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那个女孩银铃般的声音与某个有违和感的词交织在一起。
成为了短视频领域的搞笑素材。
而在40年前,当电影《城南旧事》上映的时候,
这个叫英子的小女孩,无疑是剧中的灵魂。
那一年,英子10岁,她的真名叫沈洁。
电影《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的。
故事讲述的年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
六岁的林英子,和家人居住在北京的南城。
那里有父亲,有宋妈,有一个同学的哥哥,还有两个最好的童年玩伴。
没有多大的起伏和波折,英子的视角,就是故事和剧情的视角。
导演吴贻弓准备把小说搬上荧幕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角色。
由于是儿童的视角,其中的几个主角反倒成了陪衬。
剧情的场景在北京,作家林海音当年就是在北京度过童年的。
所以,导演在选角色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
然而,要找到一个懂得演戏的,并且能够迅速被调教好的小演员,并非易事。
虽然最初把人选框定在北京范围,然而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吴导只能放眼全国,一个个的试镜,一个个的接触和聊天,
可每一次的结果基本都是以扫兴结束。
要么是有演技,但孩子的外形不合适。
要么是外形合适,但是孩子却没有演技。
由于迟迟定不下来,剧组的筹备也都被牢牢套住了。
直到有一天去了上海,他在另一个导演宋崇的带领下,见到了一个小女孩。
小姑娘10岁左右,不但长得灵动而秀气,声音也非常地好听。
更重要的是,那双犹如注水的大眼睛,更是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从宋崇那里,吴导不但知道了小姑娘叫沈洁,而且也知道了她的家庭住址。
很快导演就亲自登门,说明来意,并再一次把小姑娘的外形特点夸赞了一番。
听说是去演电影,虽然有些吃惊,不过沈洁的父母还是很快答应了。
沈洁出生于1972年,那是上海杨浦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
父母对女儿的兴趣爱好一直悉心培养。
而且因为大人喜欢戏剧,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熏陶。
沈洁六七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了少年宫里。
从学习表演再到唱歌跳舞,她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不怯场的大气。
上小学的时候,她还有幸被选到了上海电视台的少儿演播组里。
正是因为有这些基础,所以在导演面前,沈洁才能表现得落落大方。
英子确定下来了,其他的几个角色,也得赶紧找到。
在剧中,英子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
同样,其中的宋妈也是如此。
导演找到了演员郑振瑶。
1954年的时候,郑振瑶就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因为独自在北京生活,从洗衣服到做饭,从日常的交往再到住宿,
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做。
而这种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她对北京的理解。
这一次在剧中,饰演的宋妈就是一个劳苦大众的角色。
只不过郑振瑶毕业之后就进了实验话剧团,
在剧团里她大部分时间扮演的角色不是公主就是知识分子。
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她跟劳动人民拉开了距离。
如何把宋妈这个角色诠释到位呢?
刚到剧组的时候,虽然她能够和饰演英子的沈洁很好地配合,
然而对于自己这个角色的诠释,导演显然并不满意。
于是除了熟悉剧情之外,导演就经常深入剖析她饰演的这个角色。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英子也会在一旁跟着听。
导演觉得,不管是英子还是宋妈,她们都能将各自的角色诠释好,
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口。
就在郑振瑶没有什么头绪的时候,京郊的一个真正的大妈,帮了她忙。
那时候,剧组居住在一个叫武功村的地方。
在一个大妈家里,无论是对她,还是对其他人,大妈待人都非常热情。
时间长了,她从这个大妈的身上,看到了劳动妇女淳朴的一面。
于是,郑振瑶天天跟大妈在一起。
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干活,她主要是向大妈学习一些生活中的状态。
有了大妈真实的示范,郑振瑶一点点就找到了那种感觉。
除此之外,她和英子等几个小演员住在一起,
每天带着孩子们研究剧情的时候,感觉非常地顺畅。
除了英子之外,剧中的其他小演员年纪都还小,
孩子们往往把演戏当成了真实的一面。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剧中的表现都很真实。
其中,饰演英子弟弟的那个孩子,才三四岁,
走路都还是蹒跚的,所以郑振瑶在剧中饰演的大妈,就要时刻把孩子照看好。
时间久了,她渐渐把自己融入到了一个佣人的身上。
孩子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孩子去厕所,她陪着去。
有时候英子的衣服脏了或者破了,她也会帮着弄。
整整四个多月的时间,剧组都住在武功村。
正式开始拍摄的时候,剧组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
作家林海音的笔下,二十世纪末的北京,
那时候不光名字还叫北平,现实中也有很多胡同和平房。
但是在开始拍摄电影的时候,北京南城的街道和胡同,
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找不到原来的场景地,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还原,
剧组只能在别的地方搭建场景。
这不光耗费时间,关键还耗费财力。
这部电影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牵头拍摄的。
当时,上影厂每拍摄一部电影的资金投入是29万。
而这部电影的拍摄,则直接上涨到了57万。
最终,影片呈现出来的场景是,
除了剧中的一个小院子和西山上的红叶是实景拍摄,
其他的场景,都是后期搭建的。
虽然景是搭建的,不过剧中人物流露出来的感情是真实的。
电影上映之后,在当年的国内外斩获了诸多大奖。
