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宝宝》(英语:In the night garden)又称《夜晚园》,是BBC为1至4岁儿童提供的一系列儿童节目。
《花园宝宝》以睡觉的小孩进入梦世界为主题,试图教育小孩认识及探索世界。(一)语言智能
看过《花园宝宝》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该片的角色之间没有对白,角色自己说不清话,类似于宝宝初开口时无目的的呓语,角色更多的时候是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设计非常符合婴儿期宝宝(0~3岁)的特点。婴儿语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阶段。婴儿初期到中期的宝宝就和片中角色一样,只有简单无意识的发音,并同时用婴儿体态语言(婴儿体态语言一览)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的角色设计让宝宝觉得亲切,贴近。同时,全剧在这种无对白设计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简单的旁白辅助,旁白语言设计简单清晰,让宝宝接受正确的引导,逐渐由简单发音阶段向多音节阶段和有意义语音阶段过渡 。
另外,剧中每个角色在出场的时候都有一段简单的韵律儿歌设计,并配以简单的动作表演,这也是独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宝宝年龄越小,越容易对有节奏、有韵律的东西感兴趣,《花园宝宝》用简单的韵律儿歌作为引导,启发宝宝语言智能的发展这种做法,效果无疑是很好的。家长和宝宝一起观看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记下这几首儿歌,平时在和宝宝玩耍的时候不经意的说出来,宝宝会非常兴奋。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和每个角色的出场儿歌相配的动作设计也是有其独特目的的,从玛卡·巴卡的拍手、转身,到唔西·迪西的伸臂、抬腿,从汤姆布利柏的下蹲、坐起,到依古·比古的并腿跳,都是婴儿期大动作必须达到的要求。稍大点的宝宝看片子时,会跟随着片中的角色做相应的动作,同时,就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发展。
花园宝宝
(二)数概念
2~3岁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了解更多关键期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为宝宝初步建立数的概念,对宝宝将来数理逻辑智能的开发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表明,数的学习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一岁的宝宝在家长的引导下,就能用一根手指头表示自己一岁了,这并不是对“1”的理解,这个时候的宝宝只是停留在基础反射阶段,他们只是在听到“宝宝1岁了”的指令下,条件反射式的作出1的动作。渐渐地,宝宝长大一些了,语言开始发育,能从1数到5了,但是往往宝宝只能从1开始数,如果让他从3开始数,他往往就不会了,这说明宝宝对数字的理解进入语音中心阶段,这样的唱数能看出宝宝对数依然是没有逻辑概念的。再过一段时间,宝宝开始对数字本身产生兴趣,他们会研究数字的外形,比如“1像筷子,2像小鸭,3像耳朵……”,这时宝宝对数的认识从语音为中心的认数进入到图形为中心的认数。一直到这个阶段,宝宝对数的认识还是完全具体的,并没有将数和物抽象对应起来。
宝宝真正开始建立数概念是从理解具体的“1”开始的,将1与现实中的一个实体对应起来,知道“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苹果”等等。 宝宝要在充分理解了1和实物的对应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进入“点数”阶段,就是将原来“唱数”出来的数字一一和实物对应起来。由此可见,从唱数到点数,是宝宝建立数的概念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过程。《花园宝宝》中则用了一些精巧的构思,化繁为简,让宝宝在不经意中,渡过了这个难关。
首先,《花园宝宝》在人物数量的设置上就花了一番功夫,有“1”个的,一个玛卡·巴卡,独来独往,还有一辆叮叮车,一架飞飞鱼。这些单独的“1”,让宝宝更好的将1和实物联系起来。宝宝再熟悉了“1”之后,有“2”,唔西·迪西和依古·比古,这两个角色经常成双成对出现,让宝宝建立“2”的概念。然后是“3”,三个汤姆布利柏长的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每次出现,旁白必然会点数“1、2、3”,当宝宝能准确地点数出“1、2、3”的时候,点数的难关基本上就算是过去了。然后,剧中还有十个“小点点”和十个“小豆豆”为宝宝建立整“十”的概念,同时可以让宝宝初步感知10的分解与组成,这也是数概念中不可或缺的训练。
