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青蓝冰水

小小sha导图卡片屋 第375次分享


图卡师 | 拾画(ID:dav1111qzg)

排版编辑 | 麻吉(ID:Cmj-hellow)

分享 | 小小sha(ID :XXS-0416)


大家好,我是拾画。


8 月份参加shasha老师组织的升星扑克牌共创,和之前几次参加的共创营有点不一样。


之前都是指定或者自选内容,自制模板;这次是限定扑克牌形式的模板,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来制卡。


这无形中要求,制卡内容呈现、版式要和团队其他伙伴保持协调统一性。


选得比较晚,剩下的内容不太熟悉,最后选定的都是心理名词。


原以为之前稍有接触过,找内容、制卡时应该也不会太难。结果,技能不到家,受“虐”了。其中“证实偏差”这张卡在一周之内迭代十次,制卡有史以来迭代最多的一张卡。


借以此文,复盘“证实偏差”这张卡片的制卡思路,以及shasha老师的点评、反馈以及指导。


(末尾含52张成长扑克牌领取方式,喜欢的记得领取哦!)


▋ 第一版


证实偏差,有多种不同叫法,这无形中加大了搜索资料的难度。制作第一版时,从资料中了解到证实偏差心理是由沃森 1960 年的 2-4-6 问题率先证明的。


到 1966 年,沃森又做了沃森的选择任务(四卡牌实验)来验证。


在搜索资料时发现,大多数文章的作者引用的是四卡牌实验(但是对于四张卡牌符号,并没有统一的,至少有五六种说法)。


到 1988 年,尼克森提出证实性偏差这个概念(目前没能搜索到在哪本书或者文章中提出)。


到这里,我认为前面的实验已经可以说明证实偏差是什么了,所以最后从《品格的力量》这本书按照背景—冲突—问题—答案的模型提炼内容来呈现“证实偏差”这张卡片。


为什么用这种呈现模型呢?


其实在开始搜索内容前,特意先从共修计划里了解到,这套卡片的面向人群是学习者以及职场新人士,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一套指南型卡片,侧重于方法、工具,指导怎么做的。

后来,在群里,看到了关于另一位伙伴做的心理名词卡片的点评反馈,“要如何向读者清晰地呈现自己观点”,大概记住了“背景+问题+答案+原因”的逻辑。



当时心有疑惑,这样解释式地呈现一个心理名词,有意义吗?不是应该着重 HOW 吗?不过由于心里的犹豫,当初没有及时提出疑惑。


过了三四天,正式开始着手搜索、整理制卡资料。那会刚完成知识整理营的所有作业,四期共修营还在打卡中。


当时,心里是没有方向的,也缺乏搜索技巧,加上时间比较紧,于是上来就直接在各网页、微信上盲搜。


第一张卡做的证实偏差,在查阅资料溯源时,基本都有提及沃森 2-4-6 问题和沃森选择任务。


因为受到“背景+问题+原因+答案”模型的影响大过“面向职场人士的指南型卡片”的,而搜索资料时“沃森实验”也频繁出现,加上当初时间紧,好几位伙伴已经陆陆续续提交作品并迭代了,心里着急,急于先做出一张卡片。


同时也想着“或者做两个版本的,一张是概念式的,就采用一张侧重指南式的”,没有再深思熟虑,用了“背景+冲突+问题+答案”的模型,以箭头串联起来,后面用沃森 2-4-6 任务解释“人偏向于证实”。


这张卡的第一版的内容就这样基本被定稿,呈现了出来。


而至于另外一版从 HOW 的角度呈现的,因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个角度的重要性,也可能是因为时间的紧迫、内心焦躁,自己避难就易,下意识地忽略了它,所以最后还是没有做。


现在想来,当初意识到焦躁,但没及时调整,这种情绪状态一直持续。这才体会到shasha老师在开营时说到做卡的心情的重要性——“做卡片时有一个好心情很重要。从卡片里,其实可以看出来做卡时的心情的。”


