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家居品牌历史】1935 -2015年,Jaguar捷豹汽车优雅地走过了80年,在品牌诞生初期,创始人威廉里昂斯爵士仅将捷豹一词作为借名的一部分。
直到二战结束后,这个单词才升级成为整个公司的正式名称。80年来,捷豹汽车始终坚持打造具有英伦贵族优雅气质的豪华车型,同时其在世界顶尖汽车赛场上也曾叱咤风云,本文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英伦豪华汽车品牌的传奇历史。
与很多汽车品牌的发展脉络相似,捷豹汽车的前身“燕子”公司并不是以汽车业务起家,其最初只是一家制造摩托车挎斗的公司,后来逐渐开始为知名汽车品牌旗下的车型设计和打造车身。1932年,“燕子”推出了第一款属于自有品牌的汽车,但好景不长,两位创始人里昂斯与沃姆斯利分道扬镳,里昂斯重新组建了S.S.汽车公司。S.S.在1935年推出了首款车名中带有“Jaguar”一词的车型,正当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一切有关汽车制造的业务都被迫停止。战后,里昂斯在1945年将公司名称改为Jaguar,捷豹汽车正式问世。至于Jaguar之名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将公司名字从S.S.改为Jaguar等问题,我们将在捷豹品牌历史回顾(上篇)中为您一一讲述。
一、两人合伙创业,从生产摩托车挎斗起家(1921年-1927年)
捷豹汽车的创始人威廉·里昂斯(William Lyons)爵士于1901年9月4日,出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工业城市布莱克浦 (Blackpool) 。小威廉来自于一个富有的爱尔兰移民家庭,父亲拥有一间乐器行,外祖父是一家工厂的老板。然而,小威廉并不想继承家族生意,他从小就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并且在中学毕业后,获得了到曼彻斯特Crossley汽车公司当工程学徒的机会。在担任学徒工的那段时间里,小威廉还继续到技术学校进修学习。
1919年,18岁的威廉·里昂斯离开曼彻斯特回到家乡布莱克浦,并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当汽车销售顾问的工作。1921年初,威廉·里昂斯家附近搬来了一位新邻居——威廉·沃姆斯利(William Walmsley),两人虽然名字相同都叫威廉,但后者比里昂斯年长10岁,其曾在一战时参过军,战争中还受了腿伤,不过沃姆斯利同样家境殷实,他的父亲是从事煤炭生意的,因此在战争结束后,沃姆斯利便回到家族企业中,做起了与煤炭运输车辆相关的工作,并从中积累了不少有关车身制造原理的知识。
业余时间中,威廉·沃姆斯利自己钻研并打造了一款摩托车的挎斗(Sidecar),它拥有带八条棱线的子弹状流线型车身。这种造型在当时绝对算得上独树一帜,只有美国的哈雷戴维森才有类似的设计,沃姆斯利给这款摩托车挎斗起名叫作“Ot-as-Ell”。很快,Ot-as-Ell就在当地摩托车圈中被传开了,不少摩托车爱好者都想拥有它,其中也包括威廉·里昂斯。1921年4月,威廉·沃姆斯利正式注册了Ot-as-Ell的设计,并以28英镑的价格接受预订。
然而,仅凭威廉·沃姆斯利个人的手艺加上妻子的协助,他们得用一周时间才能造出一个跨斗。威廉·里昂斯从中察觉到了商机,并说服威廉·沃姆斯利与自己合伙干一番事业。在双方父亲的担保下,两人从银行共获得了1000英镑的创业资金,1922年9月2日,里昂斯与沃姆斯利的合伙公司——燕子挎斗公司(Swallow Sidecar Company)在布莱克浦的Bloomfield大街正式成立。
“燕子”公司最初仅有四名员工,后来逐渐发展到几十人。公司的首款产品八角形的Model 1非常受欢迎,1922年11月,里昂斯与沃姆斯利将Model 1装到了一辆有“摩托车中的劳斯莱斯”之称的Brough Superior上,他们还骑着这辆车去参加了伦敦摩托车展。之后两年时间,“燕子”公司又推出了多款产品,包括五角形带长尾的Model 4以及菱形被称作“铲土机”的Model 6等。
然而随着订单的增多,公司产能很快就跟不上了,于是他们在附近租用了额外的厂房,但没过多久,现有的人力、物力又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了。1926年,沃姆斯利的煤老板父亲慷慨相助,为二人在布莱克浦的Cocker大街买下一幢大楼当新厂房。公司迁到可卡大街后,他们除了生产摩托车的挎斗以外,还新增了与汽车车身相关的业务,如:钣金喷漆,外观、内饰翻新等。同时,公司名称中也增加了“车身制造”,变为燕子挎斗与车身制造公司(Swallow Sidecar and Coachbuilding Company)。
“燕子”公司的首单汽车业务是为一辆自燃的Austro-Daimler事故车进行车身修复,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工人们很快就将车辆恢复如新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里昂斯与沃姆斯利已经不满足于只做汽车修理,他们开始梦想着拥有自己的汽车品牌。不过,公司当时并不具备制造整车的能力,只能先为其它汽车品牌定制车身。
