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李娜:27岁走红,34岁出家,消失25年,母亲的坚守和陪伴让人泪目

李娜是曾经当之无愧的ost女王。

10年时间里,她先后为160多部影视作品配唱过200多首歌曲。

其中《好人一生平安》《苦篱笆》、《嫂子颂》等经典乐曲依旧在传唱。

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青藏高原》,原唱其实也是李娜。

有人说,如果你听歌而不听《青藏高原》,说明你白听歌;如果你听过《青藏高原》却没听过李娜版本,说明你根本不懂歌。

李娜在乐坛的地位无人能及,

她和毛阿敏、韦唯一度被誉为我国乐坛的三座高峰。

然而1997年,事业正当红的她却突然宣布出家,

她的选择不仅令观众百思不得其解,更将年迈的母亲推入了无边的痛苦。

母亲一路追随她去了美国,想要改变她的念头。

如今25年过去了,母亲说服李娜了吗?

她们现在的生活又怎样呢?


01

李娜原名牛志红。

1963年生于河南郑州一户穷苦人家。

早年丧父,和妈妈、妹妹相依为命。

母亲白天上班工作,她就在家照看妹妹,整理家务。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年仅5岁的李娜,懂事的让母亲心疼。

没有父亲的庇护,李娜和妹妹遭受过很多白眼,受尽了周围人的欺负。

不愿给母亲多增添负担的她将这一切都默默忍受了下来。

童年时的悲惨命运练就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

12岁那年,李娜考入了河南省戏曲学院,专攻豫剧。

戏曲的学习枯燥而乏味,

每天都是两点一线,除了睡觉就是练功。

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

很多人没能坚持下去,

李娜却对这个机会倍感珍惜。

她一直都是班级里最用功的学生。

每天来得早,走得晚,像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孜孜不倦的学习着戏曲知识。

短短3年时间里,她就从一个零基础的学差生成长为了学校里的尖子生。

凭借优异的成绩,李娜被分配到了河南豫剧团,大大减轻了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母亲为了供她学习,除了本职工作外,下班还要去兼职。

年幼的妹妹跟在母亲身边打零工,母女俩吃糠咽菜,才凑够了她每年的学费。

李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分到团里的那一刻,她就发誓要让妈妈和妹妹过上好日子。

在豫剧团的生活并不轻松。

还是新人的李娜一边学习,一边演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1982年,18岁的李娜在豫剧《百岁挂帅》中,凭借“佘太君”一角一鸣惊人。

不仅荣获了“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的荣誉,

也让团里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她这个新人。

“金嗓子”李娜一下子成了豫剧团的名人。


然而名气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助益。

反而让她和团里的一些人关系愈发微妙起来。

与此同时,微薄的工资也让她的内心开始动摇起来。

几十块钱的工资远远无法承担起母女三人的生活。

这让决心要带着妈妈、妹妹过上新生活的李娜倍感挫败。

正值青春的李娜陷入了深深地迷茫。

日复一日的豫剧表演再也无法激起她内心的激情。

没多久,她选择调职去了省歌舞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乐坛已然兴起,天生一副好嗓子的李娜,即使到了完全陌生的歌舞团,也是如鱼得水,歌声深得观众喜欢。

所有的流行歌曲中,她最爱模仿的便是邓丽君的歌曲。

在歌舞团的这两年,日子过的轻松自在。

放声高歌的日子里,李娜也渐渐地明白了自己的内心。

她想要唱歌!

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唱歌!

已经学无可学的歌舞团不再适合她,她将目光放向了离香港又近,发展又迅速的深圳。

她告诉母亲,她想要辞职去南方学唱歌。

那个时候,“铁饭碗”还是一门人人艳羡的好工作。

李母实在没想到女儿竟然会有如此荒唐的想法。

但她的疯狂反对并没有阻扰李娜的决心。

从小的经历养成了她极为自主的性格,只要她决定的事,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李母劝不动她,只好抹着泪任由她离去。

李娜抱着母亲劝慰道,“妈,我会照顾好自己,将来养活你和妹妹的,你不要担心,要照顾好身体啊。”

火车缓缓带走了李娜的身影,

李母跟在火车身后,潸然泪下。

儿行千里母担忧,随着女儿的离去,她的心也仿佛被狠狠揪起来一般。

而来到深圳后的李娜,也很快遭到了人生中的滑铁卢。

没钱没人脉的她被唱片公司接连拒之门外。

她只能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想方设法寻求一个时机。

而这个时机,很快来到了她的身边。

02

1988年,北京“如意杯”歌手大赛如火如荼的展开。

这些层出不穷的歌手比赛,为无数心揣梦想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机会。

得知消息后的李娜,马不停蹄地收拾包裹,拍拍屁股坐上了北上的火车。

李娜那一年的比赛,卧虎藏龙。

她凭借优异的唱功,相继击败了郭公芳、张继红等人,一举夺得了通俗组的冠军。

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李娜,终于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年,她便接到了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邀约,演唱了插曲《苦篱笆》。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她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


