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刺客的慈悲是什么意思】这个皇帝太胆小 刺客来了老婆挡 大臣骂他不敢还口,但乾隆却服他

(讲历史的女子——第549期)中国古代几百位皇帝中,有些很有胆量。例如开国皇帝们都是从战场上出来的,自然并不可怕。但是像老鼠一样胆小的皇帝也不少。这种皇帝除了享受之外,基本上一事无成,有的皇帝被别人篡夺了。

但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太胆小,刺客来了吓得要死,还是正牌老婆皇后出面为他挡了此事;他的大臣当面骂他,他都不敢还口,简直太不像个一国之君了。但清朝的乾隆帝却非常佩服他,乾隆帝说,自古以来的皇帝,除了康熙帝和唐太宗外,就服他了!那么此皇帝是谁呢?他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欲知详情,本回分解。

这位皇帝就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赵祯的胆小怕事,或者懦弱是很出名的。他是宋真宗的唯一的儿子,所以当太子时,没有人给他争,当皇帝自然也没人给他争,这就使他养成了与世无争,甚至懦弱胆小的性格。他13岁时,老爸就死了,他很顺利地就继位了。不过他从小娇生惯养,又胆小,所以一直是他母亲刘太后执掌大权。刘太后是个女强人,这当儿子的就比较弱势。赵祯的胆小懦弱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

当他15岁时,也就是已经当了两年皇帝的时候,刘太后为他挑选了几个出身名门世家的女子为妃,宋仁宗喜欢其中的张氏,但太后不喜欢她,太后喜欢郭氏,令他立郭氏为皇后,他就不敢为自己争辩,只得立他不喜欢的郭氏为皇后。

你说立后这件事也就罢了,毕竟那时宋仁宗年龄还比较小,才15岁,可还有一件事发生时他已经38岁,一个大老爷们了,他照样表现的胆小懦弱。公元1048年正月18日夜里,宋仁宗在曹皇后宫里安寝时,宫里发生了一件刺杀事件,把他吓得要死。当时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个人趁着夜色杀死守宫校卫,进入皇宫大内,准备刺杀宋仁宗,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皇帝具体在哪个房间,所以就问一个宫女,但宫女没有告诉他们,刺客就在福宁殿砍了宫女的胳膊,宫女发出巨大的尖叫声,引起很大混乱。宋仁宗听到混乱声响后,吓得披衣就逃。幸亏曹皇后帮他摆平了这件事。

曹皇后是宋朝名将、开国元勋曹彬的女儿,她处事冷静,当混乱发生时,她临危不乱,先是关紧门窗,随即派人赶快去叫都知(殿前司的武官)王守忠率兵前来护驾,一方面派宦官提着水桶紧跟刺客,以防刺客放火。因为刺客一时没有找到皇帝,就要点火焚烧皇宫。王守忠很快带兵赶到,刺客颜秀、郭逵、孙利当场被杀。

事后,皇城司和内侍省的大部分官员都被革了职,不少涉嫌勾结刺客的宫女和宦官都被处死了。但仁宗还是心有余悸,命人砍掉所有临近宫墙的大树,以防再有歹人爬树进宫里行凶;又重新修缮宫墙和殿门,仍不放心,还在前宫后殿里养了狗。有那么多人保护,还要养狗,这皇帝也太胆小了点。这场刺杀事件足以让宋仁宗狼狈了,当时要不是他老婆曹皇后,说不定他就要为国牺牲了,呵呵。

宋仁宗的胆小懦弱还表现在他害怕大臣上,比如他就害怕包公。我们知道唐太宗也是害怕魏征出名的,不过唐太宗怕魏征恐怕有一定表演的因素,李世民那不是真怕,主要是想给魏征一个面子,做出一副明君的样子,以显示自己有胸怀。在魏征死后,有人进谗言说魏征的回话,李世民就派人把魏征墓前的碑给砸毁了。

说明李世民对魏征还是不完全信任的,或者有点装(不过这已经很伟大了)。在宋仁宗这里,他对包拯,可不是表演,那是真怕。铁面无私的包拯发起脾气来那可是比魏征厉害多了,他一旦跟别人较上劲,管他是皇帝老子,一概不给面子。他跟宋仁宗争吵的时候,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也不敢发脾气,只是用衣袖擦擦脸,接着埃老包的批。

