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海贼王黄金乡叫什么名字】《独行月球》,我们与浪漫的距离

访谈,作者|耿凌波

10点人物杂志原创

最近上映的电影《独行月球》中有几座这样的桥。

在距离基地不远的地方,独自一人滞留月球的独孤月,即将动力耗尽,陷入生死考验。车内是已经连续开车几十个小时,已经抵达人类极限的自己,车外是零下180度,荒凉无垠的月表。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境中活下去,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地球遗族派来救援独孤月的机器狗,摔进环形山之间的峡谷里,来自现代的、科技的力量指望不上,最后关头,独孤月拆下车门做成滑板,扯下锁带套上袋鼠,来了一场摇滚味儿十足的“袋鼠拉车”。在荒芜的月球上,将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

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

为了炸毁即将砸向地球的小行星,人利用身体在运动中的惯性,成为缩短最后一截距离的助推器……独孤月在月球上鼓舞着地球遗族,地球人也在他快要撑不下去时爆灯为他打气,观众很容易由这个场面,联想到“众志成城”这样的词。

尤其是被小行星碎片击中之后,地球全体进入灾后重建的状态,更是让处在后疫情时代中的现代人,很容易共情。数据显示,截至今天《独行月球》观影人次超过6200万,众多电影评价中,感动、温暖成为关键词。

关于这种情绪,创作团队是怎么思考的?

作为开心麻花力捧的青年导演,张吃鱼年仅36岁,《独行月球》是他独立执导的首部电影。在接受十点人物志的采访中,张吃鱼提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一部漫画——《海贼王》。

这是一部讲述了少年海盗路飞与伙伴,一起踏上伟大航路,寻找大宝藏“ONE PIECE”,励志成为“海贼王”的故事。豆瓣热评评价它,“关于自由和梦想豪气干云的冒险史诗。”

由这部漫画作为参照,导演张吃鱼向我们讲述了《独行月球》一路走来的创作故事。以下是张吃鱼的自述。

伟大航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国产漫画杂志上看到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绘制的《海贼王》漫画前身——《Romance Dawn》,一个关于海盗路飞的短篇。缘分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总喜欢把自己代入到《海贼王》的情境中。

电影之于我,就像是辽阔的伟大航路之于路飞,《独行月球》是这其中的一次冒险。

2017年底,结束上一个项目不久,我一边休假一边琢磨,接下来要做点什么,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独行月球》。这个故事的“钩子”很抓人:一个人被落在月球上,又亲眼目睹地球毁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这个被遗落在月球上的人,名字也像他的处境一样——独孤月。独孤月以为自己成了宇宙中最后一个人类,却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幸存者,而且通过直播实时观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原本凄凉的际遇,反倒有了一种喜剧的况味。

随着陨石运行轨道的变化,以独孤月所在的月球为盾牌抵挡陨石的撞击,成了唯一能拯救地球的存在。在先前的故事里,独孤月在月面上,等着陨石砸下来,像是在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我们希望他能主动地去面对那些困难,做一个更升华的结尾。

就像我们的一级主题:困难总是暂时的,人类还是会迎来阳光,露出微笑。这种感受是我喜欢的。

下定决心去做的时候,就只想着一件事:这是个好故事,我们要把它拍出来。不会考虑这是个科幻题材、未来科幻会不会流行。拍电影这件事本身就是这样,《海贼王》中那片汪洋大海,也是在包罗万象的同时,充满挑战。

2018年2月开始,我带着团队做剧本,到2019年年底,拿出非常详细的分场大纲,定下了基本格局,至此,我的“大船”算是有了,下一步,就是像路飞一样,集齐志同道合的伙伴,找主创建组。

公司知道我要拍《独行月球》,一开始就同意了。2020年初,筹备建组期间,疫情让整个行业陷入一种悲观情绪中,开心麻花也受到很大冲击,话剧业务都停了。可老板依然很坚定,虽然嘴上偶尔会问能不能便宜点,但说归说,做还是会做。

作为主演,沈腾哥和马丽姐也都很有信心,他们觉得这是个好故事,每个人在其中都有发挥的空间,未来会是一个好作品。还有很多经验丰富、能力又强的主创,也都在。当中的许多人,在项目很早期阶段就加入了创作。

负责影片原创音乐的音乐创作人彭飞,实拍的时候是要去现场弹奏的,耳返把音乐送到腾哥耳朵里,他现场跟着音乐唱出来,彭飞会根据他唱的节奏,改编自己弹的节奏,为得就是最后呈现在大银幕上,能够最大程度留住表演现场的情绪。

还有金志文创作的那首《月亮不走我得走》,当时他问有没有啥要求,我只说了个high就行了。

最后他给的那首歌,只做了很小一点微调,剩下的几乎全都能和画面匹配上,中间有一句“这浩瀚宇宙,还得是咱地球”,直接扣上了电影的二级主题“回家”,这些我们先前并没有做沟通,都是他们跟着电影自己总结出来的。

好的创作人,他们是敏感的、感性的,对于内容的感受,大家也是能够共情的。

大船的航向

有这么多人在帮我,当时我就觉得,没有理由做不好。在拍摄《独行月球》的过程中,我几乎从来没出现过畏难心理。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和自己的心态有关系,或许是受到《海贼王》的影响,我始终相信,即使有困难,也是总是暂时的。

一开始做《独行月球》的时候,中国科幻根本毫无苗头,只是故事本身决定了它会是一个大体量的片子,因为把发生背景搬到月球上,小体量根本承载不了,需要大量的特效来呈现。整部电影特效镜头超过了95%。

特效指导魏明建议我们先进行虚拟拍摄,也就是相当于在实拍之前,把同一场戏用虚拟的方式多呈现几遍,实拍按照最好的方案来执行,保证结果最接近你想要的。而在这之前,我其实都并不了解这种虚拟拍摄。

