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华生简介

那一年的上海又迎来了梅雨季节,17岁的杨济川用手扣着算盘上的霉点,想着这天气哪时候可以过去,虽说老家镇江也是这样,可不管过多久他都觉得受不了。

这是杨济川来上海的第二年,下起雨的时候他还是会有点想家,但是比起过去在镇江,在这好像日子更充实些,总有新的东西的出现。

自从《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就成了通商口岸,在洋人治下发展了四十多年以后,上海可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劲,杨济川很快就在上海的洋市店里找到了营生。

【上海滩】

两年以后,他已经成为了这家店的司帐。要是光管一点记账的活计,那对杨济川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时不时地得跟外国人打交道,杨济川在上海的3年是学了一点外语的,但是要说跟外国人做生意,他的英语还是说不清楚。

此时的杨济川要说做司帐,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他对这可不满足,就想着能做的更好些,好像他还是没有明白当初老师说的“科学”是什么,可是却又处处都谈着“科学”,好多人天天喊着“赛先生”,他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于是继续偷偷学习着。

梅雨时节的上海,虽说恼人,但算是还清净,工作没有那么多时,杨济川就就着这雨声嘟囔嘟囔的说着英语学着数学,还学习了一些物理的电力知识。这时候的他知道了法拉第,知道了电磁感应定律,可那能干什么呢?

雨幕下的世界变化着,沉醉在电磁理论里的杨济川却浑然不觉。

1909年随着时局的变动,杨济川工作的洋市店打算歇业了。去往何处成为了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聪明精干,老板给他找了个好工作——去犹太人的裕康央行做账房。

那时候的大清已经是一只无法负重的骆驼,处处都是萧条的景象,洋人的势力扩张到上海滩的所有角落,生意上不依靠贿赂难以为继,许多破产的农民搬到上海来寻找生路,可除了出卖一身力气,赚着低廉的工资。这个国家会怎么样呢?杨济川想着。

新的工作倒是给了杨济川很多外出的机会,许多时候他出去收货款,除了见识到民生艰苦之外,还结交了一些生意场上的朋友。

叶友才算是一位,他总是赞许着杨济川稀奇古怪的发明,当初杨济川除了学了些外语数学外,还学习了一些电器知识。人生在世知己总是少的,没有人把杨济川摆弄的这些东西当回事儿,叶友才却把杨济川的发明当成宝看,还把他介绍给自己在久记木行跑街的好朋友袁宗耀认识。

这三个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谈着“科学”,谈着“民主”,谈着“新道德”。尤其是“科学”,杨济川总是不厌其烦的跟好朋友们说着自己刚学的新知识。

有一天也不知道是谁先说了一声,杨济川你既然什么都知道,不然我们自己造电器试试?

这句话一出口,三个人都先为自己的想法吃了一惊,三个年轻人哪里有这等的能力?可是那时流行的口号又是“实业救国”,好多读书人都做开了生意来帮助自己的国家渡过眼前的为难。有成者有败者,但只要走出那一步的,都是人们口中的英雄。

我是谁呢?我能成为那样的人么?这三个年轻人都问着自己这个问题。

1912年大清亡了,东方巨龙好像奄奄一息,它成为了德国人口中的“黄祸”,成为了法国人嘴里的“睡狮”,成为了所有践踏过这片土地的侵略者的“东亚病夫”。然而这条巨龙还没有死去,它的血脉仍和几千年来一样静静奔腾,它等待着那些年轻人,那些在绝望中不放弃挣扎的年轻人,等待着他们温热的体温再次把它捂醒,等待着他们坚实的肩膀再次把它扛起。

这三个年轻人加入了唤醒这条巨龙的队伍。

1915年,袁宗耀去找了扬子保险公司祝兰舫,他向这位大老板许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国自己的电风扇公司。一个稳妥的生意人当然也不会贸然对什么投资,他对三个人提出了一个条件,投资没有问题,但是你们三个人得做出成品来,不然怎么信任你们?

这三个好朋友当时并没有什么钱,但是海口已经夸出,此时此刻并没有什么退路。他们把压箱底的钱都掏了出来,合伙买了一台美国产的电风扇,以研究它的工作原理。

那年上海的梅雨时节特别得长,它给三个年轻人的衣服上都织出了一层霉花,可这三个年轻人压根就没有理会,他们奔波在铁匠铺、铜匠店、五金店。

杨济川这时候的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落了下去,在电线的火花里,在弯曲的电线前,他好像再也不是那个珠算小能手了,也不再在意自己曾经是一个好的司帐,犹太人的账房好像也不能满足他。他所在意的只有这台他打算创造出来的电风扇,好像这才是他来到上海的最终原因。他好像明白了当初老师不断再课堂上不断强调的“科学”一词,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在那么高声地倡导着“科学”。

