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俗女养成记》,其实一点都不“俗”。
文 | 戴桃疆
在政策推崇都市情感剧的大背景下,结合电视剧主题收视人群仍然以女性为主的特质,大量影视公司将精力和资源投放到都市女性情感生活和个人成长的题材中去,不久的将来,扎堆的都市女性奋斗简史将和观众见面。长期以来,国产剧一直被诟病做不好现代都市背景下的女性成长题材故事——“宫斗”类型古装剧其实也包含时代背景和女性成长的关键词组合,出色的作品不胜枚举,和现代都市题材不同,“宫斗”故事的架空感和故事感都更加强烈,对戏剧性的追求远远超出了对人物贴合实际、提供带入感的需求,因而少了许多顾虑,只要情节连贯丰富、戏剧冲突强烈,便不难笼络观众。现代都市背景下的女性成长则不同,除了要突出故事的戏剧感,也要兼顾实际,国产剧被诟病最多的也是无法在电视剧中再现真实人物的问题。
相比之下,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在偶像剧市场衰落之后,开始努力尝试都市题材下的戏剧性与贴近真实人物方面两手抓,最近两年两手也逐渐硬朗起来,屡屡拿出颇叫人惊艳的作品,倒也不至于令人叫绝,但观剧的过程中足以表现出创作者的新意和诚意。春季档《我们与恶的距离》,夏季档《我们不能是朋友》都在大陆收获了不少忠实观众,围绕剧情展开的讨论也散见于社交网络。秋季的《俗女养成记》比前两者更聚焦都市女性成长,尽管在个体精力和审美偏好上和大陆有所不同,但仍不失为大陆制作的同题材同类型电视剧不错的参考和借鉴对象。
成为厉害的普通人
电视剧《俗女养成记》的女主角陈嘉玲在台南出生长大,在台北闯荡二十年,现年三十九岁,未婚未育,没有荣华富贵,没有花容月貌,有工作有男友,但并不如意。在公司做董事长助理,实际上和二十四小时on call的女佣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工作的份内事还要伺候董事长的妻子情人。和男朋友恋爱四年同居三年半,激情过去之后变成同居室友,当爱已成往事,相处便变成一种习惯。准婆婆对她诸多挑剔,对她的生活进行全方位干预。婚期将至,陈嘉玲提出分手,连工作也辞掉了,开始了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生活。然而短暂放纵之后,年近四十的陈嘉玲发现自己似乎一无所有。陷入人生瓶颈期的陈嘉玲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从童年中寻求二次成长的契机……处于当下的、时髦都市女性陈嘉玲和台南乡下朴素小女孩陈嘉玲的故事遥相呼应,一道编织成一部当代女性成长简史,两种不同风格的叙事也让女性成长故事更加立体丰满。
作为改编剧本,《俗女养成记》切中原作散文的精神内核。原作者江鹅自述:“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我勉力跟着张了大半辈子,我看也就这样算了,长成了的部分没让我容易多少,长不成的那些显然这辈子就不干我的事。两年前我还常常盼着,有人可以在生活里告诉我‘没关系’,不料盼着盼着倒是发现,有什么好讲的,本来就没关系。六十几年次出生的女孩,长成一个现在随处可见的六年级女性,无论是听着别人的话还是自己摸索着路走来,都是货真价实地花了半辈子,活成如今这样一个和大家一样,既成材又不成材的普通女人。年过四十开始赞许自己普通得理直气壮,这一点我倒是要归到成材的那一边去。”电视剧做的不过是将这段有些幽怨、无奈而又坚强的自述扩展开来、赋予情节和故事性。
《俗女养成记》尽管阵容强大,汇集了在《谁先爱上他的》女主角谢盈萱、《大佛普拉斯》中贡献精彩演出的陈竹昇、《我们与恶的距离》男主角温升豪等演员,但布景造型还是很平实的。在失去大陆合拍的经济优势之后,台湾电视剧开始回归平实朴素,在《俗女养成记》中,这种经济上的不发达和剧组可调用资源上的不发达并没有拖累故事的表现力。成长故事交相呼应的场景中,“欠发达”反而成就了台南生活的朴素,老街仍然是记忆中的那条老街,回忆显得更加真切。
