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欢迎来到“全球情报人员”。全球地理、历史、人文知识被发现得更多。

17世纪上半叶,统治半个欧洲的西班牙帝国逐渐解体。

在西班牙帝国的废墟上,荷兰人创造了一段商业传奇。

荷兰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英国的敌视,两国关系很快便从盟友转变为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全方位对抗在所难免。


一、蜜月期:共抗西班牙

中世纪时期,尼德兰地区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经过复杂的王室联姻,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尼德兰。1516年,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尼德兰也随之置于西班牙的掌控下。

西班牙在尼德兰地区推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尼德兰人民怨声载道。1568年—1648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帝国的残酷统治,展开了长达80年的独立战争。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尼德兰

英格兰与尼德兰仅仅隔海相望,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军事存在一直令英格兰感到如芒在背。另一方面,英格兰与尼德兰同为新教国家,如果尼德兰的新教事业被镇压,英格兰的新教事业也岌岌可危。

英格兰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对尼德兰方面给予大量军力与财力的支持。英西两国在海洋与陆地上多次大打出手。

1588—1601年,西班牙发起了五次针对英格兰的无敌舰队远征,均以失败告终。

1648年,在英格兰和尼德兰的联合打击下,西班牙与尼德兰签署了《明斯特和约》,荷兰共和国诞生,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为主权国家。

“海上马车夫”由此开始了传奇的商业扩张之路。


二、大树底下好乘凉

16-17世纪,荷兰是欧洲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几乎也是唯一的)贸易中心。荷兰的贸易地位主要来自两个地理因素:

一、荷兰位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中段,欧洲的中心,是地理意义上的西欧、中欧与北欧的分界点,是欧洲各大区货物沟通的必经之路。

▲荷兰在欧洲的地理位置极佳,因此也常沦为战场

二、 荷兰还位于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的入海口,从莱茵河到威尼斯的商路连接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贸易圈,这条商路通过众多支线商路辐射了欧洲大部分人口,而荷兰恰好位于该商路在大西洋一侧的起点。

▲直布罗陀海峡时而受到对岸穆斯林的侵扰,不太稳定,很多商人更愿意通过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运用莱茵河水运把货物运输到入海口的尼德兰地区

英格兰的地理位置同样适合作为大西洋贸易的中转站,为什么17世纪的英格兰没有取得荷兰的商业地位呢?原因在于荷兰海运业相比英国海运业,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英格兰与西班牙自1588年便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海上拉锯战,英格兰商船随时会征做军舰使用,也经常被西班牙海军追着打。

所以,英格兰商船造的与军舰别无二致,建造与运营成本都很大。

而荷兰人既是英格兰的盟友,又是西班牙的臣属,两国海军都不会为难荷兰商船。

因此,荷兰商船可以搭载更少的火炮和水手,船体也不用造的太厚,省下来的重量都可以用来装货,海运成本非常低。

英国商人做海运生意根本做不过荷兰人,就连英属殖民地的贸易也被荷兰商人垄断了。17世纪初,由于英国航运业的份额丢失,英国造船业也呈现衰落的迹象。

在本土争取独立的过程中,荷兰商人也不忘从西班牙帝国的软柿子葡萄牙身上揩油。



▲葡萄牙最先掌控了通往远东的商路,但因国力弱小,最终被荷兰独占了远东贸易

西葡两国曾于1493年划分了一条教皇子午线,葡萄牙独享东半球的殖民利益。1580年西葡合并后,葡萄牙也置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于是,葡萄牙也成了荷兰的敌人。

荷兰商人敏锐地发现,小国寡民的葡萄牙,在东半球享有巨额的贸易利润,但军力十分薄弱,荷兰人遂起了打劫的心思。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这个国营海盗团伙在随后的40年间,逐渐从葡萄牙手中抢来了雅加达、台湾、马六甲、好望角等贸易重镇。



▲荷兰人长期垄断日本的国际贸易,因此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把所有来自西方的知识都统称为“兰学”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17世纪的荷兰人口常年徘徊在200万左右,国内市场非常小,主要从事的是转口贸易。

在1670年,荷兰海运业年运载量达到56.8万吨,占到全欧洲航运吞吐量的一半;商船2万艘,占欧洲总商船吨位的3/4,世界总商船吨位的1/3,荷兰的贸易网络遍布全世界。

发达的转口贸易业,使大量闲置资金沉淀在荷兰,金融业应运而生。1609年,阿姆斯特丹出现了人类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同年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现代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荷兰成为了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



▲荷兰大帝国




三、《航海法案》— 英国优先

荷兰人不仅在贸易问题上占英国人的便宜,最可气的是荷兰渔船竟然在英国海域肆意捕鱼,再高价卖给英国人。忍无可忍的英国人终于决定反击了。

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格兰议会通过了影响深远的《航海法案》。



▲护国公克伦威尔

该法案规定,只有英国本土和殖民地拥有的船只可运载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只允许贩卖至英国本土和殖民地,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本土发出。

简而言之,《航海法案》将荷兰商船排除出英国市场,所有发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要通过英国中转,赤裸裸的抢了荷兰人的生意,保住了英国岌岌可危的航海业和造船业。