当时,奥斯汀汽车公司的奥斯汀7车型由于价格低廉、性能可靠,因此在英国卖的非常好,其受欢迎程度相当于福特T型车在美国的地位,但该车在外观造型上却缺少一些个性。里昂斯与沃姆斯利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在没有经过奥斯汀汽车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想要为现有车型定制车身,需要事先获得对方批准,否则属于侵权),设法通过经销商渠道够买了一批奥斯汀7车型的底盘,并委托刚加盟“燕子”公司不久的天才设计师Cyril Holland,为奥斯汀7 2-seater Tourer车型设计一个全新的车身,Holland很快便完成了初稿。
二、涉足汽车制造,合伙人分道扬镳(1927年-1935年)
1927年5月,“燕子”公司正式发布了他们为奥斯汀7车型打造的新车身,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拥有色彩鲜明的双色车身、可拆卸的软顶以及圆润的车尾。看到新作后,尽管奥斯汀汽车公司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但令里昂斯和沃姆斯利感到高兴的是,他们的产品最终获得了认可,并被定名为奥斯汀7 Swallow Tourer,售价175英镑。新车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订单也纷至沓来。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燕子”公司渐渐无法同时兼顾摩托车挎斗与汽车车身的生产,显然里昂斯和沃姆斯利都意识到四轮领域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于是他们做出了集中主要精力生产汽车车身的决定,同时将公司名称中的“挎斗”一词去掉,改名为燕子车身制造公司(Swallow Coachbuilding Company)。即便如此,公司每周最多也只能组装12辆汽车,他们需要更大的厂房来满足生产。
1928年,里昂斯和沃姆斯利将公司搬到了英国汽车工业中心考文垂,并在那里利用一座一战废弃的兵工厂当作新厂房。迁址后,公司产能增长了4倍多,大幅提升至每周50辆的水平,产品方面则新开发出拥有双色硬顶车身的奥斯汀7 Swallow Saloon。他们的产品受到当时英国最大汽车经销商之一的Henlys车行的青睐,对方一举订购了500辆奥斯汀7 Swallow Tourer和奥斯汀7 Swallow Saloon车型,极大地提升了“燕子”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次年,燕子车身制造公司进一步开拓市场,又为菲亚特、Standard和Swift汽车公司旗下的车型分别设计出一款全新车身,这一年他们还首次登上了英国汽车展的舞台。此外,里昂斯和沃姆斯利还在1929年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打造出第一款属于自有品牌的概念车。新车被定名为SS,它是Standard Swallow的缩写,因为该车的底盘和动力系统全部采购自英国老牌车厂Standard汽车公司,然后搭配上“燕子”公司自己设计和制造的车身。而根据发展需要,“燕子”公司于1930年10月1日再次更名为燕子车身制造有限公司(Swallow Coachbuilding Company Limited)。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在最初的两三年里,“燕子”公司一方面积极开发自有品牌新车,同时继续承接为其他品牌车型打造车身的工作,比如采用Swallow车身的奥斯汀7车型一直生产到1932年,总共制造了约3500辆。此外,“燕子”公司还为Wolseley品牌的Hornet车型设计了车身,而这也是他们首次为搭载直列6缸发动机的车型制造车身。1931年1月,采用“燕子”车身的Hornet双座标准版车型率先上市,随后又推出了四座标准版以及双座/四座特别版,该车一直生产到1933年夏天,总共制造了超过500辆。
“燕子”公司自有品牌的首款量产车型SS 1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31年的伦敦车展上,该车采用前置后驱形式,车身尺寸长为4720mm、宽为1613mm,车重为1043kg。新车于1932年正式投产,售价为310英镑,不过豪华的外形却令其看起来像是价值1000英镑的车,但与迷人的外形相比,SS 1的动力性能并不出众,仅搭载48马力的2.0L 6缸发动机或62马力的2.5L 6缸发动机,最高车速为121km/h。同一年,“燕子”公司还推出了车身尺寸更小、搭载1.0L 4缸发动机的SS 2车型,售价为210英镑。
1933年7月,“燕子”公司进一步丰富了SS 1与SS 2车型的产品线,在原有的Coupe版基础上新增了Tourer版,同时对该车的底盘悬架系统进行了升级。为了验证车辆的可靠性,由三辆SS 1 Tourer组成的车队还参加了极富挑战性的阿尔卑斯山汽车拉力赛,而这也是“燕子”公司首次参与赛车运动。尽管第一年未能有所斩获,但在第二年参赛时,“燕子”车队便荣获了团队奖项,借此提升了SS 1/SS 2车型系列的美誉度。
同样在1933年,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威廉·沃姆斯利出于个人发展考虑提出散伙的要求。于是,威廉·里昂斯于1933年10月26日注册了一家叫S.S.汽车公司(S.S. Cars Limited)的新企业。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新公司从1934年2月1日开始营业,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后,该公司于1934年7月31日完成了对燕子车身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并在1935年1月正式成为上市公司。而威廉·沃姆斯利离开后则选择了独立创业,相继创办了Airlite拖车公司(Airlite Trailer)和考文垂钢制房车公司(Coventry Steel Caravans)。