因为科学就是未来,就是这世界的解释,而拒绝科学,就是东方巨龙之所以奄奄一息的原因。

梅雨时节过去了,上海迎来了焦躁的夏天,在一阵嗡嗡声里,气流变得清凉。

中国第一台电风扇在一个杨济川手里里诞生了。

他看着转动的风扇,脑海里不断的闪现那个词——科学。

祝老板看见了他们造出来的这台风扇,心里认定了杨济川这个人才,不过好像他对他们造出来的电风扇并不怎么在意,而是分配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任务——造一个电流线指表出来,以防止别人偷自己的电。

这时候的三个人几乎没得选,他们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能怎么样呢?寄人篱下吧。

那台电风扇,也就在岑寂的上海滩的夜幕里安静了八年。

直到1924年。那年美国的奇异电风扇在中国流行得不得了,家里有一台电风扇可是当时最能炫耀的一件事,可当时中国本土没有电风扇制造公司。

杨济川,小袁,小叶看到这番情景再也沉默不下去,他们立马想起了自己搁浅的计划。好像能够为这个国家做的,就是从外商手中争取回属于中国的市场,把被迫开放的领土和财富拖夺回来。

在几番波折后,他们最终让1000台电风扇走向了上海的百货大楼。没想到由于低廉的售价和过硬的质量,很快他们的制造的电风扇就被抢购一空,孙中山先生甚至都知道了他们电风扇的名字——华生,不久之后这位中华民国的领袖决定来访问这家刚刚问世的公司。

“今天讲堂里很热,我们不用人力,只用电气风扇,便可以解热。这件事如果是古人或者是乡下毫没知识的人看见了,一定以为是神鬼从中摇动,所谓巧夺天工,对以这奇怪的风扇一定要祈祷下拜。现在大家虽然不明白电气风扇的详细构造,但是已经明白电磁吸 引的道理,因为由电能够吸引风扇,所以风扇能够转动,决不以为是很奇怪的事,难道古人的聪明不及我们吗?推论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人不知道科学,故不能发明风扇,不是古人没有本领,不能用风扇。近来因为知道科学,能发明风扇所以大家便能够用这 种风扇来享清凉。”——节选自《民主主义·第四讲》

当初那个梅雨时节苦读的杨济川,终于把他热爱的知识化作了实体,而这些实体好像比那些枪炮还更加有力,它把那些侵略者们赶走,它把那些贫苦的人怀抱在自己怀里。

但是竞争者们也知道了“华生”这个属于中国电器的名字,美商提出用50万美金提出收购它的提议。

可那个账房小先生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文弱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电器设计师,那些彻夜思考的时刻和经历的波澜挫折都化作了杨济川心中的底气,他变成了华生电器公司的老板,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实业家。

“不,我们不卖!”这是杨济川给美国公司的回答。

后来因为这句“不卖”,华生成为了上海滩最姹紫嫣红的商业之花。后来,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华生从重庆回到了上海。后来新中国成立,华生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至今华生电风扇的声音还响彻在中国的炎炎夏日里。

杨济川和他的好朋友们呢?被记载到了地方志里,镇江的小孩子们很早就知道了原来有过一个账房里的小先生,成为了救国救民的大英雄。

真知人物志:

杨济川,原名其源,江苏镇江谏壁镇人。是华生电扇厂的创始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上海裕康洋行任帐房时,结识叶友才、袁宗耀共谋开发电扇行业。由杨济川借亲友电扇拆造,与铜、铁匠等店坊协作,经过半年多努力,于民国4年(1915年)初制成中国第一代的2架电风扇样品。次年租场办华生电器制造厂,生产电流限制表。产品在上海总商会举办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展览会上获得优等金质奖章。民国13年中国华生商标电风扇正式投产,打破美商慎昌洋行独销“奇异”电扇的局面。民国16年在苏州公开试验产品,能连续运转6个月,轰动社会各界。时慎昌洋行出资50万美元收买华生牌子,遭拒绝后,又准备跌价倾销,企图扼杀华生。面对强敌,华生厂又研制更低廉的狮牌电扇,提高竞争能力。民国23年杨被吸收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民国24年,华生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下设10个分厂。至民国25年,年产电扇3万余台,畅销国内外。抗战爆发,华生厂内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江宁路长寿路口建立新厂,改名华生电扇厂。

杨济川生活俭朴,素食布衣一生,于电业投资则尽其积蓄。民国37年因病家居,1952年8月21日逝世。——《上海高市区志系列丛刊·普陀区志》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华生简介,福尔摩斯助手华生简介,福尔摩斯里的华生简介”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