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有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天天论语笔记》第2讲  孝悌为本,本立道生

[原文]

1.2儿子说:“他也是孝子弟子,好罪犯很少。犯了不好的罪行,还没有好的闹事者。失败谚语。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第二章开篇变成了“有子曰”,不是“子曰”了!这相当于老大开场只讲了三句话,立马就换了主角,孔子退场,有子登场!古代称一个人为“子”表达的是一种敬意,是尊称,相当于“先生”的意思,孔先生、有先生。可见这个“有子”也是个很重要的人物。

“状如孔子”的有若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也有人说小33岁,还有说小43岁的,都不可考,也无所谓。这个差数在儒家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忽略不计,把他当做孔子一个时代的人,比孔子年轻就行了。《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是由曾参和有若以及他们的学生所著述。当然这个也不可考。

《史记》上说:“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为有若貌似孔子,大家就推举他来当老师,并以师礼事之。但弟子们先后提出的一些问题,有若不能解答,就被赶下了讲台。有若被众人推举为老师,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貌若孔子”,肯定还有其卓异之处。《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

《荀子》说:“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有子勤奋学习,看书时担心睡着而用火烧手。有若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导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史记》和《论语》都有记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辩证地论述了“礼”与“和”的关系,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大小事情都以和为贵,有时也会行不通。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和为贵”的观点中国人都知道,但基本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并没有几个人知道是出自有子。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鲁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者也反映出有子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孝是为人的根本

《论语》开篇第一章就讲了一个字——“学”。把“学”讲透了,我们才知道怎么去入儒家的门,也就找到进入“仁”的门在哪儿。第二章仍然不讲“仁义礼智信”,而是讲“孝悌”。并且认为“孝悌”是为人的根本,在讲“仁”之前先讲“学”和“孝”,这是很有深意的。你不会“学”,也不懂“孝”,根本不配谈“仁义道德”。

孝弟:孝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通假字,读音和意义与“悌”(tì)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的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标志性文化基因,在中国如果谁被贴上了“不孝”的标签,这一辈子也就基本完蛋了!曾参在孔子孝悌思想的基础上,写了一本流芳百世被历代帝王倍加推崇的《孝经》。当然,后世学者也有人说《孝经》本来就是孔子的作品。这个问题就存疑吧,我们也不知道是谁写的。现如今,中年人的压力除了工作之外,家庭方面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养老,也要养小,一个家庭四世同堂会被大家所羡慕。西方文化中就没有“孝”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养好小的就可以了,养老是社会的事。我们现在也学习西方的这套制度建立了社会养老金制度。这不,还没实行多少年呢,好几个省养老资金就出现负数了!一言难尽,回到本章。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能做到孝悌的人,就不会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人民中去,孝顺的民众都训练成乖乖仔了,当然也会绝对服从领导,而不会起来造反作乱,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了。

“仁”是儒家的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说“孝悌”是根本的根本,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也可以说是“修行仁德之本”。这对我们理解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都是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在儒家看来孝和悌是同等重要的,其实“悌”一直以来就没有“孝”重要。一部中国史兄弟反目成仇比比皆是,杀掉兄弟自己称王的“不悌”,人们为什么就能容忍和接受呢?这跟古代立嫡不立贤的制度有关。嫡长子就算是个笨蛋,天生也是王位的继承人,皇帝、国王等等大佬们喜欢三宫六院,还到处拈花惹草,到处留种,生出一大堆的儿子,立嫡的优点就是免除了继承人之争斗,这个嫡长子就是唯一的。可你总免不了有几个能耐的兄弟觊觎王位。对老百姓来说,笨蛋都能为王,那谁做王跟我又有多大关系呢!能把国家治理好,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是好王,我才不管你是不是嫡长子呢!就算外姓人造反夺了江山,新王一登基,我们就膜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有子也学到了这个根本的思想。所以儒家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有子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阐明孝悌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儒家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规范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萧闲堂主曰:

孝悌父兄为人善,不作恶也不上犯;

务本方是真君子,修仁行道诚圣贤。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 孝弟: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tì),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引申为对兄弟姐妹朋友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非常多,比较集中在第二篇,我们也集中在第二篇详解。

(3)犯上:犯,冒犯、触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做人和治国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译文】

有子说:在家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在外面却喜好冒犯领导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领导,却会去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为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为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为人的根本啊!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