1990年,《渴望》又找到李娜演唱了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

《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

作为主题曲主唱的李娜迅速走红,

在荣获全国第二届影视十佳歌手奖项的同时,也随着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

事业高速发展的李娜,在之后接连推出了《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影视歌曲。

其中《嫂子颂》让她的事业再攀高峰。

在那一年相继荣获了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的荣誉以及罗马尼亚MTV的国际大奖。

音色醇厚,音域宽广的李娜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歌声霸气又不失柔美,几乎什么风格都能驾驭,是少有的全能型歌手。

一次偶然的机会,作曲家张千一被她的歌声深深打动。

1994年,在李娜演唱会的幕后,张千一激动的表示,他想要为李娜专门创作一首歌。

这首歌就是至今仍被视为经典的《青藏高原》。


它将流行唱法与民族乐唱法深深地糅合在一起,对演唱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这首歌一经问世,李娜几度封神。

翻唱《青藏高原》的人很多,韩红也是靠着翻唱《青藏高原》走红,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她的唱法。

半路出家的李娜,不像韦唯、毛阿敏,身边有可靠的师长引领她前进。

她只能一个人摸索,学着集百家之长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

歌手这条路,她一直都比别人走得更苦更累。

成功的背后,是努力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

李娜曾坦言,她的声音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是后天“自我摧残”出来的。

在别的歌手恨不得24小时活跃在公众面前,生怕被遗忘时,

李娜常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面练声,如果条件可以,她甚至能够一整年不出门,就专注在屋子里进行练习。


她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每天下午都要练习整整两场音乐会的量。

在练歌期间,她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就连吃饭,也是由专门的人送到门口。

每一首递到她手里的歌,她都如获至宝,一字一句的进行推敲。

即使不看手稿,歌声也能流淌在她的脑海中。


在录音棚录歌时,李娜很少会浪费时间,只要是她的歌,往往一遍就能过。

她的歌声,就连挑剔的制片人都无法挑出毛病。

正是这股精雕细琢的精神,才能让李娜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的艺术高峰。

她对音乐的纯粹和追求,令人惊叹。

在她心中,除了音乐,就是音乐。

这些年,为了音乐,李娜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

母亲也为她的婚事愁白了头。

03

当年李娜成名后,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她送妹妹出国留学,给妈妈在首都买大房子。

妈妈年纪大了,故土难离,她就出资将老家翻盖一新,只为让妈妈住的更舒服。

女儿的孝心让李母笑弯了嘴。

唯独看到别人儿孙绕膝的画面后,她会悲上心头。

一转眼,李娜已经30岁了,依旧孤家寡人。

这让李母每每想起,都觉得心像是被针扎一样疼。

她开始频频催着李娜相亲。

偶然一次机会,李娜结识了一位年长她10岁的离异男性。

对方性格温和,谈吐有礼,很得李娜喜欢。

虽然对方有一个孩子,李娜也并不放在心上。

李母看到女儿好不容易有了意中人,更是不会在意。

反而不断催促道,“赶紧结婚吧,趁着妈妈年轻,还能帮你带带孩子。”

但相爱没有那么简单。

在音乐上格外纯粹的李娜,在爱情上也不愿将就。

两人交往了两年,却始终无法完全磨合彼此的性格。

于是两年后,彼此体面分手。

与此同时,李娜的事业也陷入了瓶颈。

九十年代末的乐坛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还坚持着老一辈艺术家们操守的李娜,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起来。

为了挣钱,公司势必将她的利益最大化。

她每天不是在录歌的现场,就是在商演的现场。

即使好不容易有空闲时间,她也要抓紧一切时间练声。

没有任何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李娜近乎严苛的工作态度是她成功的基础,却也过快的损耗了她的身体。


长期的“自我摧残”,让李娜的身体过早的开始衰败。

她隔三差五就会因为生病出现在医院门口。

虚弱的身体让她不管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有时候还会产生幻觉,整个人迷迷糊糊地。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李娜面对喜爱的音乐事业,也是有心无力。


更糟糕的是,重重压力下,她开始失眠,抑郁,掉发,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

这就像一场恶循环,李娜被困其中,挣脱不得。

自《青藏高原》后,有关她江郎才尽的谣传愈演愈烈,这无疑也加重了她的病情。

1995年,两个信佛的好友听说李娜的事情后,专门送给了她一本《大明咒》。

一开始,李娜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随手放在了书房。

后来被病情折磨的日益痛苦的她,偶然间翻开了这本《大明咒》,在寂静的深夜里,书中的文字宛如一缕清风,缓缓地抚平了她内心的躁动。

那一晚,李娜久违的做了一个好梦。

她开始渐渐喜欢上了佛学,并在两个佛学朋友的帮助下,与寺院的主持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她将心中的苦闷一股脑的倾泻而出。

