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想跟大家讲讲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那些故事。
他写的那些歌,我们都会唱,像《祝酒歌》、像《打起手鼓唱起歌》、像《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像《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而且每次唱起,我们的心中都会升腾起欢乐和豪迈之情。
这是施光南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大感受,也就是说,他通过音乐,把所有的快乐都传递给了我们,但他留给自己的,是什么呢?清贫的生活,忘我的工作。他对别人要求很少,却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至于积劳成疾,年仅49岁便去世了。真正的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啊。
可是,有一天,当我问一些年轻的朋友“你们知道施光南是谁吗?”他们茫然地摇头的时候,我的心中顿感失落。这位音乐家,他创作的歌,曾感染和激励过好几代人,并且捧红了无数歌唱家,但他的名字,却逐渐地正在被人遗忘。而说到他的人生故事,各位又都知晓吗?
今天,就让咱们来了解一下这位人民音乐家的艺术人生和情感经历吧。
1940年8月22日,施光南出生于重庆南岸。他的父母施复亮、钟复光都是革命知识分子。从小就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而施光南真的是一个“音乐天才”,或者说是“神童”。他4岁开始读小学,5岁的时候,便已创作了人生第一首童谣《春天》:“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并且在参加重庆市青少年歌唱比赛时,还获了奖。
那时施光南的父母因为工作需要四处辗转,施光南的童年实际上是在非常动荡的情况下度过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才随父母一起来到北京。他中学首先是在101中学就读,然后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他仿佛是天生为音乐而生的人,只要一谈起音乐来,他总会滔滔不绝。而实际上他的性格是很内向而安静的。更多的时间,他要么是在练琴,要么是在唱歌。
这个安静的少年,也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音乐才华。不爱张扬的他,通过匿名的方式,创作了大量歌曲,投给相关媒体,结果大受欢迎。他非常擅长创作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对云南、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也了如指掌,所以也创作了大量民歌。而他的同学们,不希望自己好伙伴的才华被淹没,所以大伙儿自发集资,为施光南编辑了一本小册子《中外民歌选》。结果这本歌曲册子很受欢迎。可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这个里面的所有歌,其实都是年仅17岁的施光南所创作的。
1959年,施光南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的海洋里,他就像一条欢乐的鱼尽情地遨游,同时汲取大量的营养。这期间,他创作了后来被人们誉为“好听到哭”的小提琴曲《瑞丽江边》。它可以说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为数不多的既有艺术性又特别优美抒情的音乐作品。直到现在,我每次听到,都忍不住想要落泪。
1964年,施光南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天津歌舞剧院。他本想将全部的热情和才华全都倾注在音乐创作上,可是1966年一场运动的到来,却使他的音乐创作戛然而止。这对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人打击是巨大的。
“叮叮当,叮叮当,马铃声声响,伴我把歌唱,赶起了那马儿哟走哟走山乡……”《马铃声声响》这首歌,就是施光南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首歌曲,但创作出来之后,却因为歌曲中所带有的“小资小调”而没有一个歌唱演员敢演唱。这让施光南感到十分痛苦,因为,《马铃声声响》这首歌,表现的也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欢乐心情啊。
那段时间施光南的心情很沉闷,内心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寂。但也许是上天不想让他太孤单,于是派了个天使来到他的身边。而这个天使,就是洪如丁。
洪如丁是原中国侨联副主席洪丝丝的女儿。她早在天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施光南的大名,并对他创作的音乐十分沉醉入迷。后来有人介绍他们相识,这使洪如丁感到十分激动。她至今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间的情景,施光南一句话也不说,只一个劲儿地捧着一杯水喝。而且还低着头,连看也不敢看她。洪如丁知道他是个腼腆的小伙子,于是就自己找了个话题,说,我听过你写的歌,可真好听。
却没想到,正是这句话,将施光南的话匣子一下子就给打开了。他滔滔不绝地讲着,说到动情处脸上还泛着光,洪如丁想说话都不行。于是她就静静地听他说,那一刻,她觉得施光南简直帅极了。
施光南是个典型的艺术家,是音乐创作方面的天才,可是对于一些生活常识或人情世故,他却并不知晓。比如与洪如丁约会,他每次都会迟到。可是洪如丁却并不在意。我想这是他们最终走到一起并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最大原因——因为她懂他。
1972年2月21日,两人结婚。婚后施光南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每天都过得十分快乐开心。而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音乐,如《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等。哦,对了,还有那首大家更为熟悉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这首歌其实是一首“情歌”,是施光南专门为过生日的洪如丁所写的。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后,再听《打起手鼓唱起歌》这首歌,便更能感受到施光南所要表达的那种由衷的幸福和欢乐,其中的每个音符都饱含深情。
1975年,洪如丁被调到北京工作。两年后,施光南也进入到了北京的中央乐团。而这时,他所创作的《祝酒歌》已被广为传唱。李光曦、关牧村等也因为演唱这首歌而成为了观众最为熟悉的歌唱家。但是认识施光南的人却并不多。