尽管公司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动,但车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未受到影响。1934年,SS 1/SS 2车型系列进行了中期改款,明显的变化包括SS 1车型的车身宽度增加了50mm,轮距加宽以提升行驶稳定性,前排腿部空间也得到了改善,同时动力系统换装了53马力的2.1L发动机和67马力的2.7L发动机。SS 2车型则配备了1.3L发动机和1.6L发动机,变速箱增加了同步器等。此外,SS 1车型又新增了Airline Coupe版,该版本共生产了624辆。SS 1/SS 2车型一直生产到1936年,总共制造了约4200辆。
三、S.S.公司成立,车名中使用“Jaguar”(1935年-1940年)
1935年,S.S.汽车公司推出了多款新车,包括SS 1 1/2 Litre和SS 2 1/2 Litre,它们可以被看作是SS 1和SS 2的继任者。SS 1 1/2 Litre配备了较小的车身,分为Saloon和Drophead Coupe两种版本,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390mm×1660mm×1520mm,轴距为2860mm。该车动力系统最初搭载的是1.6L发动机,1938年改款后换装了1.8L发动机,传动系统匹配4速手动变速箱,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13km/h以上。
SS 2 1/2 Litre配备了更大一些的车身,同样有Saloon和Drophead Coupe两种版本,车身长度为4720mm,宽1680mm,轴距为3020mm,1938年改款后轴距增加到3050mm。与SS 1 1/2 Litre车型相比,该车加长的部分主要是为了搭载尺寸更大的2.7L直列6缸发动机,驾乘空间实际与SS 1 1/2 Litre车型相同。1938年改款时还新增了SS 3 1/2 Litre车型,其与SS 2 1/2 Litre共享底盘和车身,但配备了动力更强劲的3.5L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124马力。
此外,S.S.汽车公司还在1935年3月推出了首款量产跑车SS 90,车名中的90代表该车的最高车速可以达到90mph,约合140km/h。SS 90的车身长3810mm,宽1600mm,轴距2640mm,车重1143kg。尽管拥有优雅动感的外形,但该车匹配的动力系统仍然不算强劲,2.7L 6缸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仅为67马力。SS 90售价395英镑,总共仅制造了23辆。
除了以上三款新车以外,威廉·里昂斯还于1935年伦敦车展前夕,在巴黎春天酒店(Mayfair Hotel)发布了全新跑车SS Jaguar 100,这是“Jaguar”捷豹一词首次出现在S.S.公司的命名中,并自此开始在旗下所有车型中使用。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据说是威廉·里昂斯有一次去拜访好友MG(Morris Garage的缩写)汽车公司老板Cecil Kimber时,看到对方书桌上摆着一个美洲豹雕塑,里昂斯非常喜欢这个优雅与速度并存的形象,于是决定将Jaguar一词加入到旗下全新跑车的命名之中。
不过,虽然“Jaguar”在1935年就被威廉·里昂斯用来为新车命名,但有记载的车头的“跳跃者”形象立标首次出现却是在1937年,当时是为一辆牌照号为CKV250的SS Jaguar 100在S.S.公司门前拍摄宣传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S.S.汽车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购买了一家叫Motor Panels的钢板冲压车身制造公司,因此其1938年之后生产的车型不再使用木质车身骨架配钢板车身,而是全部升级为钢制骨架配钢板车身。
SS Jaguar 100是在SS 90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跑车,售价同样为395英镑。两车拥有相同的车身宽度(1600mm)和轴距(2640mm),但SS Jaguar 100的车身长度更长一些达到3886mm,车重小幅增加到1150kg。该车动力系统仍然搭载了2.7L直列6缸发动机,但经过两位优秀工程师Bill Heynes和Harry Weslake的改进,最大功率提升至99马力,传动系统匹配4速手动变速箱。该车最高车速为153km/h,0-97km/h加速时间为13.5秒。SS Jaguar 100一直生产到1940年,总共制造了198辆。
1938年,SS Jaguar 100车型新增了搭载3.5L发动机的版本,新车售价为445英镑,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4马力,最高车速为160km/h,0-97km/h加速时间为10.4秒,该车型总共制造了116辆。3.5L版本的SS Jaguar 100还有一个Coupe by Graber特别版,仅制造了一辆,售价为595英镑。
