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了解“口技”,都是从《口技》这篇初中语文课文开始的。“京城有擅口技者”,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模拟“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哭,百千犬吠……”原来只是在课本上让人“意会”的表演,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同时也是“90后”的方浩然让它重登舞台。
这样神乎其技的“口技”表演,为何这个28岁的青年人能做到?他是如何耐住性子,一点一点打磨自己的?本期《追光者》我们邀请“90后”口技师方浩然,分享他与“口技”这门古老技艺的故事。
一张嘴,能用鸟语表现喜怒哀乐
学习“口技”表演,模仿动物的语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学习者时常需要跑到深山老林里,聆听孤寂的大自然中某种动物的叫声,并且认真琢磨它们的生活习性。而方浩然说,光有这些还不够,口技人要想声音学得像,还得真正地注入情感去跟动物互动、沟通。
“有次我在树底下练功,看到很远的地方有只乌鸦,我想把它叫过来,于是我想了个招,模仿一个它的伙伴,想表达‘我受伤了,你过来’,结果那只乌鸦听到了声音,真的飞过来,在树上面盘旋,一直在找它的伙伴。然后我就不叫了,等它找了几圈之后没有找到伙伴,就飞远了。然后我又学,它又飞过来,又在我的上空盘旋。”方浩然说,只有用上了感情,真的与动物能沟通了,他才知道自己模仿的声音是到位的。而现在的他,一张嘴就能模仿鸟儿的叫声,诉说鸟儿们的喜怒哀乐。
图为方浩然正在表演《百鸟争鸣》 图片由方浩然提供
用“口技”记录时代的新声音
对于方浩然而言,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不是简单学学了事,还需要做些“新鲜”的事情。宋元时期,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多由“口技”艺人在后台完成。清代时,“口技”已经从单纯模拟某一种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能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这也意味着“口技”的传承,在每个时代都要找到独特的新声音。
“玩口技的人也可以玩Bbox”,在方浩然看来,“口技”和Bbox都是运用口腔、鼻腔空间的共鸣所发出的声音,但Bbox多数是从单种声音去组合形成一种节奏。而“口技”不是单一的,以模仿动物声音为例,不仅要模仿音色,还要模仿动物发声的节奏,这就需要“口技”表演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从生活的细节中领悟声音的特质。“口技”与生活密不可分,事实上,这种技艺用声音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
在传承“口技”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方浩然和他的师兄弟们也在积极寻找值得被记录的、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烙印的声音,也在对“口技”表演进行改造和创新。“我们这个时代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比如说电影里面的手枪、大炮,手机的铃声和振动声等等。”方浩然也在这样实践着,有时,他会在表演中用“口技”为《阿凡达》这样的电影配音,飞机引擎的轰鸣声能够与自然界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让原音、配音真假难辨。
用“口技”给电影配音 图片由方浩然提供
“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这是口技艺人的看家本领,但学习技艺的道路是孤独的,每一次发声都需要仔细斟酌,每一次模仿都要精心打磨,每一出表演都需要尽力技惊四座,这背后只能是一个人灵魂的舞蹈。
现在,因为一个年轻人的努力,“口技”能被玩出新鲜感、玩出时尚感,因为一群年轻人的努力,“口技”表演能够有更具冲击力的表演形态,让更多的年轻人产生兴趣。在这些“新鲜”的尝试之下,方浩然也发现了孤身求艺、苦心求索、坚定决心的意义。在方浩然看来,“口技”是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技艺,他有能力,更有责任要把它传承下去。(文案/吴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