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工人日报
皱着眉头开路
12月15日,零下20度,缓解工作团组织的35名职员前往轨道清除雪。
吴健 摄云上检修
12月12日,黄山顶上零下3摄氏度,玉屏索道的检修工在测量索道进站导轨位置。汪刚 摄
海上作业
12月15日,经过24.5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深中通道完成E15管节的沉放对接。卢志华 摄
2021年,疫情仍在,种种不确定性仍在,而时光一如既往地奔流向前,不疾不徐。对有些人来说,这一年是新的开始,有新的突破。对更多人来说,这一年是日复一日的忙碌,在平淡平凡中度过。一线岗位的班组职工,或许从来不曾站在聚光灯下,但他们,从来都不会缺席每一个需要他们恪尽职守的时刻。今年的最后一期《班组天地》,致敬这些班组里的“YYDS”。
“YYDS”即“永远的神”拼音缩写,是2021年度的一大网络热词,多用于表达对某一事物的高度敬佩和崇拜。从“觉醒年代YYDS”“中国航天YYDS”到“苏炳添YYDS”,这样的集体喝彩在2021年一次次刷屏。
对每个普通职工来说,你也是自己的“YYDS”。因为每一个你想要抵达的未来,都需要你勇往直前自行奔赴;而那个你想要成为的自己,都需要你年复一年努力塑造。正如张文宏所说,我们即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保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都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编者
“控制速度比定速巡航还要准,反应速度比自动驾驶还要灵”
驾驶“最抗冻”复兴号动车组的司机
韩勇 董治国
2021年8月15日7时50分,当“最抗冻”的CR400BF-G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牡丹江火车站缓缓驶出的时候,整个驾驶室里除了司机“景特快”以外,其他人的心都悬在半空中。
这是复兴号动车组在中国最东端高寒高铁——沈佳高铁牡佳段的首次亮相,也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机务段的动车组司机第一次操纵复兴号。
“景特快”的真名叫景祥君,是牡丹江机务段的一名动车组司机。在沈佳高铁牡佳段联调联试期间,这个段专门抽调了六名顶尖高手组成“尖刀班”,景祥君就是其中的一员。
景祥君是个专业上的学霸,自1999年成为火车司机之后,他就苦练操纵技术并仔细研究各种型号机车不同的操纵特性,以及季节、天气、地形等因素对机车操纵的影响。他能够察觉到阴雨天气导致列车制动力和车轮摩擦阻力发生的变化,他能够根据线路边树叶的摆动程度判断风速和风向,他能够把每条线路的各项数据和线路具体情况牢牢地记在心里,无论天气和地形如何变化,他都能通过提前调速和精细调控,使列车保持匀速。正是由于他操纵的列车又快又稳,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景特快”。
沈佳高铁牡佳段是目前中国高铁网最东端线路里程最长、操纵难度最大的高寒高铁。线路全长371.6公里,设计时速每小时250公里,全线穿行34座隧道、143座桥梁,超过20‰的坡道111处,被称为是“过山车式”的高铁线。整个牡佳高铁区段有近千个变速点,上坡、下坡、桥梁、隧道以及天气、风力、风向的变化,都需要进行人工调速控制。
景祥君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所有的变速点全部找出来并记在心里。联调联试期间凡是对速度有极端要求的测试项目,都是他打头阵。
2021年7月6日,按照联调联试计划,需要综合检测列车从最初的每小时160公里开始,逐级提升至超过设计时速10%的速度,也就是最高时速需要达到每小时275公里,用以测试和获取线路、弓网状态的更多信息,为正式开通做准备。根据测试要求,需要把ATP控车设备隔离开,在列车没有电脑和信号控制的情况下,以“纯手工”操作的方式跑出每小时275公里的时速,而且速度误差不得超过2公里。此项测试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叫作“盲跑”。
景祥君毫无悬念地成为“盲跑”选手之一。他提前将牡佳高铁整个线路的每一条隧道、每一座桥梁、每一处变坡点,甚至是每一个风口都做到烂熟于心。他拿着线路的操纵示意图,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地反复预演测试过程。
测试当天,景祥君操纵着综合检测列车“贴地飞行”。几分钟后,速度显示器上出现数字“275”,景祥君的眼神在线路和仪表盘之间来回扫动,手指捏住手柄不断地微微拨动,汗水顺着耳朵静静地滑入衣领。列车的速度显示器几乎始终保持在“275”这个数字上,偶尔发生变动也会在一秒钟内一闪而过,又回到“275”。景祥君逐渐进入“人车合一”的操控状态。
两天的时间里一共进行了6次“盲跑”,而景祥君一个人就跑了3次。“控制速度比定速巡航还要准,反应速度比自动驾驶还要灵。”测试结束后,车上的检测人员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景祥君由此一战封神。