SS Jaguar 100绝对算得上是二战之前性能最强的英国跑车之一,为了证明实力,该车参加了1936年阿尔卑斯山路汽车拉力赛,由Wisdom夫妇驾驶的SS Jaguar 100一举赢得了比赛冠军。此后,这款车还参加了多场汽车赛事,并且都表现得相当出色。搭载3.5L发动机的SS Jaguar 100推出后同样成为竞技之选,由三辆3.5L SS Jaguar 100组成的车队参加了1938年的英国RAC汽车拉力赛,在这项英国最重要的汽车比赛中,捷豹车队赢得了团体冠军。
四、受二战影响公司更名为Jaguar,发展蒸蒸日上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受战争影响,S.S.公司在1940年停止了所有汽车制造业务,并根据军队需要,工厂转为大批量生产挎斗摩托车,期间总共制造了约10000辆,同时配合展开维修业务。而与汽车有关的新技术研发虽然没有中断,但只能在暗中艰难进行,期间最主要的成果是由其灵魂工程師Bill Heynes完成了XK直列6缸发动机的主体设计,这款发动机日后为捷豹汽车提供动力超过40年。
战争使英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创伤,而S.S.公司成为了第一批恢复生产的汽车企业。1945年3月23日,S.S.汽车公司经股东大会一致决定更名为捷豹汽车公司(Jaguar Cars Limited)。这次更名主要因为S.S.同时也是德国纳粹党卫军(SchutzStaffel)的缩写,容易引起民众反感,不利于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
同时,由于战后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钢铁供应受到政府严格管控,使得生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捷豹决定出售其在战前购买的Motor Panels钢板冲压车身制造公司。也正是从那时起,捷豹汽车的生产开始完全依赖于外部供应商,其发动机由Standard汽车公司提供,车身由Pressed Steel公司提供,而这也成为了捷豹日后被英国汽车公司(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并购埋下的伏笔。
捷豹在战后投产的首款车型叫作Mark IV,拥有4门Saloon和2门Drophead Coupe两种车身形式,但它实际上并不是全新车型,而只是将战前生产的三款车型1 1/2 Litre、2 1/2 Litre、3 1/2 Litre更换了名字。其中1 1/2 Litre车型一直生产到1949年,总共制造10980辆,而2 1/2 Litre和3 1/2 Litre车型都生产到1948年,分别制造了6281辆和3162辆。
1948年巴黎车展,捷豹发布了两款全新车型Mark V和XK120,前者是Mark IV的继任者,而后者则是SS Jaguar 100的后继车型。据了解,捷豹将新车定名为Mark V,是为了向第二款由宾利设计,劳斯莱斯负责生产的宾利车型Mark V致敬(1931年,劳斯莱斯收购宾利),该车在1939年-1941年间总共制造了11辆。
捷豹Mark V同样拥有Saloon和Drophead Coupe两种车身形式,其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762mm×1765mm×1588mm,轴距为3048mm。该车动力系统搭载的仍是Mark IV的2.7L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06马力)和3.5L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28马力),匹配4速手动变速箱。性能方面,3.5L版本的Mark V(当时售价1263英镑)最高车速为146km/h,0-97km/h加速20.4秒,百公里油耗15.5L。捷豹Mark V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在1948年-1951年间总共制造了10466辆,其中主力车型是3.5L版本,共售出8791辆,而2.5升版本共售出1675辆。
相比之下,XK120作为当时的“超级”跑车,为捷豹汽车赢得了更多的赞誉。该车的流线型车身由威廉·里昂斯设计,车名中的“XK”表示该车动力系统搭载的是捷豹全新研发的XK系列3.4L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62马力,而“120”则表示该车的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20mph,约合193km/h。该车0-97km/h加速时间为10秒,百公里油耗14.3L,按上世纪40年代的标准来看,这样的性能表现是非常惊人的。
捷豹XK120的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394mm×1562mm×1334mm,轴距为2591mm。该车当时售价1263英镑,XK120车型在1948年-1954年间总共制造了12055辆。其中,最初制造的242辆采用了木质车身骨架配铝制车身,1950年批量化生产后变为钢制车身骨架配钢制车身,同时车重增加了51kg。捷豹XK120是当时全球最快的量产车,其赛车版XK120S接连在三场阿尔卑斯杯、两场英国RAC汽车拉力赛中赢得胜利,并在1950年的旅游杯赛 (Tourist Trophy) 中包揽前三名。
