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他还是修摩托车的“左师傅”。2014年时,他却已经是身价80亿的富豪,拥有一家年销售额45亿的上市公司,员工13000多人,他就是左宗申。
1952年,左宗申出生于上海。30岁前,他先是到河北、山东等地贩卖武侠小说、做水果生意、倒腾服装,做最初的“原始积累”。但时运不济,做水果生意遇到坏天气;水果烂在了途中;倒卖服装又被骗了个精光,甚至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
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他跟大舅子学起了摩托车维修。当时摩托车是个新鲜玩意,他很喜欢。于是,他常常加班练习维修技术,终于练就了一手摩托车维修的高超技艺。
1982年,妻子把娘家在巴南区王家坝一间临街的住房腾出来,又在外面用牛毛毡搭起了一个小棚,这就搭起了左宗申摩托车维修的生意。
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贵阳的朋友托他到重庆摩托厂买一辆三轮摩托车。在那里,左宗申发现校办工厂的生意很好,学校周围的旅馆都住满了等待提车的人们。
一打听,才知道发动机的货源很紧俏。左宗申想:修理摩托车发动机自己轻车熟路,为何不自己组装几台呢?打定主意后,他将自己的想法与校办工厂的厂长交换了一下意见,得到了厂长的赞同。几天后,工厂厂长亲自上门,向他订购一百台发动机。
从此,左宗申一发不可收拾。他背着一台建设厂的雅马哈两冲程发动机,跑了全国59个发动机生产厂,答案是这东西供不应求。
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背着发动机走南闯北,访问几十家企业。为了减少支出,他每一次外出都是乘坐火车。一次他去河北,由于没有坐票,车上旅客又多,“我整整站了三天三夜,脚都站浮肿了,实在站不住了,我就在过道上铺一张报纸睡下”。
经过10年技术和财力积累,1992年,一间不显眼的宗申公司成立了。他攒足了20万元,又筹措了30万元,成立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个修理匠就这样迈进了摩托车工业的门槛。
1994、1995两年,中国摩托车的发动机在市场的表现出奇的好,那两年,几乎所有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都赚了钱。宗申公司也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
后来,他奉行精细管理,仅用七八年时间,就由一个修车匠摇身一变成为国内摩托车行业后起新秀,公司跻身国内摩托车整车10强、企业实力前5强。
好景不长,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5%,许多业内人士宣称中国摩托车工业是“夕阳工业”,很多公司纷纷退出摩托车行业。
然而,他却认为中国的摩托车至少还有10-20年的生命期;摩托车的主要市场在农村,尽管农村市场的需求很大,但由于农民收入偏低,因购买力弱而导致“生产过剩”。左宗申认为,农村市场消费中,低档摩托车的高峰期尚未到来。他把未来5年的目标锁定在年产200万辆摩托车、300万台发动机上。
虽然事业成功,但接班问题却困扰他很久。2007年女儿左颖从美国迈阿密大学毕业后,在左宗申的百般劝说下,她才选择回国,进入宗申集团。
然而,她却对财富多寡并不看重,内心也不愿意接父亲的班,她甚至曾半路“逃跑”过。
2008年,进入宗申集团一年后,左颖就曾离开重庆,回到迈阿密,原因之一正是气候原因——“在重庆一个冬天也过不了”。
然而,现在左颖却是“不想接班也得接班”,她间接持有宗申动力12.195%的股份,接手父亲的亿万身家。
了解了就赶紧分享收藏吧!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哟(偷笑)
微信号:okdaiw(长按复制,搜索添加)或者直接订阅“OK贷”
安全良心互联网金融平台——OK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