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壁画可不可以变成声音,让大众在各个地方都能听到一条丝绸之路?”谭盾第一次去敦煌的时候,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这么问道。在樊院长颇具诗意的启发下,谭盾自2012年起,在数十次往返敦煌采风学习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了敦煌乐舞古谱与唐代宫廷音乐,着重突出中国古乐的音色韵味与音律特点,打磨出一曲不同于原先的交响乐版的国乐《敦煌·慈悲颂》一条听得见的丝绸之路。
12月31日晚,上海大剧院2022新年音乐会上,谭盾创作的国乐《敦煌·慈悲颂》将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全球首演。
这场演出阵容强大,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女中音歌唱家吴虹霓、女高音歌唱家郭森、男高音歌唱家韩蓬、原生态呼麦男低音歌唱家哈斯巴根、原生态女高音歌唱家泽仁央金与兰州音乐厅敦煌合唱团,携手琵琶演奏家李胜男、二胡演奏家卢璐、箜篌演奏家刘宣邑、唢呐演奏家徐红兵等一起献演,呈现融合敦煌艺术、东方哲学、当代诗意的民族之音,和观众一起开启辞旧迎新的美好篇章。
把最古老的敦煌壁画谱写成曲
谭盾
“我特别希望敦煌穿上新的衣服,成为一个崭新的,又古老的敦煌”。怎么让敦煌“穿上新衣”?在谭盾看来,要把敦煌壁画变成故事,再把壁画里的故事改编成音乐。国乐《敦煌·慈悲颂》一条听得见的丝绸之路由上海民族乐团委约谭盾创作,耗时两年时间进行“再创造”。在创作时,谭盾也加入了自己对当代国乐的教育及其未来传承的思考:“国乐器的音色实在太迷人,而敦煌壁画居然在一千多年前,已经开始画音色、画音量、画音流。敦煌壁画中画有500多支乐队,其中148窟中壁画所展示的超大型乐队,让乐队形成的历史又往前倒溯了一千年,多么神奇而不可思议。那些‘不鼓自鸣’的敦煌壁画,画的就是用思想拥抱宇宙,用艺术继续讲中华祖先如何教我们:做人识世、奉献慈悲、创造人类善良与和平。”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与谭盾对话
以敦煌壁画与民间传说为故事蓝本,国乐《敦煌·慈悲颂》共分为六幕:《菩提树》《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玄奘东归》《彼岸》,以史诗的形式将壁画的戏剧情节娓娓道来,通过民族音乐与千年壁画的美妙共振,展现古老丝绸之路上敦煌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价值与道德规范,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胸怀,激活敦煌文化生命力。
让尘封在壁画中的古乐器“活”起来
国乐《敦煌·慈悲颂》呈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音乐对话。此次2022新年音乐会国乐《敦煌·慈悲颂》的演出现场中,还有三件特别的乐器——敦煌反弹琵琶、凤首箜篌和敦煌奚琴。它们都是谭盾亲自研制复原的敦煌古乐器,让在古老壁画中的乐器从历史走入现实,还原到了舞台之上。当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一同奏响,千年前的敦煌古乐仿佛真正“活”了起来,揭秘尘封千年的繁华绮丽,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与灿烂。
从左至右依次为凤首箜篌、敦煌奚琴、反弹琵琶和敦煌筚篥(bì lì)
对于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演奏敦煌古乐器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突破。
乐团二胡演奏家卢璐演奏的敦煌奚琴,可谓是如今二胡的祖先,但无论是从乐器的演奏手感上还是外观造型上,两者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胡是一个单音乐器,它只有两根弦,一般情况下只能演奏单音,而敦煌奚琴有三根弦,可以同时利用低音的两根弦来巧妙的演奏出四度双音的效果,非常有意境。这次我们选用了第一代的敦煌奚琴,在音律音准上它还不够稳定,需要我极大程度地去控制,这是极为考验的,但每当听到这蕴含了数千年文化的声音,都给了我很强烈的代入感,希望将敦煌音乐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们。”
乐团琵琶演奏家李胜男也在本次演出中呈现了敦煌壁画中家喻户晓的反弹琵琶,“敦煌反弹琵琶和我们平时演奏的琵琶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定弦的不同,左手的把位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此外,在练习中我也尝试习惯不同的演奏姿势,琵琶原是竖抱演奏,而反弹过程中,我完全看不到琵琶左手‘品’的部分,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达到了如今可谓‘盲弹’的效果。同时,在本场音乐会中我也第一次上台表演乐舞,重现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对我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突破。”
凤首箜篌则是谭盾在深圳乐器厂亲自定做,由许多90后乐器匠人精心打造。“他们制作古代的乐器是从3d打印开始的,用极为科学的方法来塑造古代的乐器,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谭盾表示,在一比一还原敦煌壁画凤首箜篌的基础上,音乐会中的凤首箜篌另加了一排弦,更加符合和方便了现代的演奏。上海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刘宣邑说:“复原后的凤首箜篌配上了飞天舞,拨动琴弦时都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演奏箜篌的飞天神女。”
在介绍乐器时,谭盾提到本次音乐会的一大原创特是筚篥(bì lì)七重奏。筚篥是唐代宫廷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曾经创造了唐代音乐的辉煌,可惜的是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作为一位作曲家,谭盾希望筚篥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我用了七支筚篥,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还加了一个清角变宫。”据谭盾介绍,每个筚篥演奏者的调都不一样,但神奇的是,碰到其中某一个音的时候七个人发出的是一模一样的声音。
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在本次演出中担任佛陀一角,声音浑厚细腻、坚实有力;女中音歌唱家吴虹霓,是世界上最年轻进入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唱的中国歌唱家,迷人的音质、灵巧的花腔,极具感染力;上海歌剧院独唱男高音歌唱家韩蓬饰演六祖慧能,讲述“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的人生哲学;苏黎世歌剧院签约独唱女高音歌唱家郭森演绎《千手千眼》中的观音,银铃般的音色带领观众穿越古今;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藏族原生态女高音歌唱家泽仁央金被誉为“藏歌百灵”,悠扬婉转的音色触动心灵;蒙古族原生态呼麦男低音哈斯巴根则现场展现神秘低沉的呼麦技巧,仿佛从远古传来的声音,令人震撼。
发布会现场众音乐家合影
用音乐打造一条丝绸之路,用最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问及名称中“听得见的丝绸之路”的内涵,谭盾表示,他所理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融合之美的文化之路。“其实我们在整个地球上都是地理隔离的,但是你发现文化让我们连在一起。你们听到音乐时会发现,东南西北会形成一种1+1=1的能量。我觉得从艺术上来说,我们的丝路文化的能量,它的美学,就在于它可以是1+1=1。它是一种融合的美。”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这样一个反映敦煌、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与民乐相结合,它的民族性会更强,而民族性更强,实际上它的世界性也会更强。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发展到今天,一定是跟这个大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力的强盛,就必然体现出对自己文化、对自己音乐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我们自己叫出来的,是需要有高品质的创作、高品质的演出。民乐的题材和内容可能是传统的,但表达方式一定要是当代的。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多元创新给国乐艺术带来无穷无尽的活力。我们应该更多产生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一流的音乐作品,让它成为一个更好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胸襟,中国的审美,中国的抱负,中国的慈悲。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海报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