捷豹XK120还从1951年起推出了两个高性能版本,XK120 M的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82马力,XK120 MC的发动机最大功率进一步提升至213马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捷豹在1950年时租用了英国戴姆勒汽车公司(The Daimler Company Limited)位于考文垂的厂房,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设备调试,新工厂于1951年正式投产。
小结及预告:捷豹汽车品牌历史(上篇)中,我们主要回顾了捷豹汽车这个来自英伦的优雅绅士在成立和发展初期的情况,并且提到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生产开始完全依赖于外部供应商。这样的发展策略,使捷豹汽车从上世纪60年代起陷入到无尽的并购浪潮中,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发展阶段。下一篇中,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捷豹汽车的历史故事,敬请期待。(文/汽车之家 李伊文)
[汽车之家 品牌历史] 前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捷豹汽车诞生初期的创业故事,而接下来要聊的是捷豹汽车在上世纪50-80年代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捷豹先是以C-Type、D-Type在勒芒赛场上称霸(5次赢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紧接着又将赛场经验运用到了量产车的研发中,推出E-Type等经典之作,一时间捷豹成为了英国跑车的代名词。然而,从60年代中后期起,英国汽车工业开始进行大规模整合,捷豹被并入了英国利兰公司,但这种整合并不成功,反而让英国汽车工业走向衰落。好在捷豹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没有在一系列兼并重组中倒下。
一、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勒芒赛场首次问鼎
1950年伦敦车展,捷豹Mark VII以Mark V继任者的身份首发亮相,之所以中间跨过了Mark VI,是因为当时市场上已经先有了宾利Mark VI。捷豹Mark VII的外形相比Mark V更加流线,车身尺寸有所增大,长4991mm,宽1854mm,但轴距保持不变仍为3048mm。Mark VI搭载了与1948年推出的XK120跑车相同的3.5L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同样为162马力,匹配4速手动变速箱,该车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13.7秒,最高车速为160km/h,百公里油耗16.1L。
捷豹最初计划将Mark VII作为一款主打北美市场的高性能运动轿车,因为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英国国内限制汽车的发展,尤其是消费者购买大排量汽车会被征收非常高的税。不过,在进入50年代后英国的经济紧缩政策开始缓和,1951年,捷豹Mark VII正式量产,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订单纷至沓来。到1954年停产前,捷豹Mark VII总共制造了20908辆。
1954年伦敦车展,捷豹推出了Mark VII的升级版车型Mark VII M,发动机经过重新调校,最大功率提升了30马力,达到193马力,传统系统除匹配手动变速箱外,还可选装博格华纳自动变速箱,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67km/h。然而,受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影响,石油危机爆发,捷豹决定停产大排量的Mark VII M,该车在两年时间里总共制造了9261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捷豹Mark VII系列车型由于主打高性能,因此为了彰显实力,该车在50年代中前期时还参加过一些小规模的量产车组别的房车赛事,比如在银石赛道举行的《每日快报》国际杯中,捷豹Mark VII连续四次问鼎。而升级后的Mark VII M车型,则被改装后用来参加拉力赛事,其在1956年蒙特卡罗拉力赛中还获得了冠军。
在大力开拓民用车市场的同时,1951年,捷豹汽车还推出了品牌创立以来首款专门打造的赛车C-Type,该车还有一个名字叫XK120-C,其中C是Competition竞技的缩写。捷豹C-Type以XK120为基础,重量却减少了25%,XK系列3.4L直列6缸发动机经过重新调校,最大功率提升至218马力。同时采用了由Bob Knight设计的轻量化管状空间车架,以及由Malcolm Sayer设计的基于空气动力学的车身造型。捷豹C-Type在1951年至1953年期间总共制造了54辆。
