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说,人生的内核是一出悲剧。因为人注定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这是必然,是命运,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而且越是伟大的人,悲剧色彩越浓厚,因为更凸显命运的无情。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死亡本身即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出于对死亡的敬畏,人类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通常都充满恐怖色彩,各个文化都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
(一)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哥哥哈得斯统治着冥界。

冥界很大,分为三块,一般人死后会到常春花原野上,英雄人物则会到伊利西亚,而罪人进入“苦地”塔耳塔洛斯受刑。
冥国与人间,是由一个个无底深渊连通的。在无尽的黑暗中,一条条冥河缓缓流淌,在河流两岸,回响着死灵们哀怨的呻吟和叹息。和中国的奈何桥、孟婆汤相似,在冥国里有一条勒忒河,这是一条忘川之水,只要死者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忘记在世上经历的一切,无论欢喜还是悲伤。冥国进得来出不去,因为门口由一条长着三个头的恶犬把守着。这只狗的脖子上缠满了龇着毒牙的毒蛇咝咝作响。

冥王哈德斯端坐在纯金的宝座之上。他的手下有手执长鞭的复仇女神、有负责审判死灵的法官。还有一位手持宝剑,披着黑袍,长着巨大黑色翅膀的死神塔那托斯。他会飞到那些濒死者的床头,用泛着寒光的宝剑割下一绺头发,带走死者的灵魂。
(二)佛教里的生死观就是六道轮回,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人可以在六道之间出出入入。最底层的是地狱,那些生前犯下罪孽的生灵就在这里苦受煎熬,但这里不是最后的审判之地,当生灵的恶业消失之后,就可以脱离这里进入下一道轮回。
至于地狱的详细细节部分,主要有两种版本。
其一,“四大地狱说”即地狱可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其二,一个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即十八层地狱,分为拔舌地狱、剪刀地狱、铁树地狱、孽镜地狱、蒸笼地狱、铜柱地狱、刀山地狱、冰山地狱、油锅地狱、牛坑地狱、石压地狱、舂臼地狱、血池地狱、枉死地狱、磔刑地狱、火山地狱、石磨地狱、刀锯地狱。不用解释,听名字就能了解个大概,反正就是残酷。
(三)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往根上找,都是同出一脉,体系基本类似。开始只有天堂,而没有地狱概念的,后来逐渐演化出来,什么炼狱、地狱,基本上都与火有关。其他无详细说明,甚至,基督教认为,天堂就是永远与神同在。而地狱就是永远与神隔绝。
(四)下面重点说说,中国的阴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阎罗王、阴曹地府、牛头马面、黑白双煞。其实这些大多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原型,阎罗王更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以及其他文化传入中国后,强大的中华文化对来自不同地域的外来文化,不断地融合迭代,道教、民间神话、佛教相互影响,形成今天的复杂体系。下面以道教体系为主,综合一下,试着做下表述。
大家都知道道教的三清四御体系,从源头延展出去,然后再看看冥界的架构。
四御之一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负责冥界的事,而北阴酆都大帝全权主抓,下面又有五方鬼帝各管一方,后又设六宫,罗酆六天为守宫神,管理六宫。阴曹地府则由十殿阎罗王直接管理,每个阎王各个管理不同地盘。然后基层执法就由四大判官和十大阴帅执行。
以上是道教融合了佛教、又融合了民间传说,形成的体系(细节有差异)
而关于阴界的描述,在各类文学作品里有些不同的记录,像而在中国的最原始的神话里,幽都就是冥界,而桃都山就是鬼门关。
相传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黄泉路,路上盛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路尽头有条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亭子叫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路人递上一碗孟婆汤。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前世今生来世。奈何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黑色。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
然后进入了幽都。幽都暗无天日、太过可怖,有些鬼魂不肯去,宁愿在世界边缘游荡。鬼门关桃都山上有一棵根深叶茂的桃树。树顶站立着一只金鸡,天一亮,金鸡就会打鸣。在外游荡的鬼魂都回到桃树下接受神荼和郁垒的检查。如果发现做了恶事,就会进行严惩。
凡事都有始有终,鬼魂再不愿意,最终还是要进入幽都的,拖延症最终也有个期限不是。
人类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未知,也许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祖先们不约而同的用脑洞创造出这样一个冥界,就是为了消融这种未知,同时让每个人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让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最后,突然想起了余华的那句名言,“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还有最近挺火的那首《给电影人的情书》“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