除了人物设置,片中的情节也处处体现出这种数概念启蒙渗透的理念。比如,玛卡·巴卡喜欢破石头,有时候堆石头,有时候找石头,有时候清洗石头,不管干什么,都要进行点数。宝宝就在有趣的情节设计中,一遍又一遍地强化,最终达到学会的目标。家长在带着宝宝看的时候,每次出现类似的情节时,就可以带着宝宝一起数,平时玩耍时,也可以提问引导宝宝回忆电视内容,进行复习,比如:“宝宝,你还记不记得,昨天玛卡·巴卡清洗了几块石头啊?唔西·迪西亲吻了几朵花啊?”反复强化,对宝宝将来顺利地进入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空间知觉
物体有大小、形状、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空间知觉就是人脑对这些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花园宝宝》中精心设计了不少元素,来训练宝宝的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的发育大部分依赖于视觉刺激,给宝宝的视觉刺激越丰富,空间知觉就能发展的越好。《花园宝宝》中,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人物造型,都给宝宝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刺激环境,比如大小各异的主人公,形状奇异的叮叮车、飞飞鱼,让宝宝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对大小、形状的初步概念。不知看过该剧的爸爸妈妈们是否发现,片中出现某一个主体物没有其他参照物的时候,物体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大小,比如,屏幕上只出现叮叮车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像一个玩具一样,但是一旦和主人公一起出现,比如唔西·迪西要上叮叮车的时候,叮叮车就显得特别大,唔西·迪西就显得特别小,这种比例的突显,就是在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告诉宝宝,叮叮车很大,唔西·迪西很小。
另外,片中为了培养宝宝的方位知觉,还有专门的情节设计。方位知觉包括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感知。每次叮叮车或者飞飞鱼出现,开过或者飞过某处,旁白都要提示,叮叮车(飞飞鱼)开(飞)到了树上,开到了小桥下,从小点点屋前开过去,从唔西·迪西的小床后面开过去……之类的情节不胜枚举。就是用这种反复强调的方法,让宝宝熟悉“上下”“前后”,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该片中没有涉及到“左右”,因为左右的认识具有相对性,所以要宝宝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掌握,而花园宝宝的受众人群主要是3岁甚至是2岁以前的婴儿宝宝,所以,没有涉及到“左右”的训练。
(四)音乐智能
关于这一点,我想有经验的爸爸妈妈都能理解,经典的背景音乐不仅仅是《花园宝宝》所展现出来的优势,而是所有优秀的世界儿童音像产品所共同具备的特点。《花园宝宝》的音乐背景独具特色,巧妙地融入了奥尔夫的音乐理念,以激发宝宝关注生活中的自然声音为主,强调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我举几个例子,爸爸妈妈们可以在观看电视的时候注意一下,并有目的地引导宝宝去听,去感受。
首先,看过的家长应该记得每一集里面都会出现一些小鸟的场景作为串场,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每只小鸟发出的声音是不同地,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而这些高低大小的设计,又和这个鸟本来的叫声趋向一致,比如,嘴巴最大最长的巨嘴鸟,本身它的叫声就是比较粗,比较低沉的,片中给它设计的音乐就是低音声部的音乐,用长号、圆号演奏出来。而嘴巴短小身材纤细的非洲鹦鹉,叫声清亮高亢,为它设计的音乐就是高音声部的音乐,用长笛演奏出来。这种设计看似不经意,但是却能让宝宝充分地感知音有高低、长短的道理,同时感受到声音音色的不同,激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的关注。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设计,就是每次唔西迪西和依古比古上叮叮车的时候,他们俩每次都做叮叮车的那个长形车厢,每次进入车内,都有一大截长长的楼梯,仔细聆听,可以发现,每次他们上楼梯都是相同的音乐,这段音乐是一段变形的上行音阶,随着人物不断上楼梯,音阶的音高也不断攀升,而下楼梯时,音阶又是不断下降的,让宝宝初步感受音阶这种上行和下行的变化。