8月15日是一个让景祥君难忘的日子。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试跑牡佳高铁,而他也再次首发上阵。此前他只是在沈阳局集团公司进行了复兴号动车组操纵技能理论培训和跟车观摩学习,这次第一回上手实际操纵,就是关键的牡佳高铁联调联试环节。即便是第一次操纵最先进的复兴号动车组,景祥君心中也只有兴奋而毫无胆怯,因为他期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发车信号开放,复兴号动车组稳稳起速,向前疾驰,景祥君全神贯注、口呼清晰、手比利落,手上的操作如行云流水。复兴号更加合理的设计、更加简便的操作、更高的科技化水准,让景祥君感到从未有过的得心应手。
“能够开上世界最先进的复兴号,是我今年最大的骄傲!”景祥君说。
他发明的装置让工人不用仰焊,以舒服的姿势完成管路弯头焊接
制出“无缝天衣”的电焊工
秦海涛
在河南能源永煤公司新桥煤矿有这样一名“巧裁缝”,他以钢铁做“布料”,以焊枪为“针线”,精心“缝合”每一条焊缝。他叫陈春雷,是该矿机修厂的一名电焊工。
前段时间,他发明了一个不通电就会“转”的卡盘深受欢迎。风水管路弯头只要经过这个卡盘焊接,焊缝都能“天衣无缝”。
提起这项发明,还得从陈春雷的一个想法说起。
“管路弯头几十斤重,传统焊接通常需要两三个人仰焊配合,四射的焊花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能不能制作一套装置,让工人不用仰焊,以舒服的姿势完成这项工作?”有了这一想法,陈春雷就开始琢磨着制作。然而,点子虽好,在行业中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次晚饭后,陈春雷在家看电视,节目里正介绍着减速机的工作原理,这下可引起了陈春雷的注意。
“我当时就想,如果把废旧的锚杆机头与钻床上回收下来的卡盘连接起来,管路弯头卡在卡盘上,用风作为锚杆机的动力源,卡盘带动管路弯头360°旋转,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陈春雷很快就做出了样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锚杆转动的速度高,旋转停留的位置很难掌控,为了提高安全系数,陈春雷决定给装置降速。
“无法降低速度,就无法在平焊状态下完成焊接,工件也就无法按照预想‘绣成花’。”陈春雷反复计算和试验,利用齿轮传动降低速度,通过增加大小齿轮形成三级传动,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就能达到减速目的,在经历十几次失败后,终于达到了理想速度。
随后,他又根据汽车踩动油门控制车速的原理增设了脚踏开关,实现了双重降速。作业人员只要轻轻一踩,卡盘上的工件就自动旋转、得心应手。
从有了想法到作品问世,“自动旋转辅助焊接装置”仅用7天就做成了!这是矿区里第一台360°无死角全方位立体旋转焊接装置。
“这套设备适用于多种管路弯头及类似圆柱形的工件,投入生产后大大提高了效率,原来3个人配合焊接1个管路弯头的时间,现在1个人可焊接3个。”说起这套工装设备,陈春雷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
“小题大做”的排列队
吕猛 彭斌 唐遂川
“吴班长,我们队得了1000元的安全奖励!”副队长梁志强激动地给正在野外工地上的检波班长吴波打电话。11月初,这个消息在电话和微信里迅速传遍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排列工程中心二队。
为何一个看似普通的安全奖励能在一个野外施工队伍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排列二队队长周永华道出了原委。
从9月下旬开始,排列二队启动渝西项目一体化施工,全队将在西南探区首次规模化使用4万道节点仪,共投入800余名施工人员。队HSE管理小组立即制定安全作业计划,把排列施工分为现场安全、作业过程管理和野外营地建设、员工劳动保护四大板块,投入资金和设备打造安全施工人文环境。
施工正式开始后,永川基地和工区20余个野外营地全部按照HSE作业计划书要求布设。在工区有深沟峡谷和水域的风险地段,排列二队采取安全精细作业,一根线的铺设、一个检波器的埋置都要精挑细选。
当时有人抱怨说,一个放线队伍,既没有涉爆物品,也没有机器重物,把安全管得太紧,有必要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一个。队长周永华和党支部书记彭斌为及时纠正这种想法,立即在全队开展安全讲座和讨论,统一员工安全意识和行为,加大安全检查考核力度。全队18个放线班和检波班进行重点排列作业规范整治、营地环保和人员健康检查,做到施工现场安全规范、作业人员遵章守纪、营地建设人性化管理。“我们每天从工地回来,既有热饭热菜,还有热水烫脚,安逸得很!”2J08班季节工徐明刚说 。
10月底,西南物探分公司安全监督王道清仔细检查排列二队野外施工现场和营地,素以检查严格不讲情面著称的他连声说:“这是我见过最好最规范的野外营地和现场!”