捷豹C-Type首次亮相是在1951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当时捷豹的客户车队派出3辆C-Type参赛,其中两辆在比赛中因油路问题退赛了,另一辆则坚持到最后并获得了全场冠军,而这也是捷豹首次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问鼎。(捷豹首次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在1950年,当时共有三辆XK120S参赛,其中两辆完成了比赛,最好成绩排名全场第12位)此外,还有一辆私人车队的C-Type参加了1951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该车顺利完赛并获得了第11名。
1952年,捷豹首次派出由三辆C-Type组成的官方车队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由于了解到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的300SL赛车实力不凡,因此为了挑战对手,捷豹对C-Type进行了升级,以便获得更高的极速。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正式比赛中捷豹车队竟然全军覆没了,三辆C-Type都是因为冷却系统出现问题,在开始阶段就早早退出了比赛。
这次失败并没有使捷豹气馁,车队努力改进赛车以提升稳定性,并继续出征1953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捷豹车队在这次比赛中大获全胜,三辆官方车队的C-Type赛车分别获得了冠军、亚军和第4名,另一辆由私人车队派出的C-Type也顺利完赛,并获得了第9名。1954年,捷豹全新赛车D-Type已经问世,因此在当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由私人车队派出的C-Type只是作为配角最后一次登场,最终获得了第4名。
1954年,捷豹推出了跑车XK140,该车是XK120的后继车型,一直生产到1957年。捷豹XK140拥有比XK120更宽大的车身,车内腿部空间增加了76mm,同时后备厢盖的捷豹徽标上还增加了“Winner Le Mans 1951–3(1951年和1953年勒芒冠军)”字样。动力方面,XK140标配了捷豹XK系列3.4L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93马力/5500rpm,另外还可选装高性能的3.4L SE发动机,最大功率213马力/5750rpm。
二、勒芒赛场再创辉煌,创始人被封爵
作为C-Type的继任者,捷豹在1954-1957年间推出了D-Type,新车与C-Type共享了部分机械部件,如动力系统仍然是以C-Type上那台XK系列3.4L直列6缸发动机为基础打造,但捷豹总工程师William Haynes和前宾利工程师Walter Hassan为其设计了干式油底壳,使发动机重心随之降低,有利于操控性的提升。
捷豹D-Type还采用了创新的源自航空技术的全铝单体式车身结构,车身造型仍然由Malcolm Sayer负责打造,设计上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如为了减小车头迎风面积,降低空气阻力,发动机采用了倾斜布置,而垂直后扰流板的独特设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捷豹D-Type总共制造了87辆,其中包括18辆厂队赛车、53辆客户赛车和16辆XKSS版本。
D-Type首次登场是随官方车队征战1954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当时参赛的3辆D-Type中只有1辆完成了比赛,屈居法拉利375 Plus之后获得亚军。而在接下来一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捷豹虽然赢回了冠军,但却在比赛中间接引发了极为重大的事故,造成一名奔驰车队车手和83位观众丧命,约120位观众受伤的惨剧。事故发生后,赛事组委会并没有中止比赛,获胜的捷豹车队车手还在颁奖时开香槟庆祝,这一做法受到了外界的普遍批评。
捷豹车队并没有理会外界质疑,继续出现在了1956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但官方车队的三辆D-Type赛车表现都不理想,只有一辆完赛且仅获得了第6名。而战胜阿斯顿·马丁DB3S和法拉利625LM Touring赢得比赛冠军的则是一辆私人车队的D-Type赛车。1956赛季结束后,捷豹车队宣布退出赛车运动,但仍然继续为私人车队参赛提供支持。
1957年,共有5辆捷豹D-Type赛车参加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其中3辆继续搭载3.4L发动机,另外2辆升级为3.8L发动机。这5辆赛车一举拿下了第1-第4名以及第6名,可谓大获全胜,而这也是捷豹D-Type赛车辉煌的顶点。此后,勒芒赛事规则将发动机排量限制在3.0L,为此捷豹开发了3.0L版本的D-Type,但可靠性并不理想,1958年-1960年连续3年参赛都无功而返,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捷豹在1956赛季结束后退出了赛车运动,但还有一批未使用的D-Type底盘,捷豹不想浪费资源,于是决定将这些底盘打造成超级跑车推向美国市场,新车定名为XKSS。然而,在1957年2月12日傍晚,捷豹工厂的维修区突发大火并席卷了整个生产线,大火造成300万英镑的损失,其中9辆XKSS被毁,不过在工人们的努力下,仅两周后工厂就恢复了1/3的产能,最终共有16辆XKSS被卖到了美国市场。
