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上盛传某地方卫视新闻报道一起摩托车上高速新闻,把钱江贝纳利的600说成了宝马的S1000RR,称此车价值22万,更是宣称这辆车一度开到了“240码”,这些加起来都不知道是宝马中枪还是钱江贝纳利中枪。相信不少车友都看到了这样的消息,可能大家只是心中一乐,或者鄙视一下这位记者对摩托车的了解程度,但当我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更多的是觉得社会对摩托车的歧视以及妖魔化的气愤与无奈……
这条新闻报道里,没有一句是对的,贝纳利的600被说成宝马的S1000RR,价格也不是22万,先不说能不能跑到“240码”,就前两点足以吸引眼球,再说一下跑到“240码”这样高的速度,本来普普通通地一条摩托车上高速,摇身一变,变成一条亮点颇多的爆炸性新闻!而作为一名省台的记者和编辑,知道宝马的S1000RR,却不认得国产著名的黄龙600吗?我不信!全车画面清楚,就算他上网查,怎么查也不可能查出这是一辆宝马S1000RR。再说售价,这位省台记者说这车售价22万,黄龙售价多少大家都知道,就算他不知道是在什么网站查到了这是一辆宝马S1000RR,那售价也是错的,宝马摩托车中国网站上明确写出了宝马S1000RR中国区售价在254500元起,也就是说,这条新闻,起码以图片中显示的来说,没有一句话是对的,但一个大省卫视在新闻栏目里如此大胆的播一条"假新闻",用意何在?
其实在网上摩托车的新闻不在少数,你可以随便在大型新闻网站或热门手机新闻客户端搜搜摩托车,你可以看到大多数是摩托车事故、违规的报道,但如果你输入汽车,你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当然,摩托车相比汽车来说确实是危险的,这点母庸置疑,如果把摩托车和汽车放到同样的交通事故里,对摩托车造成的伤害会更大。这些大型媒体一味的报道这些车祸、伤害、死亡,确实是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但这样的警示真的好吗?谁也不愿意成为下一个暴死公路上的人,这些血淋淋的新闻会让更多的人远离摩托车,甚至这些新闻会让不了解摩托车的人对那些喜欢摩托车的人抱有成见,认为他们是一群不要命的“疯子”,家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骑车,老婆不会让自己的丈夫骑车,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阻止你接触摩托车,甚至是出租车司机都会和你说:孩子,别骑车了,太危险。这就会造成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不了解摩托车的人会更加远离摩托车,而骑车的人会更加被人不理解,血淋淋的场景依旧,不知道安全驾驶的人依然不知道如何骑车。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妖魔化和歧视!
就像之前那个大省电视台一样,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刺激,危险,高反差的新闻最受关注,谁管你骑的什么车,谁管你安全装备齐全,高价昂贵摩托车、上高速、开“240码”,这些都是新闻的爆点,至于真相是不是这样?我不管,反正你是上高速了……相信抱着这种心态来写关于摩托车新闻的记者们不在少数。更为讽刺的是,堂堂世界第一大摩托车国度,大多数摩友安全驾驶的方法却是来自美国加州超级摩托车驾驶学校的《弯道圣经》,而国内主流媒体几乎一句不提。这种歧视和妖魔化的态度让我觉得心寒。
当然,大家都喜欢刺激的东西,这是一种冒险精神的体现,而摩托车作为这种精神的代表性交通工具,更是让我无数装Biger的人反复提起,最著名的就是那位“杜卡迪HP4兄弟了”,那位兄弟知道自己装失败了以后还拍了个澄清视频,以此挽回颜面,但可笑的是他拿的头盔镜片膜都没摘……而这种把摩托车看作是一种装Biger神器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歧视。
这些年,我们的骑行环境有所改善,这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摩托车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但整体的骑行环境远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摩托车在社会中还是以一种“异类”的方式存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多是以负面新闻为主,正面报道或是摩托车运动的报道几乎没有。我的意思并不是报喜不报忧,但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摩托车的便捷之处不是更好吗?让跟多的人了解如何安全驾驶难道不比那些血淋淋的画面好吗?如果媒体少一些歧视,多一些正面的安全驾驶宣传和舆论引导,相信那些血淋淋的场面会少很多!摩托车本身本没有错,它被创造出来不是抢劫的工具,也不是装Biger的神器,它是一种交通工具,是和四个轮子平等的交通工具,我们有权利选择我们的出行方式。
最后,还是那句话,摩托车理应得到尊重!请转给那些不了解摩托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