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亲爱的pmirror,猴年大吉。谁说猴年要猴急的,最近《疯狂动物城》里的一只树懒刷爆了朋友圈,所以我也迟迟地来送上祝福。言归正传,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种不同的社交场景,这些社交场景会一一对应到网络社交场景中。
场景一:一对一的聊天
我们很多时候跟人一对一地聊天,而且这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社交场景。回顾下,我们是在什么场景下跟别人一对一聊天的。
在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讲一些比较私密的话。
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空间,讲一些有的没的的话。
在一个比较商务的空间,讲一些洽谈的话。
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期待获得的是:安慰、娱乐、交易达成。
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明确对方在我们心里的身份(即使是匿名的,在心里也是有个预期和个人期望的,不信你问问那些在跟陌生妹子聊天的GG们心中有没有一个幻想)。
社交产品类型一:一对一的IM
- 需求:沟通后达到安慰、娱乐、增进感情、交易达成的目的。
- 特点:明确对方身份、明确谈话需求、注重心理氛围
- 案例:IM
- 案例分析:支付宝能做IM么?
那些想通过支付宝的朋友功能完成安慰、娱乐、增进感情的需求估计后面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聊天而一怒之下去狂购物了。娱乐和安慰需求是非常注重心理氛围的,在支付宝没有办法建立这种氛围。
但是支付宝可以建立交易达成的心理氛围。买了一个东西之后,跟买家的聊天,这个是很正常的,所以支付宝的社交为什么不先从这种利益相关方做起呢,非要从好友方面做起?有了利益相关方,生活圈也可以丰富起来。设想一下,我加了一个买家为好友,这个买家是个很有品味的衣服搭配师,每天在生活圈里晒自己搭配的衣服,我看到了会不会也想再跟她进行交易买卖呢?
有了利益相关方,再拓展到好友,容易吗?最终还是好友的东西才是最关注的,所以支付宝一直对好友关系放不下。人们跟自己的好友大部分不会单纯处于利益交易而沟通,一般会夹杂很多情感然后顺便把交易做了。所以支付宝要切入是挺难的。但是不要忘了,人们跟自己的好友也存在着可以分离的交易,例如借钱、还钱、AA、买卖,这块的工具化如果做好可以吸引一波用户。另外,人们最容易相信自己的朋友介绍的东西,人们也会因为能给朋友介绍好东西而感到满足,我们经常会把淘宝天猫上的东西复制到微信,这一个流程能否优化成为一个类似朋友推荐的东西的功能闭环在支付宝天猫淘宝体系里呢? 但这个不属于IM的范畴了,是SNS的范畴。
场景二:一对一的轻互动
这个跟一对一的聊天有什么不一样呢?举个例子,一对一的聊天一般都是在家里、咖啡屋、餐厅、办公室等周边无人或者无相关人的场景下进行的。而一对一互动就像是在一个大的酒会上,在很多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中眉来眼去,是否聊天都不重要,别人是否看得见不重要,但是双方能感觉到双方的交流。(是不是很美好,又要想入非非在大酒会上见到男神了。)
- 社交产品类型二:一对一的评论
- 需求:沟通后达到增进感情、明辨是非的目的。
- 特点:轻量级沟通,围绕某个主题,注重沟通后的结果
- 案例:社区里的点赞、评论、留言板等
- 案例分析:朋友圈点赞为什么了啥?
你在给朋友圈里的动态点赞和写评论的时候是出于什么目的?无非两个,一个是让对方知道你在关注他,另外一个是与对方讨论对方所发出的东西,而前者的动机是更大的。很多时候对对方所发出的东西不置可否,所以就点了个赞。所以从增进感情的角度是不会有“踩”这个动作的。另外,更加微妙的是,你就希望这个跟对方的一对一互动被共同的好友围观,就像是在酒会上眉来眼去的那种快感。
场景三:一对多的表现
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是一对多的场景?
演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公司还是其他公开场合,总是需要想好怎么讲然后才讲出来的。演讲很多特点:
- 演讲的对象需要经过思考和定位(而一对一聊天一样很多是潜意识知道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用思考)
- 演讲的内容需要经过斟酌和修饰
- 演讲需要观众,观众需要给反应而且希望是好的反应
所以基于上面三点,延伸到互联网社交的类型应该是什么?
- 产品产品类型三:一对多的sns
- 需求:获得拥戴和赞同
- 特点:区分对象、斟酌和修饰、注重沟通后的反馈
- 案例:sns
- 案例分析:朋友圈、空间、微博等为什么都要有权限设置,都要主导的信息类型,都要有来访记录或消息反馈?