这种隐形的音乐体验,对将来音乐的系统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个性形成、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宝宝对自身以及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是宝宝在逐渐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1岁半开始是宝宝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蒙台梭利九大敏感期的理论),在这个时期,家长为宝宝多提供激发自我意识的素材,有助于宝宝顺利地构建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
《花园宝宝》中的个性化风格十分明显,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从造型上看,有瘦长的依古·比古,有圆润的汤姆柏立柏,有矮小的玛卡·巴卡,甚至还有黑糊糊的唔西·迪西;从性格表现上看,依古·比古调皮憨直,唔西·迪西阳光开朗,玛卡·巴卡羞涩勤劳,汤姆布利柏可爱迷糊;从个人行为上看,唔西·迪西喜欢唱歌跳舞,依古·比古喜欢到处闲逛,汤姆布利柏喜欢弹琴,玛卡·巴卡喜欢清洗。家长在引导宝宝看的时候,可以刻意引导他们注意这种个性化的特点,逐渐让宝宝知道爱跳舞的是谁,爱弹琴的是谁,慢慢地宝宝可能听到小推车的声音,就知道玛卡·巴卡要出来了,看见红毯子,就知道依古比古已经到了。这种个性化的体现和刺激,会逐渐激发宝宝的自我意识,宝宝在发现每个人都不同,慢慢也开始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六)情感
婴儿期是人类个体情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不仅要经历人生中第一个生长高峰,而且各种心理素质社会情感及社会技能也在此时萌芽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宝宝的自我意识萌芽以后,会更多地关注自我,如果家长不加以好的引导和教育,情感社会化的进程就会减慢,将来宝宝长大了,在社会性和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显出弱势。《花园宝宝》中就创设了很多这种情感社会化的教育契机,就看爸爸妈妈们能不能善加利用了。纵观《花园宝宝》讲述的小故事,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教宝宝如何与他人相处。比如《最漂亮的花》讲述的是唔西·迪西想去找漂亮的花,依古·比古想坐叮叮车,当唔西·迪西找到花的时候,依古·比古邀请她一起坐上叮叮车去看花,这一集让宝宝知道,朋友之间应该互相适当迁就;《奇怪的喇叭声》讲述了玛卡·巴卡的喇叭坏了,唔西·迪西用歌声安慰了玛卡·巴卡,并帮玛卡·巴卡修好了喇叭,玛卡·巴卡把石头送给了唔西·迪西表示谢意,这个故事告诉宝宝帮助人是快乐的事;《音乐太吵了》讲的是汤姆布利柏在家里胡乱弹琴,大家分别想办法制止他们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宝宝明白凡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还告诉宝宝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家长要善于引导,及时抓住机会对宝宝进行情感社会化的启蒙和开发,让宝宝从轻松的动画片中学到与人交往的方式技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想象力
一岁以后的宝宝,高级心理活动开始逐渐出现,表象就是其中一种,曾经见过的事物在宝宝头脑中形成表象,成为想象的基础。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再创造,如今这种强调个性、创造的时代,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么重要不言而喻。要想宝宝将来具备充分的想象力,家长就应该不遗余力地为宝宝搜集提供想象的材料,不断丰富、积累宝宝头脑中的表象。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直是优秀儿童作品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花园宝宝》中为宝宝构建的开满鲜花的神奇花园,精巧神秘的故事盒,会上树能下河的叮叮车,会在天上翱翔的飞飞鱼……每一个元素都体现了奇思妙想的梦幻色彩,让宝宝们无限向往的同时,也为宝宝积累了足够多,足够好的想象素材,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宝宝想象力的发展。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小胖好呀、两串葡萄没有籽、易夜卿、半城烟云、万鼎星辰胖的参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