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本简析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写的散文《春之怀古》不愧为经典的文化散文,让我深深感受到作者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家。作品中的文化意味不是我们常见的冷硬、生涩的文字堆砌,而是被作家用情感拥抱和温暖过,常常闪耀着诗的灵性和温柔的色调,富于生命的鲜活,它是被提纯和升华了的历史,是对现实冷静的理性思考,让人深深感受到作者在怀念追思那曾经的、悠远的,纯真而质朴的春天,而对现代文明下的春天景象的不满,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从笔端流露出的那种温馨而又伤感的情思。全文给我总体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美。
一是形式美。
①将春和怀古的话题结合起来,可谓别具一格。全文有的只是远古的诗意美景,而现代社会的文明春天在文中根本没有出现,出现的只有践踏美好环境的烟箩。而怀古之韵味是通过大量化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描写出春天的优美意境的语句或典故来实现的。
②本文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方法,因为本文拟人的使用更多的注重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万物已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
③贯穿全文始终,表明作者怀古之情的一句话是:“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给人以《诗经》式的一唱三叹之感。同时,在全文的景物的描写中始终突出“一”字,这应该是作者对春天景象描写时独具匠心地安排,在此我们不去探究其深意,但行文上给人舒缓而不乱的美感是必须提及的。
二是语言美。作者对古之春天的描写大量地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文章第一段中“冷面”“花面”“歌”都拟人化了,其中“冷面”一词表明了初春时地面铺满了冰冷的积雪,“花面”是部分积雪融化以后剩下的零零落落斑斑驳驳的积雪景象,“歌”是雪融化而成的流水,而“唱”却又反复的使用,表明春水已涨起来了,滋润了万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也是我读了全文后最感兴趣的就是文章大量化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描写出春天的优美意境的语句或典故。显然,我们要想走近这篇散文,我们自身必须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家诗化语言所营造出的含蓄美、意蕴美。在此我不妨举一些实例来诠释我的理解。如“从绿意内敛的山头”,让人想起了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让人想起了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一城杜鹃花”来自“杜鹃枝上杜鹃啼”。“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感觉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和李商隐诗歌“留得枯荷听雨声”凄美的意境相近。“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兀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我看到了隋朝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庭草无人随意绿”,这是历史典故,因为“随意”用得太精彩,也让隋炀帝牙痛了很久。“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应该有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影子。“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让人想到唐代“红叶传诗”的浪漫故事。“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很像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三是意境美。全文虽然短小,但美丽的文字使万物有情,使无形的“春”变得活灵活现、娇俏可爱。在每一段文字中,作者所选的春的意象和景物又是不同的,但作者的妙笔让我们有回到了心仪的春天。读了之后,我们好像进入自己梦想的太平社会,想到了陶渊明春暖花开的世外桃源的景象,感受到了孔子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惬意,跟着读者的思绪回到了远古时期美丽空旷的地球之上……而这种意境的美与作家对生活中任何一个美好细节,自然的一枝一叶一直保持着敏感的心分不开的,最终作家用传统的诗化语言进行了诠释。
总之,作者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可能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可能有着心怀天下的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这样,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其价值就自然提升到社会学的意义上,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从而在心灵深处留下淡淡的伤痛。
文本地位
本文是七年级《语文早读课本》(上)第十一周中的阅读文章。显然,编者安排的目的是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第三单元的朱自清的《春》的拓展延伸,甚至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同一话题作文的写法异同。
教学对象
虽是一篇早读文章,但如果选出作为一篇讲读课文的内容,我个人认为适合于初三的学生,或者是高一的学生。因为作者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博学的才气,用生动、质朴、纯粹的语言将抽象的春天具体化,圣神化。同时,在文中作者运用的怀古伤今的构思手法又非常地别具一格。显然,文本本身对阅读者的语言积淀和文学修养要求非常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者必须引导得法。为此,我主要是通过情境法导入文本的学习,通过定点聚焦法深入文本,因为在语言研习之前必须要解决的是这篇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人事,作者这样描写春天最终要突出春天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在赏析语言时不至于给人一般散沙之感。通过点拨法激发学生更好更准地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妙处,行文技法,文章主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教者对个性化阅读理念的理解。最后的练笔是对课堂上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的听、读、说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的深化,是学生对领悟文章的语言、主题、技法的升华。
教学目标
①学习拟人化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而领悟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妙处。
②体会如何将“怀古伤今”与“春”的话题结合起来的。
③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玩味文章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下深层语义。
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意识,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①学习本文拟人化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而领悟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妙处。
②玩味文章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下语义美感。
【说明:教学重难点是品味作者在语言方面的妙用。我们都知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作者写她怀念中春天的品性和精神是通过对春天的各种景物人事描写来实现的。语言研习中要重点要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方法表达自己对古之春天的向往和怀念的。最后的练笔还是回到了对作者的语言学习运用上,目的是更好的指导学生能对自己积累的古诗词文名句有效化用,进而更好提高自己作文的语言水准。】
教学手段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简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教学设计安排
(一)设计思路:
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如何突破重难点。笔者构建了一个走进文本的整体思路,这个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能把文本的重难点,主题,语言练习等全部牵连出来,使学生认识明晰化。设计体现了教学层次感,逻辑性,并且教学过程中的起承转合设计试图不留痕迹,自然天成,符合学生由此及彼的认知习惯。
(二)教学安排:
一
导入
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学过的记忆比较深“怀古”类的古诗词,老师在此引出杜牧的《赤壁怀古》这首诗,进而引出“怀古伤今”中“伤今”的话题,从而进入文本。
二
整体感知
同学们生快速地阅读文章,找出作者写作本文最终要抒发什么的情感?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生: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字面意思开始。
生:踯躅:徘徊不前。湮远:非常久远 。全句的意思是——作者怀念和向往绿意盎然的春天,表达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批判。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在此引导学生解决本文的一些生字词。
噗哧 山麓 黄蹼 斯斯然 篱落 飞絮 枯梗 啮草 噘成 踯躅 湮远
三
深入文本
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春之怀古》,那么文章所写的内容肯定与春有关。那么同学们再读文章时,用笔圈画出有关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的相关语句,想一想,作者写了春天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告诉读者春天怎样的特性?
