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古筝曲渔舟唱晚】专题为何古筝曲《渔舟晚唱》是一首“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

渔船唱得晚,满载而归

——古筝歌曲《渔舟唱晚》音乐的起源与美学分析

朝向阳光

一、音乐的起源

《渔舟唱晚》对于这首恋曲的由来存在分歧,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8年)古筝家吕秀华以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兮》的音乐片段为素材,改编了变化发展。

古筝家娄树华

然而,山东聊城地区群众艺术馆姜宝海在《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一文(《齐鲁乐苑》,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编,1981年第1期)中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渔舟唱晚》与传统古琴曲中的琴歌《归去来辞》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根据姜宝海先生考证,这首乐曲是山东省古筝大师金灼南早年将家乡(金先生是山东聊城临清金郝庄人,位于山东西北部)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由此曲演变而来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进行改编,三者编创成一曲,并取名为《渔舟唱晚》。

后来,也就是在1937 年“七七事变”前,金灼南与娄树华在北京相识,金灼南就将这首乐曲传授给娄树华了,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得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渔舟唱晚》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从此,这首古筝曲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久演不衰。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古筝大师金灼南

金灼南和娄树华共同编创的这首筝曲《渔舟唱晚》,已成了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作品。

二、作品简介

《渔舟唱晚》是一首依据十三弦筝、五均(五声的韵调)调律定弦和弦柱乐器的特殊结构与性能而改编创作的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它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切题发挥,突破了地方风格的框子,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音乐语言简练、意境鲜明。

《渔舟唱晚》这首筝曲的标题,引用了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即为《渔舟唱晚》。现在广为流传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的曲子。曲调优美典雅,节奏非常舒缓,乐曲意在描绘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们满载丰收的喜悦,悠然自得,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

也就是说,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晚霞辉映西下的晚景中,渔舟随波渐远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渔舟唱晚》,演奏形式多样,曾经被改编为古筝和二胡的二重奏形式。建国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独奏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

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

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三十余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四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许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是现今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一首著名筝曲。

三、美学分析

《渔舟唱晚》首先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渔夫们在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湖光山色无比美丽的时刻,渔歌四起。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自得其乐,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古筝曲《渔舟唱晚》可分成两大部分:即乐曲的前一部分(第一乐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一部分(第二、三乐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了百舟竞归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下面,我就直接把乐曲视为三个段落来进行探讨:

第一乐段,可以看成是乐曲的“起”、“承”两个小段落,开始是4/4拍子的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非常流畅的抒情性乐段。乐曲一开始便是优美典雅、富于歌唱性的曲调:

1=D 4/4

这一音调恬静、平稳,节奏十分舒缓,描绘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开始的4/4拍旋律,跟鄱阳湖地区双桨渔船摇桨的节奏完全一致。仔细聆听,还可以听到船桨划出水面时,桨梢上水珠下滴的声音。湖面倒映着金色的余晖,犹如金箔撒地,映得天空和水面都是一片金黄。

古筝演奏时,左手轻巧地按弦产生的波浪般音响效果,是那么的优美,足以荡人心胸。这段音乐的特点是流畅自如、从容不迫。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描绘出了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在渐渐地西沉,帆影在缓缓地移动,渔民在轻轻地歌唱……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但在音乐的结尾处出现了新的因素,旋律的律动加快了,情绪渐趋热烈,并向第二乐段过渡:

2/4 3/4

这里的“花指”奏法*,充分发挥了古筝多弦多柱的性能特点,有着华丽、流畅的韵味。

第二乐段,是乐曲的“转”段,2 /4拍子。音乐较前段,速度有所加快。这段旋律是由前一乐段的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个乐段后,便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通过清角音转入下属调性,造成了前后乐段的对比和变化。“4”音的两次出现,使得原来五声音阶的旋律增加了新的色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乐段的特点是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速度逐渐加快,旋律欢快流畅,具有水波荡漾的形象:

2/4 3/4

这种模进的音型很适宜于刻画摇橹划浆、水波流动的音乐特征。它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仿佛让人看到了渔民们荡桨归舟、一路“唱完”的欢乐景象。也就是说,这段旋律逐层向下移位,形象地表现了渔夫驾舟归来、乘风波浪前进的愉悦情绪。

但从乐曲的速度、旋律与渔夫打鱼收网的过程来看:乐曲的速度,虽然和收网的速度非常合拍,但是旋律的轻巧,可以听出这一网的收获极为惨淡。然而,在乐曲中并没有聆听出任何悲伤或者失落,略微可以感受到老渔夫“失之坦然”的心态。

第三乐段,快板,是乐曲的“合”段,旋律先递升后递降,速度不断加快,继而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也就是说,在旋律的进行中,乐曲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通过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复加以表现的:

由于速度加快、力度增强,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弦上顺次连续拨弹出的“花音”,生动地刻画了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等种种混合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该乐段也可以这样理解音乐的进行与渔夫打鱼的心境:乐曲中不断出现的重复重音,好像是看到了渔网上挂着的条条大鱼被不断拉出水面。乐曲速度的加快,正好对照了渔夫们的兴奋情绪,使拉网的速度越来越快。刚开始,还是有节奏的拉网,防止网在船上纠缠。乐曲的高潮,描绘了鱼获越来越多,渔夫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渔网、鱼获堆叠在一起,船舱里满满的都是收获。

尾声,在高潮突然切住后,结尾的速度放慢,音乐缓缓流出,是喜悦后的平静。其音调是第二乐段一个乐句的紧缩,运用下行音型模进的旋法逐渐引向终止,收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仿佛夜色笼罩了江面,宁静取代了喧闹,直至最后一个水波涟漪也在袅袅余音中消失。此结尾类似的节奏和旋律,又好似和乐曲开头呼应,但这恰恰是乐曲的点睛之笔。渔翁劳累半天看着满仓的鱼获,对照第一网的惨淡,不禁悠然一笑,发出感叹:世事无常,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人生在世,总是有得有失,不必计较!

最后,借用诗人余亚飞《咏鄱阳湖组诗》之一《渔舟唱晚》:“水畔暮山衔夕阳,归舟返棹沐霞光;渔歌阵阵相呼应,声响调高传远方。”的诗句来结束全文。

四、名家赞誉

由于《渔舟唱晚》旋律优美动听,情调乐观向上。故而,被许多乐坛名家改编为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深受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与青睐。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晚唱》后,大加赞赏,称这首乐曲是“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渔舟唱晚》一曲的古筝版旋律优美动听,而改编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的版本,因旋律的线条更连贯、明晰,因此,让人聆赏后感觉有另种韵味和美感。

五、人物概述

金灼南(1882-1976),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清末庠生,临清市金郝庄人。古筝演奏家。生前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古筝教授。其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声纯韵正,运指方面“肉甲并用”,效果则“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在点、按、吟、揉方面均具独到,为同行所青睐。

娄树华(1907-1952)),古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