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安会、民孙、廉京、翁口、丹木、曾参等。其中,像孔子一样在《论语》被称为“子女”的赤战弟子,只是进行了《大学》的增兵和宽限。
作为在七十二贤中并不是特别出众的一位,为什么能与“四配”之一的曾参一样称为“子”呢?即使作为“四配”之一的颜回,也没有享受此等殊荣,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孔子像
一是言行相貌讨巧
据《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即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也可以说是德不配位,所以跌落神坛。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子像,似乎也不像孔子
二是有若宛如孔子的死忠粉
有若能被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可取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可见有若对孔子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也许并非指外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积极地跟随孔子。
三是其提出的一些观点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组成部分
1、倡和睦,重礼教。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学习刻苦。看书时担心睡着而用火烧手。《荀子》中提到:“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3、提倡孝悌。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作为实行仁爱的根本所在。
4、《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提倡言行要合乎礼义。
5、藏富于民。孔子以富民为治世首务,有若亦极重视富民。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赋税,哀公难以理解。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这是一种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体现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四是《论语》可能是有若和曾参的弟子所录
梁启超先生认为,《论语》书中有子、曾子皆称“子”。全书第一章记孔子语,第二章即记有子语,第三章记孔子语,第四章即记曾子语,窃疑纂辑成书当出有子、曾子门人之手,而所记孔子言行,半承有、曾二子之笔记或口述。
图片来源于网络:曾子像
不知以上观点您是否接受,欢迎留言交流。
附、有子简介
有若(前518年-约前五世纪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被尊为儒学圣贤。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未知所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比孔子小三十三岁,为前518年。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悼公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则有若逝世约在前五世纪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