参考答案:
四
语言赏析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所怀念的春天的特性。那么同学们再次朗读文章,揣摩一下在描写这些春天特性时,语言上有何特色?
注意:①可以从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修辞方法的运用,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②可以通过字词和句式的替换来体味作者最终选定的字词句的妙处,最终在写法和思想上获得一次提升、顿悟。
③学生可以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
⑴学生再次细读文章(老师划分学习小组,分别由各小组尝试解读文本)。
⑵小组讨论(对本组承担小节学习交流)。
⑶各组分别汇报(各组选一名代表讲解,有不妥的不完全的请其他小组补充)。
⑷师问:每个人对文本甚至每一句话的理解和认识都是不尽相同的,学了这篇文章,你还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的描写?哪句话让你最喜欢?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或有自己的想法?
【说明:这一流程设计重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而非老师代替学生唱独脚戏。让学生自己剖析文本,发现问题,畅谈自己认识,从而在更深层面上达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共享。其间,学生实在力不能及的,老师作必要补充、引导、点拨、说明。最终达到理解该文本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是教学的最高潮,也是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再难的问题都能让学生轻松地自学实践,这应该是语文老师课堂教学中永远的追求。】
五
主题探究
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赏析,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令人神往的。我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发现作者是面对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的现实,才怀念古代的春天。那么再一次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一下作者的这种怀古的情绪是不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生:是的。“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在文中反复出现。曾经:过去春天美丽过,和现在正好对立。必然:一定。显然,过去曾经如此美好过的春天,究竟是怎样失落了?作者看来,就是“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导致的恶果。所以文章流露出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批判,也表现了对都市文明生活的某种厌倦。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那么作者在“怀古伤今”的同时有没有对未来抱有希望?
生说:有。文中“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表明对未来美好春天的急切向往和希望。言外之意,别处或者未来或许有风和日丽生机勃勃的春天,但是此处并没有春天。我们不难体味到作者对此时此地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对社会春天的仰慕与向往。
师总结:全文有的只是远古的诗意美景,而现代社会的文明春天在文中根本没有出现,出现的只有践踏环境的烟箩。显然,作者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可能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可能有着心怀天下的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这样,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其价值提升到社会学的意义上,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从而在心灵深处留下淡淡的伤痛。
六
练笔内化
师:同学们阅读本文以后有没有感觉文中的相关语句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些古诗中名句的意思或意境挺相似的。
生:各抒己见,老师作简单点评以后,布置本节课的练笔:
模仿文章中春描写的任意语段,化用老师所给的有关春的古诗文名句写一段表达你对春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语段。
老师投影显示有关春的古诗词文名句或典故。
课堂交流学生练笔。
【说明:既是对“春之怀古”这类较深文化底蕴的解读性思维训练(对抽象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再一次强化了学生的阅读和解读文本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在景物描写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情景交融等手法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应用水平。】
附:
①春的古诗集锦: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夏历三月末,春天的农事都已完成,(我偕)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齐)到沂水边洗个澡,上舞雩台纳个凉,然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诗经·小雅·出车》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孟浩然 《春中喜王九相寻》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 《寒食二首》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 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 《晚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 《玉楼春》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 陆游 《豆叶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 王维 《春晓》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 姜夔 《扬州慢》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 宋 徐俯 《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 甫 《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 陆 游 《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 韦应物 《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 王安石 《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 王 驾 《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 煜 《虞美人》
⑤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 王 维 《相思》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唐 杜 甫 《赠卫八处士》
⑥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孟 郊 《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唐 李 白 《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 孟浩然 《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唐 刘长卿 《饯别五十一南渡》
教学反思
1.如何把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教给学生。
2.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文本诠释,梳理。
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4.如何进行文本教学思路和流程的构建:①抓文章的魂;②抓学生学情;③抓文章脉络;④使教学脉络和学生认知心理完美统一。⑤如何拓展延伸。
薛海荣,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中共党员,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阴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教育》特约审读员。先后获得全国班主任教育日记“心灵写诗”金笔奖;全国“四项全能”语文教师;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老师;无锡市班主任工作新秀;江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阴市“百家书香教师”;无锡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多次获得学生作文指导奖,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40余篇。2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其中《虚构是作文制胜不可或缺的素养》一文被人大复印期刊全文转载。
来源:水先生的语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