8月27日早晨,直接给shasha老师提交了这一张概念式的第一版卡片,同时还有另外两张其它名词的卡片。


这张卡没有获得直接的反馈。不过我从shasha老师给其他伙伴的卡片点评里,获得了间接的反馈——如何让卡片更有交付力。



我这张卡片传达的就只有“WHAT”,而没有“HOW”。怎么办?加上“HOW”呗。


这样简单、直接、粗暴的想法实在是暴露了我的愚蠢。


事后回想,其实shasha老师在这里已经很明确地给出这次共创卡的重点:场景+指导行动。


不过自己的混沌愚蠢,没有 get 到重点。


于是有了第二版,第一次的迭代。


▋ 第二版


根据“指导行动”要求,呈现内容改变了,也改变了其来源,我从另一篇论文中重新提炼信息。


这也是比较符合我这几个月以来的制卡习惯和思路,从特定内容中提炼关键信息。这回有点信心,以为可以做好,毕竟已经前面已经连续修炼三期了。


这一次迭代,采用“是什么-后果-怎么多”的思路来呈现。


为了突出正文中的“证实偏差”,给它标红。现在复盘,发现自己把正文重点内容找错了。


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对证实偏差的理解、思考不够深入,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如shasha说的“没有理解,呈现就会很别扭,只为做而做”,再次佩服shasha老师的眼力,一眼看穿本质。


在制作这张卡片时,心里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应当保留原作者的内容和描述,所以“应对策略”这一块是基本照搬原文。


根据自己对应对策略的理解,提炼“发散”、“对立”、“元认知”和“接受误差”,根据关键词找图标,在插件上找到一个,前三个没合适的,所以自己直接画的。


调整了间距这些细节后,8月28日上午八九点时,提交了证实偏差卡片和另一张卡片(直接更换呈现的内容)的第二版。


我以为把知识点都说清楚了哈。当然,只是自以为是,事实上离交付标准还有一大段距离。


对这张卡片,shasha老师给了很多的反馈以及加餐分享。



在此,有了一些对信息、内容需要进行再加工的懵懂意识。这之前,在制作图卡时,确实总是过于注重“尊重原文”,有一种“自己会把原知识点加工错误”的担心。


▋ 第三版


对于为什么用沃森 2-4-6 实验这个例子,当时反思了一下,因为追溯“源头”以及想采取“背景+冲突+问题+答案”这个逻辑,就执着于证实偏差的证明实验了,导致找内容以及制卡都出现偏差。


如何“将这几个心理名词萃取出来一个模型”,shasha老师她提出了故事图解+一个启发的结构。



我想到了另一种呈现结构:释义(what)+图解+策略的。为什么没有直接按照shasha老师的提议来做,而是自己继续复杂化呢?


大概是因为日常比较固执己见,思维的缺陷偏差让我偏向关注自己想的,收到shasha老师的“可以来一版”的回复时,似乎有点自喜,从借用结构到自己萃取结构,有进步哈。


按照提炼的结构,我就开始琢磨用什么案例合适,同时也继续搜索资料,看别人是如何举例说明证实偏差的。

至于疑邻盗斧这个案例,开始没有搜索到图片(自己画?不会),后来搜索到图片,担心有版权问题,没用。


又想起无意中看到过一组图解,关于证实偏差的,大概是你已经看到的事实不一定是真的。


我回忆一下,虽然有点模糊,但也能记个大概,结合扑克牌的面向对象,回忆构思了一个和职场有关的例子,并搜索相匹配的插画,完成这一版场景版卡片。


三个人物,通过一个人物A 的“恭喜晋升”,侧面说明主人公升职。而另一个人物B 的想法想说明他认为主人公的升职是靠和领导套近乎获得的。再一个场景描述主人公的想法,说明升职是靠自己努力获得的。

第三版


这个场景想要阐述的是“自己的想法、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现在复盘,详细地把思路或者呈现描述出来,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路混乱,主人公不统一,也没有表达出“人倾向于证实自己”。


可怜彼时的我,还是没有意识到卡片上案例表达的错误。之后的反思中,追根究底,也是我本人对于“证实偏差”概念的含义,没有彻底理解,没有对“人倾向于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进行提炼。


