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什么是“大丈夫”?
“大丈夫从厚到大,不住在薄;事实上,不住在那幅画里。
故去彼取此。”何谓“大丈夫”?先看古人的注解:河上公章句:“‘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不处其薄’,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处其实’,处忠信也。‘不处其华’,不尚言也。‘故去彼取此’,去彼华薄,取此厚实。”他说“大丈夫”是“谓得道之君”,也就是道者。
王弼无对应的注解。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总之,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浇薄;要立身朴实,而不居虚华。取什么,去什么,要分清楚。”(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18页。)他没解释“大丈夫”的意思。“故去彼取此”翻译成“取什么,去什么,要分清楚”,不准确。
南怀瑾说:“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80页。)解释不全面。
陈鼓应今译:“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19页。)他也没解释“大丈夫”的概念。
“大丈夫”在《道德经》中仅出现这一次,而且各版本基本相同,与“前识者”相对而言。老子为什么在本章冒出个“大丈夫”,而不直接说“道者”、“圣人”、“君子”呢?这一点确实不好说。
因为,在《论语》中没有“大丈夫”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给大丈夫下了定义,不过这是儒家的说法。且在《孟子》书中也仅此一处。
《史记》中的大丈夫,是说早年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也是老子之后出现的“大丈夫”。
我们现代常说的“男子汉大丈夫”,意思是有志气而勇敢、刚毅的男子汉。老子说的“大丈夫”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说是:“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我认为不准确。老子说的“大丈夫”,不是“道者”,也不是“圣人”,更不是庶人。应该是封建社会贵族阶层中广大的有志男人,或者说当时现实社会中的公卿、士大夫。这句话的翻译是: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处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处朴实,而不居守虚华。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去其虚华,取其朴实。
这就是“大丈夫”与“前识者”的区别。
本章的现实意义就是做人做事要朴实无华,顺其自然,品德高尚。《庄子》中有一篇,庄子拒绝做官的故事。大意是,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先向他表示请他出来做官的意思,对庄子说:“楚王愿以国内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厅堂上。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骨骸而显尊贵?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顺其自然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