朋友圈最初只限制要发照片,有人说是为了降低文字输入的门槛,有人说是为了可读性,有人说是为了让这个产品满足移动端时时刻刻记录生活的特性。无论是哪种,对于我而言,照片的重要性在于降低斟酌门槛,文字总是要反复修改都担心词不达意,但照片能表达更直观,但无论怎么直观,还是有人会想修饰,所以美图类相机或者工具一有新鲜的就能刷爆朋友圈。朋友圈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在于区分对象的成本。虽然朋友圈逐步做了权限设置、标签分类,但是还不能满足人们区分对象的需求,每次区分的操作比较高。人们就希望到了一个有特定观众的场合再演讲,而不喜欢在众多人中由自己选出一部分人来演讲。
空间是博客时代延伸的产品,由于斟酌和修饰的社交特点会有信纸、背景、模版等共功能。更有趣的是,空间的访客记录成了吸引开空间黄钻或者下载空间客户端的利器。人们对演讲后的反馈是非常在意的。
微博是对陌生人说话的。对陌生人说话的好处是反响大,坏处是唾沫有可能把你淹死。反响大的好处是满足获得拥戴和赞同的需求,所以微博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关注和粉丝数,这个数字被多少人和机构列为kpi。而唾沫多的坏处是微博后来的消息反馈有些都成为了骚扰,说实话在现实中每个人对陌生人讲话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微博慢慢地就成为了明星们的秀场了。
场景四:多对多的讨论
多对多的讨论我们经常遇到。学校、公司、社团、朋友间,很多几个聚在一起就讨论起来的。
讨论的特点是需要围绕一个话题,但也经常跑题。
- 社交产品类型四:多对多的讨论
- 需求:通过沟通了解信息、娱乐、寻求解决方案的目的
- 特点:话题引导、内容运营、注重沟通的氛围
- 案例:群、贴吧、bbs等讨论区
- 案例分析:群和贴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群就是典型的多对多讨论场景,是聊天室。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话题在其中自然形成。但是如果你一句我一句接不上,那么话题建构就奔溃,例如豆瓣的即时讨论聊天室。大家都不在同一个时间点讨论,说半天没人回复,且被别人插进了话题,所以氛围就差。
贴吧是话题性很强的多对多讨论。一个贴吧是个大的会场,每个贴是一个小的会场,都有明确的主题。但是贴吧的重点在于内容的运营,否则也非常容易跑题,就像大会没有主持和议程一样,所以贴吧很依赖于吧主。
群和贴吧的相同点在于都很需要话题性,不同点在于把控方不同。贴吧有明确的把控者和把控制度,而群更多靠自治,所以若关系链是陌生人,那么贴吧比群更合适。
场景五:多对一的提议
什么时候会有多对一的提议?联名上书、游行示威、教室提问。听起来都不是什么好词。
多对一提议的特点是:提议会考虑到周边的他人是否感兴趣或者有共鸣;提议是否对他人有用;确定有强烈的感受才会提议;树立在众人中的影响力。
- 社交产品类型五:多对一的提议
- 需求:利他、树立威望、表达强烈感情
- 特点:感情足够强烈才能激发,从众
- 案例:大众点评等对主题的点评功能
- 案例分析:点评类怎样才能做起来?
无论是大众点评、天猫淘宝、豆瓣的短评都属于多对一提议的范畴。首先如果地方很冷清,不会有人来点评,越多人点评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人点评,所以第一步点评非常重要。怎么做到呢?无非是平台做刺激或者请平台上的合作伙伴做刺激,大众点评属于前者,天猫淘宝属于后者。每次在天猫淘宝购物之后,很多商家都会邀请你给好评,甚至会花钱买好评。而uber等打车软件也要求在打车后一定要对司机评星级。这都是刺激评价的方式。而豆瓣的短评更多是靠用户自身的强烈情感、树立威望的需求。电影、书、音乐本身比店家更容易刺激人们的强烈情感,所以更容易凝聚短评。在豆瓣上写短评的人有些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热爱或者吐槽,也有的是在豆瓣上树立自己在影视音方面专业的形象。
总而言之,在做一个社交产品,在选择某种类型的时候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现实中哪些场景时最对应的,用户发表内容的最深层动因是什么,这种社交形式的关键特点是否都体现在了产品之中。
本文由 @滴水(微信公众号:产品之镜,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