1955年9月,捷豹推出了全新车系Mark 1,在当时算是捷豹的入门级车型,其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597mm×1695mm×1454mm,轴距为2730mm。Mark 1的动力系统最初搭载了捷豹XK系列2.4L直列6缸发动机,1957年2月又增加了XK系列3.4L直列6缸发动机,Mark 1的3.4L版本曾被用来参与过多项汽车赛事。捷豹Mark 1一直生产到1959年,其中2.4L版本总共生产了19992辆,而3.4L版本总共生产了17405辆。
Mark VIII作为Mark VII的继任者于1956年伦敦车展发布,新车在整体造型和车身尺寸上均没有变化,只是细节设计有所调整,最明显的区别是采用了双色车身。Mark VIII的动力系统搭载了与XK140车型相同的3.4L发动机,标准版的最大功率为193马力,而高性能版的最大功率为213马力。这一年,威廉·里昂斯因其对英国汽车工业的贡献,尤其是捷豹在海外市场所获的成功而被封爵。Mark VIII一直生产到1958年,总共制造了6227辆。
三、利用赛场成功经验,打造经典之作
1957年,捷豹以更具竞争力的跑车XK150取代了XK140,新车最明显的变化是采用了一体式的前风挡,而此前车型配备的都是分屏的两片式前风挡。XK150的动力系统最初也是采用了3.4L和3.4L SE发动机,1958年新增了最大功率253马力的3.4L S发动机,1959年又增加了223马力的3.8L SE发动机和269马力的3.8L S发动机,捷豹XK150车型于1961年停产。
捷豹Mark IX于1959年推出,新车在外观和车身尺寸上相比Mark VIII变化不大,但动力系统由3.4L发动机升级为更大排量的3.8L发动机。捷豹Mark IX不仅曾作为英国王室成员的座驾,还受到了外国政要的青睐,戴高乐将军在1960年出访加拿大时的座驾就是捷豹Mark IX,尼日利亚政府更是购买了40辆捷豹Mark IX,并改装成白色与绿色相间的尼日利亚国旗涂装。
1959年,捷豹Mark 2问世,与上一代车型Mark 1相比,新车外形经过重新设计,使前风挡的可视范围提高了18%,而侧窗则全部增加了镀铬框。捷豹Mark 2共搭载了三款发动机,包括2.4L发动机,3.4L发动机以及3.8L发动机,其中3.8L版本的Mark 2曾在1962年-1963年的多项房车类赛事中创造过佳绩。该车一直生产到1967年,总共制造了83976辆(2.4L版本25173辆,3.4L版本28666辆,3.8L版本30141辆)。
2.4L版本的Mark 2在1967年9月更名为捷豹240,其发动机经过重新调校,最大功率由120马力提升至133马力,3.4L版本的Mark 2则更名为捷豹340。捷豹240/340都是过渡车型,其中340很快被1968年9月推出的捷豹XJ6所取代,总共仅生产了2788辆,240继续制造到1969年,共计生产了4446辆。而更名为捷豹380的3.8L版本Mark 2仅制造了12辆,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1960年5月,捷豹以34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戴姆勒汽车公司(The Daimler Company Limited)。1961年日内瓦车展,捷豹以一款E-type跑车惊艳全场,恩佐·法拉利先生称其为“史上最漂亮的汽车”,它的发动机盖修长优美,散发出优雅、力量和美感。捷豹E-type项目开始于1957年,研发工程师来自1956赛季后解散的捷豹车队。E-type前后共推出过三个版本,其中Series 1从1961年生产到1968年,共计制造了38419辆;Series 2从1968年生产到1971年,共计制造了18809辆;Series 3从1971年生产到1975年,共计制造了15287辆。
捷豹E-type还拥有两个赛车版本,一个是1962年生产的Low Drag Coupe测试车,仅仅制造了一辆,该车在1963年被捷豹车队车手Dick Protheroe所购买。另一个是1963年-1964年间生产的Lightweight E-Type,捷豹共制造了12辆赛车和两个备用车身,该车所搭载的3.8L发动机,能爆发出304马力的最大功率。不过,与C-Type和D-Type在举世瞩目的勒芒赛场上创造的辉煌不同,Lightweight E-Type仅是提供给私人车队参加一些小型赛事的赛车。
此外,捷豹的旗舰车型在1961年换代成为Mark X,新车采用了创新的四圆大灯设计,动力系统搭载的是3.8L或4.2L发动机,其中3.8L版本只生产到1964年,共计制造了13382辆,4.2L版本继续生产到1966年,总共制造了5137辆。在1966年10月伦敦车展上,Mark X更名为捷豹420G,新车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前格栅中间位置加入了垂直的粗壮镀铬条,420G到1970年停产时,总共制造了5763辆。
1963年,捷豹推出了全新运动型轿车S-Type,该车比同时期的Mark 2更加豪华,同时又比Mark X更小也更便宜,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S-Type的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750mm×1683mm×1416mm,轴距为2730mm,该车动力系统搭载了213马力的3.4L发动机和223马力的3.8L发动机,匹配4速手动变速箱,还可选装3速自动变速箱。捷豹S-Type于1968年停产,3.4L版本制造了9928辆,3.8L版本制造了15065辆。
四、捷豹被收购,创始人退休