宋仁宗跟包拯其实较量了多次,最后都是宋仁宗败阵。有一次,仁宗的张皇后凭着自己的地位让皇帝任命其伯父张尧佐为节度使,但包拯以为张尧佐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丝毫不给皇帝皇后面子,激烈反对,他带领七名言官与宋仁宗理论。赵祯尽管非常生气,但还是接受了包拯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心里不爽,很委屈,也只是对张皇后诉说一番,还是皇后安慰了他,才平息了怨气。

还有一次是包拯弹劾转运使王逵的事情。王逵在担任转运使期间经常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牟取暴利,民愤极大,但由于他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受宋仁宗庇护,一时间大家敢怒不敢言,都不敢得罪王逵。但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包拯下决心要扳倒王逵。他连续七次上书弹劾。前六次都被宰相和宋仁宗反驳了回去。

到第七次时,包拯忍无可忍,当面直接责骂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他意思是,王逵是个标准的贪官酷吏,皇上任用他,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其言辞之激烈,令朝中众臣大为震动,也让宋仁宗下不了台。仁宗感到这下包拯是真发怒了,于是只有让步,终于罢免了王逵。

宋仁宗跟包拯的故事向来被传为美谈,他即使被包拯责骂,也不敢还口,这事不仅表现了宋仁宗的胸怀,也证明了他确实怕包拯,他的怕不是装出来。宋仁宗的胆小懦弱的个性在其外交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比如对西夏的“庆历和议”。西夏的李元昊称帝后对宋进行强硬政策,从1040年到1042年,跟宋朝展开三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宋朝毕竟国势更强,如再战仍可以坚持下去。但西夏因受到重大损失后,已国力难支。此时宋朝仍然是强者,应该不接受对方的求和,但是宋夏还是互相妥协了。

双方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宋朝的这次妥协主要是宋仁宗的懦弱个性决定的,如果换做唐太宗或者汉武帝,恐怕李元昊就不是称臣不称臣的问题了,小命能保都悬。可是宋仁宗就是宋仁宗,他强势不起来。宋仁宗是通过议和维持了宋和西夏近半世纪的和平。

在宋夏战争期间,辽国也趁机重兵压境。为避免两面受敌,宋仁宗赵祯最终决定以每年增加岁币为代价,其中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维持宋真宗时签订的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这样才又维持了同辽的和平。由于宋仁宗的懦弱或者胆小,宋朝只有以这样屈辱的方式给国家保持和平状态。

宋仁宗既然如此懦弱胆小,那么,不可一世的乾隆帝又是如何佩服他呢?下面就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赵祯为什么被称为宋仁宗?历史上能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并不多,然而赵祯是实至名归的。他的治国方略就是以仁治国,实行真正的仁政。要实行仁政,第一条,你必须要有仁义之心,自己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宋仁宗赵祯正是具备了这种品德。看看赵祯是如何对待他的下人的就可以明白。有一次宋仁宗用餐时,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被狠狠地硌了一下,他赶紧把吃的东西吐了出来。旁边的宫女问他怎么回事,吃到什么东西了?仁宗连忙说,“没什么,就是吃到一个碜。你可不要声张啊,否则做饭师傅可是死罪啊!”如果换成秦始皇、朱元璋,你试试,还不把厨师拉下去毙了!

赵祯对读书人也十分宽容。嘉祐年间,苏轼的弟弟苏辙参加进士考试时,在试卷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在路上听人说,皇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皇上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发现后大为吃惊,认为苏辙这小子不要命了吧,敢这样批评皇帝?再说当今圣上也不是这样昏庸无道的人,这小子岂不是有恶意诽谤之嫌?但赵祯知道后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召集天下敢言之士。苏辙一个读书人,敢于如此直言,乃我大宋朝之幸也!”