施光南的生活一直都很清贫。那时候,他创作一首歌曲所得的报酬只有几块、十几块,最多也只有几十块人民币。这与现在一首歌可以卖到上千万简直无法比拟。当时,他们连一样像样点的家具都没有,唯一的一架钢琴,还是施光南的父亲施复亮送给他们的。而洪如丁为了给施光南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创作环境,于是只好省吃俭用,把积攒下来的钱,为丈夫添置音乐创作用品。
他们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施洪蕾。施光南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当他发现女儿很有歌唱天赋后,简直喜出望外。只有一有空,他就会传授给女儿一些演唱技巧。哦对了,施光南本人唱歌也非常好听,我曾听过他演唱的《勿忘我》,无论是充满磁性的嗓音,还是演唱技巧,都绝对不输任何歌唱家。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施光南的创作高峰期,他连续创作出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无不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这些歌到现在都是在群众中传唱度最高的歌曲之一。可是施光南却并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梦,那就是为中国的歌剧艺术添砖加瓦。
198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计划将鲁迅先生的《伤逝》搬上歌剧舞台。音乐创作由施光南来完成。但创作这样一部大型歌剧作品,却是没有额外报酬的。对此施光南却并不在意,他说:我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种使命。
于是,穿着开了线的旧毛衣,啃着冷面包的施光南,坐在父亲送给自己的那架旧钢琴上,就开始了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那时他常常为了一段旋律而废寝忘食,通常坐在钢琴旁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洪如丁很心疼他,劝他歇一歇,他也不听,总是说,写完这一段就好了。
最终,大型歌剧《伤逝》于1981年秋天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而施光南还没来得及感受成功的喜悦,便又接到了创作歌剧《屈原》的工作任务。他非常开心。只要有工作,他就总是处于开心的状态,似乎他快乐的源泉,就是音乐。
可是当时我国的流行音乐刚刚发芽,并且迅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状态。很快,就没有几个年轻人再愿意听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了。这让施光南倍感失落。但他却依然没有放弃创作。哪怕周围的人对他说,你多写流行音乐吧,别写歌剧了,但他不听。他说,流行歌曲我一天能写十几首,可是我更想让中国歌剧登上世界舞台。
我想,这个时候的施光南其实又处在了一种很孤单的状态,但这样一个艺术家,在他的心中,梦想比一切都重要,他绝不会为了虚名和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坚守。
我觉得,他高贵的品格,就在于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他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也始终没有丢掉一个艺术家的执着。80年代中期我国曾涌现出一股出国热潮。施光南是有条件出国的,但他却严辞拒绝了邀请他的人。他说:我在中国,现在的生活虽然有些苦,但这里有十一亿人是我的知音,我的根在这里,我哪里也不去。
是的,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风骨,令人由衷赞叹。可是在创作《屈原》的过程中,施光南付出了大量心血。我记得他的好朋友——曾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创作音乐的王立平对我们说过:他(施光南)只要进入创作状态,就跟牛一样,可以一整天坐在钢琴边不下来。
而正是这样的忘我投入使他积劳成疾,1990年3月17日,当歌剧《屈原》终于与观众见面后,施光南仿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此后的1990年4月18日,他突然倒在了钢琴旁,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记得那天,施光南还在教女儿施洪蕾唱歌,可是教着教着他的身子就开始往地上滑去。施洪蕾吓坏了,赶紧将母亲叫回家。洪如丁第一时间将施光南送往医院,可是却已经无力回天——施光南突发脑溢血而且已经脑死亡。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才子,怎么能这么年轻就说走就走呢?单位上协调医院进行了十几天的抢救,可是却仍然没能将施光南从死亡线上给抢回来。1990年5月2日,施光南在北京去世,享年仅49岁。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在施光南的葬礼上,反复播放的,就是他创作的这首《多情的土地》。这首歌,表达了他对祖国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深厚情谊,字字句句,都充满深情。如今再听这首歌,我想,也只有心中真正有爱的人,才会创作出如此动人的旋律吧?
亲爱的朋友们,请问大家都唱过施光南创作的歌曲吗?最喜欢的是哪首歌呢?对于这位音乐家的艺术人生又有怎样的感悟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和歌迷进行互动吧。我是雅清,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分享,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咱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本文由DJ雅清团队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欢迎阅读:
唱红《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她 丈夫也是歌唱家 姐弟恋恩爱一辈子
重新认识王洁实 67岁歌唱家性格真幽默 现在为何不与谢莉斯同台?
她和郭兰英一样 歌声激励几代人 却一直不出名 晚年饱受病痛折磨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老电影的那些事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会有彩蛋和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