偶像剧不再一统天下之后,台湾地区电视剧制作开始从当地文化中得到滋养,伴随阵阵民风的俗气热辣市井家庭生活裹挟着浓浓的文艺气息被投放到电视机荧幕上,很多动人的故事例如《花甲男孩转大人》等电视剧,都是如此,带有一种台湾综艺中常见的亲切感,土味很重,也很俗气,却又好笑,让人感到温暖。
善于利用地方文化是《俗女养成记》的部分优势。大陆制作的现代都市题材也经常将女性角色的身份设定成外地进入大城市打拼的“漂客”,但又很少展示这些人的过去。要知道在女性都市打拼奋斗的过程中,这段发生在异地的“过去”充当了人物小传的作用,她是角色之所以为现在样貌的成因,构成了角色行动力度源头,交代不那么洋气甚至可能是不堪的过去,并不会拉低整部电视剧的时髦值,反而会增加剧集的温暖。台湾地区电视剧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为剧集注入温度,相比之下灯火辉煌、光鲜亮丽的国产都市女性成长剧多少显得有一些冰冷。
正如《俗女养成记》的标题英文译名一般,成为很厉害的普通人也是“很厉害”的。国产都市女性成长题材电视剧另一大被诟病之处在于,主要女性角色的设定通常十分厉害,动不动就是撼动业界的大牛、标杆,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剧情是无法支撑起这种全无敌的人物设定,以至于人物很容易便垮下来,学习能让普通人也变得了不起的办法不失为拯救容易垮掉的都市情感女性角色最佳的办法。
好剧本才是根本
也不能说偶像剧衰落之后的台湾地区电视剧市场就迎来了春天,近两年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台湾地区好剧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台湾地区影视行业在凛冬中挣扎自救的产物,当影视剧产出无法预先拿到大投资,如何继续生存下去成为台湾地区电视剧人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大陆的电视剧制作人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眼下台湾地区电视剧每年的产量已经大不如前,更多的电视剧拍出来之后也都无声无息地没有在收视市场上扑出任何水花——尽管一些电视剧有着戏剧感强烈且新奇的设定,甚至演出阵容也称得上群星云集,比如与《俗女养成记》同期播出的、由蓝正龙主演的电视剧《你那边怎样我这边OK》,它关注社会问题(利用互联网黑客技术引发的提款机诈骗),有明星演员和明星导演,罪案与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交织,噱头颇多,然而剧本做得并不如《俗女养成记》扎实,因而《俗女养成记》能够创造收视纪录,选题新颖的《你那边怎样为这边OK》的关注度相形见绌。
春季播出且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本打磨若干年,编剧深入走访调研,像写论文一样写故事。《俗女养成记》改编自台湾地区作家江鹅的散文,文字一开始便是有温度的,而故事设定则结合了近些年国际文坛上女性文学创作的典型事例,对自我成长路径的反思,与现实的斗争同和解,来自女性群体内部的自我规训,东亚性别文化下的两性冲突,这些议题都是被当代各个国家影视作品反复诉说的,比灰姑娘在职场找到白马王子更具典型性,更贴合实际、更加真实。
国产电视剧创作上的问题经常抛给外部环境的制约,但实际上创作者自束手脚的情况也十分突出,国产电视剧的创作者在描绘一个真实的人物和捏造一个戏剧感强烈的工具之间往往倾向于后者,默认了收视环境中的观众习惯速食快餐,并不会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故事,因而将创作优质作品的机会拱手让人。比起学习台湾地区电视剧创作者的技巧、手法和故事设定,莫不如鼓励大陆电视剧创作者勇敢一点,大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