主持与她一一开解,并在最后送了她一句赠语:

“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才是智者梦中的故园。”

这句话在她的心中反复咀嚼,越是思考,越是觉得主持言之有物。

后来,她应朋友之约,来到了张家口的天门山散心。

一到天门山,她就被这里连绵不断的青黛深深地震撼了。

清风送来绿草的清香,那一刻,仿佛灵魂也得到了涤荡。

著名歌手李娜的到来,也让这里的村民欣喜若狂。

他们自发的拉起一条横幅:热烈欢迎歌唱家李娜来我地开发天门山。


李娜天门山采访

对于李娜的到来,他们表示了十二分的热情。

还有临时赶来的工人,和村民们高声相和,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着李娜的名字,希望李娜可以留在这里。

如画的风景,淳朴的乡民。

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渴望一片净土的李娜。

她回去后没多久,就果断的将户籍转到了这里。

还在天门山上建了一座李娜小屋。(后改名为李娜别墅)


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守林员夫妇一起去采野菜。

远离尘世的喧嚣后,回归自然本真的李娜,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平静。

在这里的这段时间,她反复的想起主持送她的那句赠言。

愈发喧嚣的乐坛早已不是她的归处。

1997年,李娜在五台山上落发为尼。


04

李娜出家的消息被曝出来时,恰逢中国原唱歌曲季选揭幕在即。

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消息。

甚至有人以为时李娜的公司在为她暗中炒作,想要借此吸引关注。

李娜的两位好友也现身说法,力证了这只是子虚乌有的谣言。

毕竟只要熟悉李娜的人都会知道她对于音乐是如何的虔诚,她怎么可能会不继续音乐梦而选择出家?

但早已下定决心了的李娜,是谁也无法阻止的。

34岁的她,在五台山普寿寺剃度出家,法号释昌圣。

她下定了决心,要与之前割裂。

但躲在五台山修行的她,根本躲不过媒体的长枪短炮。

一代天后事业正当红时去出家!

所有人都对李娜的选择好奇极了。

他们想尽办法,想要从李娜的口中得到一个答案。

媒体们围追堵拦闹得原本清幽的寺庙苦不堪言。

无奈之下,李娜远赴国外。

在美国一家寺庙进行修行,渐渐地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出家的消息,李娜没敢告诉母亲。

那时妹妹已经定居到加拿大,妈妈在加拿大帮妹妹看顾孩子。

但这件事闹得太大了。

远在加拿大的母亲,依旧在报纸上发现了女儿遁入空门的消息。

这对她而言,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

她一下子瘫软在沙发上,泪如雨下。

妹妹也无法接受姐姐落发为尼的消息。

母女两人一路赶赴美国,想要劝李娜还俗。

即使不愿回国,也可以跟着他们去加拿大生活。

但李娜意已决,母亲和妹妹根本劝不动她。

妹妹还有自己的生活,李母将她赶了回去,独自一人在美国和大女儿磨。

母女俩谁也不能说服谁,有时她们说着说着,便会抱头痛哭。

李娜坚持在这里修行,李母就暂住在一位友人家中,

李娜一日不改变心意,她就一日守在这里。

陪在女儿身边的李母,这几年流的泪比往些年加起来都多。

可她的泪水并没有阻扰到李娜一心向佛的心。


左一 李娜

这些年,看着自得其乐,脸颊日益丰润的李娜,李母原本坚定的心却开始慢慢动摇。

为人父母,自然想要女儿更加快乐。

远离世俗后的李娜,并没有舍弃她心爱的音乐。

成为“昌圣法师”的她,陆续出版了《唱经给你听》、《李娜浅说佛经故事》等有关佛经的专辑。


她的母亲也并没有离去,而是选择和女儿一起生活。

母女俩住在寺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自然而惬意。

于李娜而言,再多的名利都已是过往云烟。

她的内心深处有着更高的追求。

结语

在美国修行的李娜,向来对媒体避之不及。

只有偶遇她的姜昆,在与她的交谈中,拼凑出了她那时的心境。

姜昆,“当初你为什么要出家?”

李娜,“我没有出家,是回家了!”

苏轼有首词 “此心安处是吾乡”,放在李娜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于滚滚红尘中,寻一片净土而息的李娜,不正是寻到了心灵归处,回到了灵魂深处的家吗?

作为观众和粉丝的我们,唯有祝福!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