该法案还使得英国本土成为殖民地商品的唯一市场,而英国殖民地恰好大量出产羊毛和棉花。在本土获得大量原材料供给后,英国商人纷纷转向投资纺织业,英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最终孕育出工业革命。

即使在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也远高于欧洲同行,自17世纪末,英国经济便以进出口加工业为核心,而同时期的荷兰仍躺在转口贸易的巨额利润上醉生梦死。

与此同时,英国加紧扩军备战,等着与荷兰来一番真刀真枪的较量。


四、英荷战争—商业资本主义的反击

1652年5月,两国海军在多佛海峡擦枪走火。英国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强行封锁英吉利海峡,荷兰经济陷入瘫痪。1654年,两国签署《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认输并承诺遵守《航海法案》。

在随后的20余年间,两国又爆发两次战争,荷兰人凭借海军上将德·勒伊特的神勇发挥,两次战争均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但是,荷兰始终无法逼迫英国废除《航海法案》,英国最终在18世纪取代了荷兰的海洋霸主地位,两国贸易战实际上是以英国的胜利划上了句号。

▲“抗英奇侠”德 ·勒伊特,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夜袭泰晤士河,英国海军一夜之间损失8艘主力舰

英荷战争充分展现了两国不同的优势,这种热战的碰撞最终为日后的两国命运的此消彼长奠定了基础。

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国家机器通过关税壁垒、出口退税、财政补贴、军事干预等手段增强本国工商业的竞争力。

荷兰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没有关税壁垒,也反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为了维持自由贸易,荷兰多次与设置关税壁垒的国家发生战争。

英国之所以输掉了两次英荷战争,却最终赢得了贸易战,主要得益于英国的战争模式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在与荷兰的战争中英国海军部坚持采购大批专用战舰,这类船只造价不菲,英国政府为了筹钱大量发行国债。

发债令英国政府债台高筑,但是军火订单刺激了英国造船业和军事工业的蓬勃发展,英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尤其是造船业工人,第一次追上了荷兰同行的水平。

军火订单还充实了英国工业资本家的钱包,使得工业资本家在英国的影响力大大提高。

海峡对岸的荷兰也需要通过发债维持战争。荷兰与英国不同的是,荷兰是一个商人共和国,国家机器完全掌握在商人手里,发售债券的人和认购债券的人其实都是同一拨人,荷兰议会可以把利息定的很低。

另外,由于荷兰有欧洲最发达的金融业,荷兰议会可以撬动的资金规模远大于英国政府。

但是荷兰的战争模式对经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荷兰海军没有专用战舰,战时征调商船组成舰队,战争款也主要用来支付征调商船的费用。

战争没有促进荷兰工商业的发展,只是消耗了荷兰的社会总财富而已。

▲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军舰的数量比法国和英国海军加起来都多

与船坚炮利的英国海军比,荷兰海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数量庞大。在战争中,荷兰多线开战,英国海军顾此失彼,英国在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的贸易据点纷纷被荷兰扫除。

然而,持久战令荷兰商人长期背负着军费开支,海运生意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占。

英国的日子更不好过,因为战争欠了一屁股债,英国政府只能加税。无法忍受加税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赶走了英王詹姆斯二世。

光荣革命后,荷兰总督威廉三世通过其妻子玛丽公主的血缘关系,继承了英国王位,英荷两国结为同盟。按理说,荷兰人当了英王,荷兰这回算是彻底战胜英国了吧?然而并不是。


五、英荷同盟—工业资本主义最终胜出

威廉三世刚到英国,他敏锐的商业眼光马上就发现,英国远离欧陆纷争,纺织品畅销欧洲,人口规模也更大,这是一个比荷兰更适合赚钱的地方。在威廉三世的带领下,荷兰的金融业人才、资本家、航海人才等纷纷涌向英国。

▲威廉三世虽是亲王,但他深受荷兰商业文明影响,本质上就是个商人

16世纪中叶,美洲白银大量涌入造成了欧洲出现了严重的通胀,而到17世纪70年代,由于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物产极大丰富,欧洲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通缩。

此时荷兰地区有大量热钱,当地的工资远高于欧洲大陆。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抵消了低廉的造船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而威廉三世远走英国,无意间带动了荷兰本土去工业化,荷兰在造船业上积累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也逐渐丧失了。

▲早在英荷战争前,荷兰本土工业就已停滞,荷兰人宁可炒作郁金香也不愿投资本土工业

到18世纪,荷兰海运业不可避免地没落了,而荷兰资本早已飞速逃离本土,大举涌向英国。

在荷兰人才与资本的助力下,英国海军实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均显著提升,18世纪英国赢得了一系列战争,新的日不落帝国崛起。

讽刺的是,成为世界霸主后,英国也放弃了国家保护下的重商主义政策,转而拥抱自由主义经济了。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的应对策略。

18世纪以后的英国,正是凭借在两种政策之间灵活切换,将世界霸主的位置维持了整整两百年。

作者: 李中堂 编辑: Thomas (唐)

—(End 结)—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