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建国后,精神上和道义上声援外国,一度在物资和建设资源上支援贫穷落后的小国。
身边的朝鲜、越南,远方的阿尔巴尼亚,非洲的许多国家,都是援助对象。那可是自家温饱都很困难、各类物资奇缺的时期,而且援助的东西或是粮食之类的刚需,或是刚生产出来的先进武器装备,都是自己紧缺的物资。对此,一直有人非议。
“打肿脸来充胖子”,“不顾老百姓”,“养了一群白眼狼”,这类话语不少。除少数人恶意攻击外,大多数人是因为不理解而心生怨恨。
那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为什么要不顾自家困难和急需,“勒紧裤带”去援助外国呢?
放大格局品读一下红色初心,就理解了。
大家知道,毛泽东号召的红色事业初心,简称“为人民服务”。所谓的人民,本质上就是弱势的民众。
经典案例很多,“半条被子”的初心,颇具代表性。
那是1934年11月,长征路上,三个落单的女红军路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她们发现这个老人没有被子,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这个老人。
面对如此情景,老人感叹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请注意,这里仅有一条被子的,不是一个女红军,是三个!
她们不缺吗?她们很缺,而且很需要,因为那是寒冬季节。
但是,她们自己严重不足且急需,依然分一半给别人。
这就是红色初心,即使自己很缺很苦,依然尽力帮助他人。
对这个初心,毛泽东有朴实的说明,“看着别人受苦受难,不能不管。”
在《纪念白求恩》中,他有具体且至善的教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而且明确提出,“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里问题来了,谁是靠后的“己”?谁是优先的“人”?
其实,在毛泽东和伙伴们心中,这是相对的、动态的。简而言之,处于强势地位的、掌控主动权的,是“己”;弱势、被动一方,是“人”。
具体而言,当他们这些中央领导与下级战友、战士们在一起时,领导们是“己”、其他是“人”;当红色军队与老百姓在一起时,战士们是“己”、老百姓是“人”;当党政干部与基层民众在一起时,干部是“己”、基层民众是“人”。
最后,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当中国与其他贫穷落后国家在一起时,中国是“己”、贫穷落后小国是“人”。
对此,1956年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演讲中,毛泽东提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正是因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半条被子”送人,这样至善境界的初心,放大到境界极高的国际主义格局,加上信奉“得道多助”,毛泽东才会与周恩来等伙伴们一起,在自家还有许多困难、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领着中国人民“勒紧裤带”去援外。
事实上,尽管后来某些国家成了“白眼狼”,甚至个别国家“恩将仇报”,“得道多助”的哲理并没有失效,“勒紧裤带”的我国得到了很多国家的积极回报。相当平和的周边环境、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等,背后都有国际主义格局初心的影子。
而且,直到现在,那时候的付出依然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读懂“半条被子”的初心和国际主义格局,你就懂了毛泽东时代的援外政策。
注:配图来自网络之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