千元奖励也许不算什么,但它带给队伍的东西却不少。原来那些认为一个放线队伍没必要把安全问题“小题大做”的人陷入了沉思,一直严格履行安全职责的人则得到莫大的鼓励。
无偿献血18年,累计献血42000cc
献血105次的维修工区班长
郭修山 孟阳
12月24日15时30分,大雪纷飞,栾志刚走出潍坊市中心血站,这是他第105次献血。
40岁的栾志刚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淄博工务段青州线路车间维修工区班长,18年来累计献血42000cc,拥有68本无偿献血证,先后获得全国无偿奉献奖金奖、潍坊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与献血结缘是在2003年的一天,当时看到街头的献血车,想到之前看到的缺血报道,决定去无偿献血。这以后,每年都会献几次血。
当问起为何能坚持18年献血时,栾志刚说:“真的没有什么,只是习惯了。”其实,这习惯并非没有缘由。有一次,他接到老同学的求助电话,其家人做手术急需A型血,医生告知,首个治疗周期就需要上千毫升的血。当时,朋友圈将消息迅速传开,网友、同学、朋友都自发来献血,栾志刚二话没说,深夜打车赶往医院献血。数千毫升鲜血在短暂时间内收集到位,几天后,从医院传来好消息,病人手术成功,很快便可出院。“想到病人因为自己的捐献而重获新生,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栾志刚说。
刚开始他是献全血,为了保证献血质量,他特意戒烟、戒酒。后来,他捐献血小板。再后来,碰上济南红十字会的骨髓捐献宣传,当得知白血病的医治需要骨髓捐献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骨髓捐献体检。
“抽取骨髓的时候很疼,但是想到可能有一个人会因为我摆脱病痛的折磨,延续生命,就觉得没什么。”栾志刚说。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街头人流减少,血液采集困难,临床用血紧张。栾志刚得知潍坊市中心血站血库存血量告急,他大年初七便赶到血站,献出了400cc血小板。以前,青州地区有单采血小板的医疗器械,后来机器都搬到了潍坊市奎文区,所以献血小板时要换乘动车赶过去。“刚开始家人也劝我不要太傻,但我希望我的血液能救助更多的人。”栾志刚说。
许多人认为献血有损自己的健康,不愿献血,而栾志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献血不但无损身体健康,还是一件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事情。
在师傅栾志刚的感染下,22岁的徒弟牟建阳也加入了献血队伍。他深有体会地说:“师傅献这么多血,不求回报,就想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能坚持18年干一件好事,我特别佩服他。”
“爱心都是相互传递的,伸出爱的双手献血救人,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人,用大爱在抗击疫情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栾志刚将自己的感悟朋友圈。
冲锋在前的052车间二班班长
方钢
邓武是中国兵器集团江南公司五分厂052车间二班班长,今年他带领全班21位职工,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今年的工作量是去年的两倍!
“咱们班组今年工作量大,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大家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邓武今年常说的一句话。
喷漆、配胶和L部件装配工序都是关键岗位,这些工序最大的特点是脏和累。常人只要在雾蒙蒙的油漆房、异味重的配胶房稍稍多待一会儿,就会晕晕乎乎,喉咙刺痒,口舌发麻,邓武却将这些工序全都留给了自己。
油漆房里,邓武调好油漆,然后左手匀速转动产品,右手持喷枪在产品上“笔走龙蛇”,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有时他的头发还会被打上“彩色发胶”,变得硬邦邦的,像极了行为艺术家。配胶房里,邓武将5种化学品精确配比,然后用自制的风动搅拌工具在容器中搅拌,借助这一“神器”,搅拌出来的特制胶如同晶莹剔透的白玉,黏合部件十分牢固,完全达到工艺要求。装配L部件时,为了不把硅脂弄到产品别的地方,他不能戴手套,硅脂弄到手上,得用汽油才能清洗掉。
邓武进入公司已经30多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了装配线上的高级技师。“关键时刻、危急关头,邓武总是冲锋在前,他骨子里有一种强军有我、强国有我的情怀。”车间主任袁忠文这样评价他。
由于科研需要,K产品需拆卸。拆卸过程中,紧固螺钉被胶死死地粘在螺孔里,因产品性能原因又不能用带电的工具拆出。怎么办?能否用手摇钻代替电钻?邓武与工艺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十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了工艺方案:把台钻的电机拆掉,在主轴上加一个手摇圆盘,再在台钻上加一个用来固定该产品的工装,就大功告成了。
相关部门审查后,认为此工艺方案能保证拆卸过程的安全和产品质量。邓武马上又与同事一起制作出拆卸工装,迅速投入生产。在邓武的带领下,该班顺利对产品进行了拆卸,共计节约生产成本2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