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部名为《皇城根儿》的京味电视剧,在北京电视台强势上线,这部讲述北京城,胡同百姓的戏,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观影热潮,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对北京人来说,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地变化,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皇城根儿》的故事内核,描述的正是当年的北京人
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北京,一座普通四合院里的老中医,金一趟一家人,围绕着祖传名药‘再造金丹’衍生出的种种故事,整部剧立足于小人物的视角,关注的是在改革开放伊始的大潮中,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该剧从开播便广受北京人的关注
实力派男演员王志文儿,北京大妞儿许晴等演员,也正是通过这部戏更加被北京人所熟知,不过今儿要聊的并不是许晴跟王志文儿,而是该剧的编剧赵大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两个小青年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和很多人不同,他们更喜欢钻进胡同,感受胡同里的市井气息,这两人当时都是北京作家协会的作家,一个是陈建功,一个是赵大年,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为创作一个剧本搜集素材
当年北京电视中心,提倡拍室内剧,同时要创作三部作品,分别是《渴望》《编剧部的故事》以及这部《皇城根儿》都是低成本创作,多机拍摄,速度快,赵大年打刚一开始,就想把视角放到普通百姓的身上,虽然取名为‘皇城根儿’但讲的却是北京人的故事
天子脚下,北京人是有特点的,甭看一条不起眼儿的胡同里,里边儿藏龙卧虎,赵大年,赵老爷子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祖上曾经是清朝的王爷,后来家道中落,打小儿在皇城根儿下长大,却没有王侯后人的倨傲,深爱着自个儿作为普通北京人的生活
而说起北京城的历史,老爷子更是能娓娓道来,了如指掌,正是因为具有北京人骨子里自带的一种情怀,因此,开始准备拍摄三部京味儿电视剧之初,赵大年就成了《皇城根儿》创作团队中的一员
《渴望》由李晓明一个人写《编辑部的故事》六个人一起写《皇城根儿》两个人写,在这之前,赵老爷子有个中篇小说,讲述的就是后来成为《皇城根儿》主角的金一趟的故事,这是当年发生在北京的真人真事儿,他看病,病人只要来一趟就成,而且就那几句话,有事儿没事儿您都甭来了
因为您再来第二趟,相当于否认了他的医术,脾气特别葛,赵大年把他当人物原型,并不是为了方便省事儿,更重要的是老爷子希望通过这个人物反映老北京城的变迁,以及这座城市的北京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生活变换的真实写照
正是凭借着对老北京城风情与文化的了解,赵大年把当年的北京城都记录了下来,老北京人应该都知道,剧中的那条胡同,正是在翠花胡同取景拍摄的,只不过电视剧改成了仁德胡同,让老中医金一趟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条胡同,每天都有街坊上门找他瞧病,但碰到穷人的话,一分钱都不收,这还真不是夸张,过去老北京人都是这样,医德甚至比医术都高
在赵老爷子笔下,宋佳饰演的长女金秀委曲求全,苦撑着家庭,义子兼女婿的张全义却有了外遇,许晴饰演的小女儿金枝则一天都在胡同待不下去,成了家中的叛逆者,最后家里只剩下金一趟跟保姆杨妈
《皇城根儿》这部电视剧以一种神秘的中药‘再造金丹’为线索,记述了北京人大踏步前进当中的艰难痛苦,同时也把人性的丑恶都展现了出来,皇城根儿下的小胡同里居住着地道的北京人,几十年前这些老百姓的身影就生活在前辈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龙须沟》里
而在我们看来,这些植根于北京城胡同文化的鲜活人物在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了赵大年创作的《皇城根儿》之中,这同样得益于老爷子从童年时就了解和熟悉的北京胡同文化,从某种层面来说,老北京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就是赵老爷子的衣食父母
不过爱它不等于就不痛苦,其中有很多让老北京人痛苦的事情,其实赵大年并非专业作家,搞写作完全是半路出家,但他写出来的那些京味儿浓厚的人物与故事却源自他童年真实的经历,1931年,赵大年出生在北平,一个普通满族家庭,家里祖上曾出过王爷
但赵大年出生的时候,家道早已没落,不过父亲是教授,母亲是小学校长,两人的工资一个月三百多银元,那时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很不错,但好景不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人进攻宛平城的炮声,至今仍然有不少老北京人记忆犹新
此时已经六岁的赵大年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亡国奴的耻辱,整个四九城挂的全都是日本旗,进学校还得鞠躬,还不准说自个儿的北平人,老家儿一气之下,让赵大年直接退学,在家自个儿教他,出于对日本人的憎恨,最终让赵大年的母亲做出了离开北平的决定
所幸的是赵大年在重庆的时候,有幸进了南开中学念书,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那时候学了很多课堂知识,看了不少杂书,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学习音乐,绘画,让他全面接受了各种教育,慢慢地在这里成长着
然而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他有了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的念头,1980年,此时赵大年已经是电影编剧,写一电影剧本对他来说驾轻就熟
可要写一部长篇小说,老爷子心里也没底,一部电影相当于一部中篇小说,五万字儿就差不得了,长篇就得四十万字儿了,老爷子担心的是结构能力,在大伙儿帮助下,85年以后,老爷子才开始动笔创作,花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了长篇小说《大撤退》的创作,以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全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某中学一群师生,在豫湘桂大撤退中的遭遇和命运
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保存祖国传统文化的气节和品质,不过后来老爷子对这部作品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对他来说,写作就是半路出家的事情,抗日战争,给他的痛苦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保卫国家的战士,五十年代初,不到二十岁的赵大年就参加了志愿军,赴朝作战,并多次立功受奖
而他也在作战间隙,挤出时间读书,积极参加文艺创作,在朝鲜创作的歌剧《一家人》歌曲《坑道之歌》荣获志愿军汇演甲级奖,回京后更是在写作上,得到了老舍的指导,老舍先生跟赵大年的老家儿是把兄弟,1953年,赵大年主动上门找老舍先生,表示自个儿将来想当作家
老舍当时没给他答复,时隔一段时间后,收到了老舍的亲笔信,信中说,想当作家,就不要离开市井生活,还在信中特意嘱咐赵大年,要带着小板凳上天桥跟着老北京人学说话去,正是老舍的这些话,让赵大年从此走上了为北京人创作的道路,写出了经典《皇城根儿》小说《大撤退》这样触动人心的作品
老爷子2019年逝世,据说生前跟大部分老北京人一样,更多时间都在享受生活,但他曾经创作过的作品,至今好评不断,对于这位老北京人来说,文学创作的触角,为北京人写,让北京人看,是他一生最遵循的创作思路,而这就是说大伙儿常说的老北京情怀!他的离开,确实是京味文化界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