当时想着,有了场景,有了指导行动,又说清楚什么是证实偏差,这张卡应该做得很不错了吧。结果,又挨了现实一巴掌,哈哈。


其实,在迭代出这张卡前,先做的是“刻板印象”第一版,觉得比较容易举例。做完先发出去,在获得反馈前完成“证实偏差”的第二次迭代第三版。

刻板印象


当时一心只为把卡做出来,在各种卡片上重视了结构的统一,但忽视了版式、层次的整体、协调、统一,所以两张卡片的呈现版式有所不同。


对“刻板印象”这张卡,“还有优化空间”,哈哈,现在想来,shasha老师说话太贴心了。


▋ 第四版


根据shasha老师的指导,我开始思考对结构的优化,也对所有卡片的层次感进行优化,在8月29日中午一次提交了四张卡片,包括“证实偏差”的第四版。


因为没有意识到案例的错误表达,这一次只是进行了层次优化:


1、给定义和如何克服这一层次标题加上色块做区分;

2、亲密原则:调小定义之下的几个要素的间距,调大两个模块之间的间距。

第四版


原以为有案例了,有定义解释,有行动指导,表达并呈现出来了,也调整结构,层次清晰,就可以过稿了。结果,再一次被返。



这一天已经来到了8月29日周六,距离最后交付日还有两天。


中午把所有都四张卡片发出后,虽然又不是信心满满,但也有一种已经完成任务的轻松感,终于在最后已经差不多完成任务了,晚上能早点休息了。


可想而知,当出门在外,再一次看到这么多需要优化的内容时,心里多么的奔溃。


自以为“证实偏差”图解已经表达清楚,还回复shasha老师“这个图是想以男生的猜测“靠关系升职”,和实际的事实“别人加班努力获得的成果”做对比,而他的“听说……”正是自己给自己的猜测找理由。”


现在想想,我还尝试自己列举证据来验证?


真是身在偏差不知偏差!


▋ 第五版


当天晚上对卡片进行了小部分的调整,加了一句话“猜测 vs 实际”,想对案例起到一个点题作用。

第五版


周天,8月30日到早上,对卡片进行第 4 次迭代。


将释义和策略的大标题层次结构统一为横版,并加入了我提炼的关键词。


▋ 第六版


在第四次迭代得到第五版之后,我看着不满意,觉得内容有点多,和其他伙伴做出来的简洁卡片不太搭。


于是,接着迭代,删减了应对策略里的原文内容,提炼的四点指导。


第六版


第六版这一次的迭代,我觉得这是一个小跨越。因为我在尝试删减并加工原文的内容,包括另外三张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我认为这一动作背后,其实是我对搜集资料从信息提升到知识加工整理的一个过程。


▋ 第七版


在将第 5 版和第 6 版发给shasha老师前,我想,我自己以为表达清楚的实际没能呈现清楚。


那应该怎么跳出自己的圈,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一个内容?


自己不会跳出来,OK,那找一个伙伴帮忙看吧。找到了@青蓝冰水。他首先就推荐我去看看混沌大学思维模型扑克牌,找找灵感。


在微信上搜索,虽然只看到零散的几张卡片,但是,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简洁。


后来发现他很贴心的给我发来了全套,赶紧打开看,还真是张张简洁。再回想共创营其他伙伴们的扑克牌卡片,也是简洁。


被刺激了一下,似乎我一下子开窍了,得遵守简化原则呀。于是大胆删改原文内容和自己提炼的四点指导,只留下根据策略提炼出来的一句行动指南。


迭代到这里,才又终于想起shasha老师的建议:


一个图解的故事 + 一个启发

第七版


得到的反馈是,对这张图片,依然是案例没有表达清楚。



这再一次愚蠢得显现自己够“白”,没有彻底理解,自然也将自己混乱的思绪呈现出来。


同时shasha老师也建议先休息下,思维也要跳脱下,不要被限制住,太频繁的迭代,效果也不会好。


这一天是 30 号,周天,共创的第 21 天,需要交稿的最后一天。在看到shasha的建议后,和她报备一声,当天下午就放心地带宝宝出去玩了。


▋ 第八版


没有表达出来证实?


