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诺维斯是啥】55年前的一桩命案,真的是群体冷漠造成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故事:

1964年3月13日星期五,凌晨3点,一位名叫纽约皇后区、Jenovis的酒吧经理正准备下班后回到她的公寓,这时她注意到有人尾随,准备去街角的电话亭向警察求助。

可是珍诺维斯最终没能走到电话亭报警,尾随男子名叫莫斯利,他拿刀从背后猛刺珍诺维斯,浑身是血的她大呼救命,案件发生地就在密集的住宅区,听到呼喊声,灯光纷纷亮起,有住户大喊:“放过那个女孩!”,莫斯利闻声跑开了。

可没过多久,莫斯利见到并没有人出来,四周也渐渐安静了,于是决定回头继续施暴,找到珍诺维斯后又是一顿猛刺,珍诺维斯再次呼叫,住户灯光再次亮起,莫斯利又退了回去。但是没过多久又归于平静,莫斯利再度逞凶施暴,直到最后珍诺维斯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再也没能回到她的公寓。在住宅区三次的呼救也没能挽救她的生命。

时年28岁的珍诺维斯

事后,在当年3月27日《纽约时报》以“三十八名目睹凶杀案发生的人没通知警方”为题报道事件,引发社会反响。

但是之后警方调查的结果是当晚可能只有少于12人知道有事故正在发生,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情况,在珍诺维斯第一次遇袭后就有人向警方报警,只是报案没有被认真对待。

像这样的案件,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就有发生,社会新闻常会报道“某某伤者躺在地上,几十名行人路过无一人施救”类似事件,有时还会有一段监控视频,视频中伤者旁边有很多人路过,但几乎没人上前施救。

不是人多势众吗?为什么这么多人目睹都没去施救?

我们真的就这么“冷漠”吗?

社会评论家把这一现象看成道德败坏,可是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这种“集体冷漠”现象的发生关键原因恰恰在于旁观者太多了。

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了《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里面描写了两位心理学家拉坦和达利的一次有关"旁观者"的实验。

实验邀请了60名纽约大学的学生以“研究大学生适应能力”为名参与实验。他们每个被试者被隔离安排在一个小隔间。每个小隔间只有一个话筒可对外发言,要求轮流并且一次只能一位学生发言。这个实验让被试者以为同时接受访问的有60多人,实际上被试听到的只是研究人员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实验开始后,被试听到一个学生的发言,其实是一段录音,说他自己有癫痫病,在叙述途中“病情”突然发作,呼吸越来越急促,不断呼救请人帮忙。实验结果是,只有31%的被试者采取了行动,剩下的人没有任何救助行为。如果被试者认为癫痫病人发作时只有自己在场,那么有85%的人会在3分钟内采取行动。

拉坦和达利认为:“恰恰是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的原因。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越长。”

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而造成“旁观者效应”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责任扩散,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

“责任扩散”在我们生活里很多地方也有体现,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度还成为网红段子的“你们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差的一届”。实际上在老师批评或者教导全班同学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不会有什么很内疚或者很不舒服的感觉。“责任”被全班同学分担了。但如果老师是单独批评的你,这个时候你或多或少会觉得这是个问题了。

“旁观者效应”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对情景的不明确性,和人们对举止得体的要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旁边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你的行为。为此,拉坦和达利进行了另一个心理实验。

他们让4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暗中给这个房间释放无害的气体,但是会让人感觉有什么紧急事件发生。4个人中有3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表现的好像什么异常都没有的样子。结果在60多个被试者中,只有一个人在4分钟内起身下楼,告诉负责人有情况发生,剩下的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绝大部分人把这种情况解释为空调小故障,他们得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旁人的举止神态。

这种“被旁人影响自己的行为”也在日常里时刻发生着。比如,在一辆拥挤的公交上如果有一个空着的椅子,尽管那个椅子并没有脏也没有损坏,刚上来的顾客也“不敢”马上去坐,他觉得“为什么别人都不坐”(举止得体的要求)和“那椅子有什么问题吗?”(对情景的不明确性)而影响他的行为。

说明白了旁观者效应,并不是用它来为“冷漠”进行辩护。而是想借助这一方式让我们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只从表面就下定结论。现在很多的媒体新闻为了“吸引眼球”,不仅夸大报道的事实,而且加入很多极端的情绪在里面,“诱导”我们跟着他们的主观情绪“入坑”,就连像《纽约时报》这样所谓的“大媒体”“权威”都不能保证事实的真相,更何况是一些“新闻小作坊”不负责任制作出来的“三无新闻报道”,像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式的“信息毒药”我们最好还是远离之。

《纽约时报》大厦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遇到了这样的“群体冷漠”现象该怎么办呢?

说实话,我们并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现象 。

敲黑板了

但是,我们知道了“旁观者效应”,这就像给我们打了个“疫苗”,当其他旁观者陷入这种“自然习惯”式的思维时,我们有了这个“疫苗”就明白了等其他旁观者出手相助的几率渺茫,反向的促使我们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那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受害者怎么办?

再次敲黑板

当我们遇到危险而身边有旁观者时,则需要指定一个人向他求助,看着他的眼睛,不要对着人群泛泛的喊救命。如果遇到像珍诺维斯那样紧急的情况,身边没人,人们都在公寓里,我们则需要喊“着火了”而不是“救命”。

有时候,并不是世态悲凉,而是我们知道的太少,太用“感情”去看待一切。

至于人是否“冷漠”,甚至提升到人性向善还是向恶这样的终极问题上,全世界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学者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个人认为人类已经很努力的去研究这个世界了,但是遇到自己研究自己的问题上,仍旧不会有什么最终的结果。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旁观者”(外星人?AI?)才能发现我们自身的本质。既然如此,那么在这个问题上请允许我们抛开研究和实验,仅以我们感性的思维去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