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
某大学著名版本专家(戴南海)鉴定结论:“凡是乾隆年间所印行的书在封面上的天头部分,中间有‘御纂’二字,在‘御纂’二字的左右各有一麒麟图案。《金鉴外科》(图一)的左右各有一条龙在争抢火球,下面是汹涌的波涛。凡是具有上面标识的都可以定为乾隆刻本。《金鉴外科》是乾隆四年用开化纸摆印的活字本,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如果《金鉴外科》卷数齐全、保存又好,无一缺损,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经济价值都是可观的。反之皆减。”
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参考
字体:清刻本字体,到了道光以后,字体结构显得潦草扁小而呆板,并且字间排得非常紧密,极伤眼力,《御纂》本正是如此。从第一行太医院的“医院”医字酉部第三画与院字的第三画有笔迹交错连接现象。活字本绝无此象。
纸张:凝视翻拍印刷品的《御纂》本书照,亦可看出其纸张无光泽而偏灰,粉质感较重,应为晚清民间坊刻本常用的粉连纸。其纸最易粉碎、残破,披阅时常掉纸屑碎片,不易保存。粉连纸也有像宣纸那样的竹帘纹,往往使人误以为是宣纸或开化纸。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