好的,那我加上“找证据”的呈现。周天晚上,将案例改写,做出了第七次迭代第 8 版。


这一次的场景,改变了主人公。从他看到一个事实“优秀员工表彰”,从自己印象中“听说他和领导走得近”,得出猜测“靠关系获得的优秀表彰”,看到“优秀员工”和领导一起谈话时,以“套近乎”这样的观点来证实自己之前的猜测。


添加了一个加班的场景,是为了表达他之前的猜测和证据,可能是与事实不符的。

第八版


但是,回想,这只是单方面表达他有观点,也找证据,但是没有说明“倾向”、“偏差”,依然没能完整得表达、解释“证实偏差”这个概念。


概因日常缺乏思考,思维固化,属于推一下动一下的。在焦虑、固执的影响之下,对于shasha老师的反馈,我始终处在理解外的边缘,再一次在走偏的路上越走越远。


依旧,对于这张卡片还需要继续再改。



▋ 第九版


没有真正理解到“证实偏差”是一个人可能的两种观点,对于shasha老师对第 8 版的这点反馈,“前者”、“后者”,我却理解为从不同人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景并做出的不同评价。


考虑到再加一个人物呈现另外一个观点的话,会显得比较挤,之后进行第八次迭代,将加班场景去掉,直接从领导视角形成另一个观点,进行第三者眼中的事实与主人公的猜测观点的偏差对比。

第九版


31 号中午提交以后,shasha老师表示阅读后还是混淆。



我再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然而,自己都没整明白。


我很清楚得记得,当初shasha老师问,为什么要加第三者视角时,我脑袋卡顿了,确实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即便翻找聊天记录,也没能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再一想,表示“想表达的是自己要证实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多余了”,对比同一个场景,主人公偏向于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考虑其它可能性。


在shasha老师的追问下,我真正意识到,第三者视角原来这是多余的。


这时已经到了8月31号,迭代截止,进入提交作品、复盘阶段。不过对于作品不满意,我继续想着可优化之处。


▋ 第十版


“人倾向于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所以不仅需要呈现观点+找证据,还要表达出“倾向”,在不同观点下找不同的证据。


直到9月1日早上复盘“证实偏差”这张卡片的制卡思路,翻看shasha的点评时,再次看到“两个场景,一个场景包含观点+脑海里的证实想法”,有种拨开云雾的感觉。


因为他有了不同的观点(靠关系获得的优秀VS踏实干干活),面对同样的场景(优秀员工和领导谈话),他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不同(套近乎VS积极反馈)。


于是进行了第九次迭代。

第十版


▋ 第十一版


仔细琢磨一下,场景二表达的观点似乎不太明确,进行了调整,和场景一的观点格式相呼应。

第十一版


至此,在一周内,“证实偏差”一卡迭代了十次,想要为自己感动一下,但是细想,背后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并且没有及时、足够、深入的反思。


总结一下这次复盘给我的启发:


1、及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沟通。


2、学习搜索技巧,学会茫茫资料海中迅速找到资料。


3、明确项目对象、目标,对项目进行评估风险,制定计划和任务监控。


4、关注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


5、保持制卡时的好心情好状态。状态不好时,及时调整情绪、偶尔放空自己,有助更好地思考。


6、列举图卡制作原则清单,制卡前快速浏览,提高制卡动作的价值,减少返稿迭代。


7、导出前,检查卡片的细节问题,是否有排版、对齐、错别字、格式问题。


8、完成一张卡片后,间隔一段时间,自己根据卡片进行描述,看思路、描述是否清晰,内容逻辑是否合理、图标、插画搭配是否得当。


9、如果自己无法转换为第三者视角审视读者是否能读懂,可以寻求外援。


10、追问 5 次,找到问题的最根本答案。


初稿写于2020.9.2,发布于简书。

2020.9.29进行修订。


再次感谢shasha老师一直不厌其烦、耐心地给出详细反馈、指导!同时感谢Grit、营长、ivy、蔳蔳、青蓝冰水在我制卡时给予的协助。


#链接作者#


如果您对做笔记或者导图卡片有相关问题想和我链接,欢迎一起交流,一起结伴前行!


(请备注导图卡片)


- THE END -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青蓝冰水,青蓝冰水的意思,青蓝冰水是什么游戏”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