到2020年12月的时候正式开机,那个时候剧本迭代了好几版,开机后我们拍了142天,到第二年4月底杀青。后期制作包括剪辑、特效、音乐、声音、调色这些环节,一直到最后上映前都还在做。

后期当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对我来说都是难点。包括要运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去创造一个特效生物——袋鼠刚子,它需要5000万根毛发、1331个目标体,还有月面为了保证尘土扬起来的效果更接近月球上真实的效果,需要用UE5去渲染。

哪怕是一个返回舱遭遇撞击之后,不停旋转的画面,都需要绞尽脑汁去想办法呈现。最后我们把返回舱放到一个六轴平台上,用一个特制的环形灯环绕住,通过灯光的变换去让返回舱里的人感觉自己在转。

彼时还要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影响,作为个体自己也很无力,那种压抑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了。虽然我明知道非常的困难,甚至连做出来的希望都很渺茫,不知道这件事最后迎接我的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但还是会想要把它做出来。

就好像独孤月调头去救袋鼠,从一个更成熟角度出发,他其实知道在车子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去救,救了有可能都得死。但是他依然选择去救,这是他的少年气。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个思量的过程,他的坚持才显得可贵。

由谁来饰演独孤月,是我在一开始创作这个角色时,就已经想好的,也是我一贯的习惯。独孤月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腾哥最拿手的也是小人物。

独孤月一个人在月球上放逐时,不管是在太空基地设灵堂祭奠逝去的地球同胞,还是闯入女神马蓝星的房间,与“纸片人”共享烛光晚餐,都流露出一种小人物在困窘中的苦中作乐,用这种看起来欢乐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无所适从。

而腾哥在拍摄现场也是这样。《独行月球》月球上的大部分戏份,只有沈腾一个演员,他也是通过在工作过程中开玩笑、逗工作人员开心,来排解自己在现场的孤独。这种苦中作乐,更是两个人物在精神层面的契合。

我自己在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电影中的事无巨细,固然艰难、辛苦,但随着创作的推进,你脑子里对故事的想象慢慢变成文字、变成概念设计图、变成动态预览,到最终搬上大银幕,我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让人享受的部分。

可能这就是我希望观众从我的电影中,除了获得笑之外,还能获得的更多的情绪。我愿意将这种情绪形容为我想呈现的一种浪漫感受。

回家

浪漫感是一种很难形容的感受,它可以包含很多东西。

可以是独孤月希望破灭时,地球人众志成城,为他集体爆灯的那种振奋和热血;也可以是人鼠告别时,袋鼠刚子拟人化的一系列反应,仿佛忽然之间有了人类的情感,眼眶中涌出泪水与独孤月依依惜别……

《海贼王》中有一个名场面,是说路飞为了完成空岛下面一个大叔的愿望,让他知道一直以来自己所相信的一切都是真的、黄金乡是存在的,路飞一行人不惜历经磨难,找到这个梦中之地,让大叔听到香多拉之灯的钟声响起。

这或许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罗曼蒂克式的浪漫,但这就是我想要传递的那种浪漫感受。

未来,这可能会成为我的个人风格。我也希望由《独行月球》这个作品开始,能够慢慢让观众看到,这就是张吃鱼的风格,尽管这中间肯定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但至少在我自己看来,《独行月球》很好地走出了这一步。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完成了这一部分,就完成了最高任务。创作,听上去像一个非常感性的工作,可以信马由缰,想写什么写什么,但其实一个商业电影剧本,它本质上有一条严格的规律需要遵循,这是它理性的部分。

但对规律的呈现,不能直接照本宣科。戏面上的东西一定是千变万化的,是要给观众看到想象力的。这种想象力,就需要我们几个编剧,每天都要琢磨、彼此去碰撞,才有可能找到那个符合方向,又足够打动人的点。

比如环行月球的桥段,我们当时最高任务就是需要在剧情发展至此时设置困难。在一个科幻片里设置困难,就需要不断地权衡,如果将困难设置成“修飞船”,听上去就距离普通人比较远;研究“操作四氧化二氮发动机”,专业性过强又很枯燥。

所以当时我们就给了个大方向,希望让这个困难设置得比较落地,观众能更直观理解。最终,这个任务就成了“去取发动机”,这就非常好理解,只要开车,从A能开到B,任务就完成了。但为了让这个克服困难的桥段好看,我们又设置了一个戏剧压力。

这个任务也特别好理解,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怎么从A到B,经过与科幻顾问的不断讨论,想的方式可能就是环月,反向开一圈,这个方式本身就非常硬科幻,但同时观众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难点。

这当中肯定也有灵感迸发的时刻,“星环”就属于在定了做一个浪漫、感人结尾的前提下,偶然想到的一个点子。

被独孤月用宇宙之锤炸毁的小行星“π”,留下许多陨石碎片,按照科学家的计算,这些碎片原本会在月球的行星轨道上运行,但最终却环绕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圈星环。

我记得当时甚至都没和别人碰,就是剧本写到那儿,有一种下意识,就是觉得独孤月最终还是要回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回去。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情感解读,那就是落叶归根。想到的那个形式,就是星环环绕着地球,应该会很美。

可能和我本身作为一个中国的创作者,从小就成长在这片土地上有关,吸收的是中国文化,反馈出来的也一定是包含文化特色的创作。虽然主观上并没有刻意要联系什么,但冥冥之中,或许就是有很多巧合。

包括我们创作的另一个点,通过直播独孤月的月球生活来鼓励地球遗族重建家园,我们最后成片出来的时候,很多主创看完都说有种和当下新冠肺炎带给民众的处境暗暗扣上的感觉,但其实在最初创作这一部分的2018年,疫情都还没有出现。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