尤其是饰演英子的沈洁,她很快就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童星。
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不过纸媒也是很快捷的宣传载体。
无论是电影画报、期刊还是挂历上面,
沈洁的形象,很快也出现在了这些上面。
而且,电影的上映,也让台湾的原作者林海音触动很大。
她很快联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向他们提出了想去北京看看的愿望。
就这样,阔别几十年后,林海音又来到了北京。
儿时的记忆都变了样子,不变的是自己内心对故土的眷恋。
除了去北京之外,林海音另一个愿望,就是见见扮演英子的沈洁。
当时,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就对林海音说过,
小姑娘看起来跟你小时候长得很像。
这番话,更让林海音恨不得马上就见到沈洁。
一老一少,两个人在当年见面后,就像久别重逢一般。
老人看到沈洁,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就这样,林海音和沈洁,建立起了这种隔年的友谊。
在她的眼里,沈洁既是小时候的自己,也像自己的孙女。
此后,两个人之间有着频繁的联系和互动。
对沈洁而言,英子的出演,让她成了当红的童星。
从那之后,她也饰演过其他的角色。
不过,因为《城南旧事》的经典,只有英子这个角色始终被人牢记。
电影的饰演对沈洁只是人生的一段历程,
拍戏之余,她的学习生涯还在继续。
一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20岁,沈洁飘洋过海留学日本。
她原本以为小时候的演艺经历就此结束,但谁想到这竟然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在学校的时候,有一次她突然听到了《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长亭外、古道边,熟悉的旋律,让她忍不住顺着声音去看个究竟。
到了教室外她才发现,原来是一节中文课。
而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是曾经的电影《城南旧事》。
后来她才知道,这个早已走进了日本的教材中了。
慢慢在学校熟悉之后,很多同学也都知道了她就是原来的英子。
于是,从文化交流到给同学当汉语老师,
她因为英子这个角色,而成了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使者。
而事实上,没有来日本之前,
在家里的沈洁,平时连家门都很少出。
她是一个很依赖父母的孩子,而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
一切都得按照新的规则来适应。
语言不通,当时光是日语的学习,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后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因为犹豫和纠结,又浪费了半年时间。
就这样,在日本的第一年,沈洁基本上都用来适应环境了。
因为小时候的演艺经历,身边的很多朋友的建议都是学表演。
那时候的沈洁也想学习表演,不过她的想法后来发生了转变。
因为经常和老师以及同学聊天,她慢慢地发现,
相比于表演,自己似乎对法律的兴趣越来越大了。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
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她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矛盾。
如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一些隐性的矛盾又该如何去发掘,
沈洁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逐渐变大。
就这样,接下来的四年时间,沈洁在日本学了法律。
不过因为电影《城南旧事》的影响,她还是绕不开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交流。
大学期间,她甚至还去了NHK电视台,做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主持人。
毕业之后,沈洁又去了一家电影公司里做研究员。
一年后,她在日本开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
于是,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她一直在日本、上海、台湾三个地方跑。
林海音,还在她小的时候就是她的林奶奶了。
所以,每年她都会去台湾看望她。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爷爷早年也去了台湾,
所以去看望林奶奶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去看望爷爷。
爷爷是先去世的,之后又变成了看望林奶奶,而后给爷爷扫墓。
沈洁29岁那年,林海音去世了。
病重那段时间,她是陪伴在林奶奶身边的。
在她看来,老人的纯真贯穿了一生。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在唱儿歌。
林海音的很多学生,随后送了她一套林奶奶的小说选集。
看过之后,她突然觉得,林奶奶的很多作品都能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于是,本身就在做文化公司的她,很快就把《婚姻的故事》搬上了荧幕。
她担任制片人,不过导演还有编剧,都希望她能够在剧中饰演角色。
沈洁尝试了一下,发现那种感觉已经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主要是因为当时她还做着制片人的工作,
这一点和演员本身的工作属性不一样。
所以当时的沈洁坦承,以后再拍摄林奶奶的作品,自己不会再饰演角色了。
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二十年的时间。
如今,50岁沈洁依旧定居在日本,和平凡的老公恩爱至今。
已经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她,每年会定期从日本返回上海。
至于当年拍摄《城南旧事》的小演员,长大后也都各奔东西了。
其中饰演妞儿的演员,早年就定居到了美国。
之前沈洁去美国的时候,还曾经遇到过对方。
四十年,物是人非。
就像当年她在剧中饰演林奶奶的回忆一样,
一转眼,她经历过的一切,随着知天命之年的到来,
也变成了“旧事”。
文|Nancy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