前文我们提到过,捷豹在二战结束后卖掉了自己的Motor Panels钢板冲压车身制造公司,也正是从那时起,其车身生产开始完全依赖于外部供应商Pressed Steel,而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为日后被并购埋下了伏笔。1965年年中,英国汽车公司(BMC)收购了Pressed Steel,截断了捷豹的车身采购渠道,为了使捷豹品牌继续生存下去,威廉·里昂斯爵士不得不同意与英国汽车公司(BMC)合并。1965年7月,捷豹与英国汽车公司(BMC)共同组建了英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The 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 Ltd.),1966年底又更名为英国汽车控股公司(BMH)。
1966年伦敦车展,捷豹发布了全新紧凑型运动轿车420,该车底盘基于S-Type打造,但外形更像是缩小版的Mark X,同时动力系统搭载了与Mark X相同的4.2L双化油器发动机,最大功率248马力,峰值扭矩384牛·米。而捷豹420的售价又非常诱人,仅比S-Type贵200英镑,因此获得了不错的销量,到1968年停产前总共生产了10236辆。
同样在1966年,捷豹还为参加勒芒赛事而打造了一款名叫XJ13的赛车,该车被称为“从未有过的最佳捷豹”,动力系统搭载了5.0L V12发动机,匹配ZF 5速手动变速箱。不过,比赛规则的突然变更意味着它无法参加比赛。值得一提的是,XJ13仅制造了一辆原型车,而搭载捷豹首款量产V12发动机的E-type Series 3于1971年问世,当时为了宣传新车,捷豹派出XJ13参与广告拍摄。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拍摄中发生了事故,XJ13遭到了严重损坏,之后用了很长时间才重新修复。
1968年,在政府的推动下,英国汽车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英国汽车控股公司(BMH)与拥有Standard、凯旋(Triumph)、罗孚(Rover)等品牌的利兰汽车公司(LMC)携手,合并为英国利兰汽车公司(BLMC)。这一年,捷豹推出了XJ系列旗舰轿车,该车是由威廉·里昂斯爵士设计的最后一款车,也成为长寿经典,在之后24年里销售超过30万辆。
第一代捷豹XJ系列共经历过Series 1、Series 2和Series 3共三次改款,其中Series 1从1968年制造到1973年,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813mm×1772mm×1340mm,轴距为2762mm。动力方面最初只有搭载2.8L直列6缸发动机或4.2L直列6缸发动机的XJ6,1972年起又增加了采用5.3L V12发动机的XJ12。捷豹XJ Series 1总共制造了82126辆。新联盟最初的发展势头非常喜人,并且在1972年创下了233万辆的空前产销量纪录,威廉·里昂斯爵士在这一年正式退休。
捷豹XJ Series 2于1973年推出,最初提供两种轴距车型可供选择,2762mm的标准轴距版和2864mm的长轴版,但在1974年伦敦车展上,捷豹宣布取消标准轴距版捷豹XJ Series 2。动力方面,除了之前Series 1搭载的三款发动机外,又新增了3.4L直列6缸发动机。到1979年停产前,捷豹XJ Series 2总共生产了91227辆。除了四门轿车以外,捷豹XJ Series 2还在1975年-1978年间制造了10487辆双门Coupe车型。
1979年,捷豹推出了改款车型XJ Series 3,新车外形由宾尼法利纳进行了重新设计,车身仍继续采用2864mm的长轴距,动力方面提供3.4L 直6、4.2L 直6和5.3L V12三款发动机。捷豹XJ Series 3一直到1992年才停产,总共制造了132952辆,其中有10500辆搭载的是V12发动机。第一代XJ是捷豹最为畅销的车型之一,从1968年到1992年,共生产了31.8万辆。
然而,英国利兰汽车公司(BLMC)此后却开始走下坡路,1974年时已濒临破产,英国上议院在1975年6月通过《利兰法案》,政府出资6千万英镑购买了英国利兰汽车公司,将其国有化并更名为英国利兰(British Leyland)。被收归国有后的英国利兰仍然举步维艰,但旗下捷豹品牌一直保持盈利。
作为E-Type的替代者,由Malcolm Sayer设计的XJ-S继承了捷豹的赛车基因。凭借V12发动机,XJ-S完成了由大西洋海岸至太平洋海岸的3000英里“炮弹飞行”,历时32小时51分钟,这一纪录保持了四年之久。第一代XJ-S在1975年-1980年间总共制造了14800辆。
小结及预告: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捷豹品牌经历了由鼎盛到被收购的发展阶段,捷豹C-Type、D-Type两款赛车5次夺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提升了捷豹品牌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这一时期,捷豹推出了大量新车,涉及跑车、豪华轿车、运动型轿车等多个类型,而这些新车的动力系统搭载的都是捷豹自主研发的XK系列发动机。1965年起,捷豹汽车被兼并不再独立运营,当整个英国汽车工业都在走下坡路时,捷豹仍保存实力,等待下一个辉煌的到来。80年代至今,捷豹在经历短暂独立后,又先后被福特和塔塔收购,在下一集中我们将继续与您聊捷豹的发展故事。(文/汽车之家 李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