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男男的美国电视剧推荐】专题今年男同志电影大爆发,但最佳的这部你们都还不知道

文|个人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授予黑人男子同篇电影《月光男孩》,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在稍早的柏林电影节全景中,80年代少年出柜的温暖甜蜜的小品《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成为电影节最受欢迎的作品。接着,在戛纳电影节上,男同志艾滋病患者为了自己的权益投身社会运动斗争的《每分钟120击》在戛纳被授予评审团大奖,Amodova评审团主席因没有获得金棕榈而伤心。

一时间,2017年似乎成为了男同志电影魅力齐聚爆发的一年。

《沙滩鼠》

比起上述大热的口碑之作,《沙滩鼠》是一部相对低调内敛但又充满着青春躁动的男同片。

虽然它也在不少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拿下了最佳导演奖,又进入了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细腻沉静又冷峻简洁的女性视角让它和前述情感充沛又紧贴社会生活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具有了内省式的私人情绪化特点。

故事内容并不是《沙滩鼠》的重点,它仅仅是一个深柜少年在盛夏海滩上的内心纠葛:他与几个徘徊于非法边缘的少年在城市里游荡,表面上与对他一见钟情的少女柔情蜜意,内心却被同性情欲不断撩拨而不能自制,但与此同时他又在周遭世俗眼光的审视下而被迫极力压抑内在强烈的欲望。

对主角内心世界多重复杂思绪的细致展现才是影片的着力点所在。

在西方社会,尽管同性之爱已经成为一个公开而普遍的现象,但在像美国这样基督教保守势力依然强盛的国家,同性恋和异性恋仍是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尽管看上去它们之间相安无事,但实质上都对对方充满着强烈的敌意。

这也恰恰是影片中的少年弗兰基所面临的困境:在成长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真实性取向所在,但是在面对日常的生活圈(雄性荷尔蒙激素爆棚的朋友,爱慕他的姑娘和误读他内心情绪的家人)时,他却没有勇气把真实想法公开,更不愿面对来自周围可能的不解、嘲笑甚至是羞辱。

他一方面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不断通过社交网络和陌生男人发生性爱关系,另一方面为了遮掩自己性取向的事实又主动和女生约会,甚至在影片的结尾和几名同伙诱骗其他同性恋者抢劫他们的财物,以昭示站在异性恋阵营的立场,同时也试图说服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真实欲望。

当然他最终无法面对的,是理性和感性上所面临的情感/道德双重煎熬:因为缺乏直视真实自我的勇气,他只能不断伤害身边信任他、爱慕他、对他以诚相待的人,做为维持脆弱心理平衡的代价。

这既是一出处在同性恋和异性恋阵营对立阴影下的个人内心悲剧,又是一幅面临抉择时忍不住退缩和怯懦的少年心理画像。特别是后一点,它几乎超越了同性恋电影题材本身,成为一个带着普遍意义的个人内心道德拷问。

女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的上一部作品《感觉就像爱》讲述的也是意味相近的青春内心焦虑: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在面对性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自尊与自卑心态。不过这部处女作却因为过于直白简单的表述,而在铺陈和节奏上陷于不断重复之中。

相比起来,《沙滩鼠》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简洁的外在形式下,它用细腻含蓄的笔触呈现了人物内心交织在一起的不同复杂思绪。

比如影片安排男主弗兰基几次偶遇年幼的妹妹和她心爱的男生约会,做为哥哥的他眼神中充满敌意;而直到他最后冲进妹妹的房间将她的小男友赶出家门,我们才意识到弗兰基的「仇恨」心态源于他不愿正视自己同性身份的潜意识。

他的理性渴望能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异性恋,但每次和异性性生活时的尴尬都提醒他自身真正的性取向为何,这让他倍感煎熬,于是在内心中对正常恋爱的妹妹和她的男友萌生了嫉妒:他多希望能和妹妹一样与异性产生自然而然的爱恋关系,也因此无需为对同性的强烈欲望而导致的困境自责烦恼。

这样对性取向的困惑,对欲望既迷恋又痛恨的双重复杂心态终于把他引向了以伤害「同类」的方式来否定自己同性恋者身份的道路。

《沙滩鼠》不但有着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层次,它在影像的外在形式上也颇具特点:影片始终以近景手持镜头为表现手段,配合着构成剪辑式的非连贯画面组合,用影像的「并行」替代了我们常见的「连续」,为观众对人物行为和心理动机的体验留下了很多想象回味的余地。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对男同性氛围和肢体语言的精心雕琢、塑造和呈现,其中有数段对于弗兰基和他的几个男性朋友身体气质的独特刻画(特别是四人海滩嬉戏一段),将观众融入了充满雄性荷尔蒙而又暧昧萌动的整体氛围之中,而这一切又都是对弗兰基同性心理意识的反复暗示。

有时我们甚至会感叹,也许只有女性导演才懂得如何用影像完美呈现男性身体的魅力瞬间。

需要特别赞美的还有扮演主角弗兰基的演员哈里斯·狄金森。他健美俊秀的外形和羞怯内敛的气质表情形成了极具魅力的反差之美。

而他对人物内心几度逆转的细致把握显得极有分寸感——观众并没有对这样一个同性「背德者」感到厌恶,相反我们理解了他内心的疑虑、焦灼和矛盾,甚至对他产生了些许慰籍式的同情。

这也许正是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的目的:这是一部专注于塑造少年弗兰基个人形象的影片,只有丰满而神韵飞扬的人物才能将主题托上情绪的巅峰。

过往许多同志电影的误区在于将「同性恋」做为一件敏感、有争议、带着话题性的事件来处理,它们在题材上所花费的笔墨远远大于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

《沙滩鼠》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它将「同性恋」还原为个人内心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矛盾纠葛,从而超越了「男同志」这样外在标签化的符号,将影片的内核引向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活态度抉择问题:

勇敢还是怯懦,真诚还是虚伪,它时刻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如是问题并不会因为某一人群是「同志」与否就自动获得了免疫性的答案。

这才是伊丽莎·希特曼高人一筹的立意选择。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