亚打100口深水机井抗旱救灾。为应对严峻的旱情形势,6月5日,三亚出台了《三亚市2015年春旱城市供水应急预案》,正式启动城市供水三级应急响应。
克服水利建设“短板” 增强跨区域调水能力
此次海南省气候异常虽然与厄尔尼诺密切相关,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应急备用水源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水利建设“短板”也对旱情缓解造成不利影响。
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位水利工作者表示,海南水库总量大,但水库配套措施、调度机制和相关功能配备并不完善。此外,水库建设无序化的倾向,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很多地方在支流和上游建了很多水库,但没有有效的调配机制,在枯水季节或极端气候干旱时期,上游水库就会把水蓄起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导致中下游用水困难。
另外,应急和备用水源不足也在这次抗旱工作中暴露无遗。记者在白沙、昌江等多地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海南西部农村地区依然“靠井吃饭”。一些群众反映,村里没有应急备用水源,一旦机井出现干枯,生活用水困难将会凸显。一些水利专家表示,由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西部农村地区“靠井吃饭”,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出现井水盐化、海水倒灌的后果。他们建议,宜尽快延伸管网建设至农村,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老百姓能喝上放心水。
陈武说,全省总供水能力为37.8亿立方米,富余19.15亿立方米,从蓄水总量来算能满足两个月需求。但受蓄水不均匀、难跨区域调水等因素影响,一些市县用水问题依然紧张。他建议,要缓解海南省内区域性缺水问题,还需依靠大型水利工程,增强跨区域跨流域调水能力,从而缓解海南水资源在空间时间上分布不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