据著名学者吴兆民考证,宋仁宗有这个故事。四川曾有个老秀才,科举屡试不中,曾写了一首诗让成都太守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有煽动造反的嫌疑,于是把他押送京城。若换成明清搞文字狱的朝代,这还了得?老秀才估计脑袋得搬家。可宋仁宗知道后却说,“这老秀才考不取功名,着急了,写首诗发发牢骚罢了,这哪是想造反?放了,放了!不过他要是真想当官,那就给他个官当!”于是这个老秀才因一句牢骚白捡了个官,他真被授予司户参军的官职。这简直就是个传说,但确实有这回事。

还有那个著名的风流才子柳永的故事。他也是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最后终于考上了。宋仁宗面试他时说,“柳三变,‘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诗句是不是你写的?”柳永心说,我还挺有名气的嘛,连皇帝都知道我这首词了。于是自豪地答道,“是呀!”宋仁宗说,“你既然那么喜欢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乎?我看你词写得不赖,你也别当官了,且去填词!”柳永立马谢恩道,“谢皇上,在下今后一定不负圣恩,俺这就奉旨填词去也,嘿嘿!”搁在别的朝代,柳永敢跟皇帝这样开玩笑?不被杀头就不错了。这充分证明赵祯的仁慈宽容。

宋仁宗虽贵为一国之君,但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平常衣食非常简朴,有一次,赵祯在外面散步,回来的路上,他时不时回头看他的随从,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问他,他也不说。赵祯回宫后,连忙对嫔妃说:“朕渴坏了,快弄杯水来。”嫔妃就问他:“陛下为何在外面不让人弄水喝,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因伺候皇帝不周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嘿嘿。”

还有一次,时值初秋时节,官员献来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说从外地远道运来的。又问要多少钱,回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哪能吃得下!”

又有一天,赵祯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挨饿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杀羊,这样形成定例,影响就很坏了,所以坚决不能开这先例。”

宋仁宗是位好皇帝是毋庸置疑的,从他死后人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嘉祐八年,即1063年4月30日,赵祯因病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自己的人哀悼他也就罢了,再看看敌国人的反应。史载仁宗的死讯传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甚至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传信的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意思是,仁宗是个好人啊,有这样的皇帝咱们两国42年保持和平,人民42年没有承受战争之苦了。随后他又给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以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也都对宋仁宗十分感恩。看来人民都还是不喜欢打仗的。

有宋仁宗这样的好皇帝,当然宋朝朝廷上下也是一片清明了。宋仁宗一朝,确实是出现了古代少有的开明盛世。在他治下的名臣很多,除了包拯外,还有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梅尧臣、王安石、司马光、狄青、韩琦、富弼等。宋仁宗推行的“庆历新政”就是范仲淹等人主导的;赵祯还很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科学家沈括就是仁宗时代的人,据考证,指南针就是沈括发明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是那时候发明的。宋仁宗时的文学艺术也非常繁荣,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除唐代的两位外,其余六位都在这个时期,宋词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繁荣。仁宗时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史家将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称为“仁宗盛治”。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其实宋仁宗并不具备雄才大略,那么这个“仁宗盛治”是怎么来的?那么多名人贤士会凭空跳出来吗?当然不会,世界上一切事情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他的缘由。假如宋仁宗推行严酷的高压政策、严刑峻法或者文字狱之类的,这些繁荣景象还会出现吗?所以这些都是以仁政为基础的,它要求执政者必须慈悲为怀,至少是宽大为怀,要有胸纳四海的气度。在这一点上宋仁宗无疑做到了,即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可并论;其他的著名君主比如朱元璋、朱棣或者康熙、雍正更难以比肩,无怪乎乾隆帝要佩服他了。

事实上,乾隆帝也是以仁君自居的,他也是以宋仁宗为榜样的,但他做的比起宋仁宗还是差了不少。所以,宋仁宗尽管个人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他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不管干什么,平台很重要,不管你有多大本事,没有平台让你发挥,都是白搭。对于一个盛世来说,其实君王就只是个搭台的,戏是让他的臣民演的。这个宋仁宗做到了。这就够了。

但也不是说宋仁宗就是个完美的君主了,他也有不少缺点,比如软弱的外交政策,还有失败的庆历新政,这都给宋朝后来的执政者埋下了祸根。这就是咱们文章中指出的,是宋仁宗的性格问题,他如果有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半强硬,宋朝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结局了。所以归根结底,宋仁宗的仁慈决定了“仁宗盛治”;同时,宋仁宗的软弱懦弱的个性也决定了弱宋的最终结局。(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宋史-本纪第九》等)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