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基金在年轻人的圈子里火了起来,频繁登上热搜。
年轻一代加入“炒基”大军,也把“饭圈文化”带到了基金圈。新基民入场还带火了一批基金经理,有不少基金经理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后援会”。
然而随着近日股市行情走低,基金经理们也难逃被吐槽。
基金经理是个怎样的群体呢,经过行业采访之后,可以做个大体的画像。
“赚了叫蔡总,亏了叫菜狗”
出圈带来偶像压力
“本来基金投资是个很严肃的事,但出圈之后感觉有些娱乐化了。”基金经理邓飞认为,普通人选择基金来试水资本市场,和以前的盲目炒股相比,可以说是一种投资策略上的进步。
但是由于很多新手本身并没有行业分析和研判前景的能力,懒得研究又急于获利,于是把宝全都押在了专业人士身上。于是,基金经理或主动或被动“出圈”,竟然和娱乐偶像一样上了热搜。
这其中最知名的基金经理当数易方达的张坤。
张坤是公募基金历史上第一位突破千亿的基金经理,被称为“公募一哥”。被业绩折服的基民们称他为“千亿顶流”“yyds”(永远的神),还有粉丝自发在微博上为“爱豆”组建了易方达张坤全球后援会,并且坚持在超话社区打榜。
这种以往偶像明星才有的待遇,如今落到了以严谨专业著称的基金经理身上。
不只是张坤,和他一起“出道”的还有景顺长城鼎益混合基金经理刘彦春、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葛兰、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基金经理周应波、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基金经理萧楠等。萧楠和周应波还被粉丝合称为“波君一萧”,联袂“出道”。
基金赚钱时大家都高兴,可一旦亏钱,新基民的脱粉速度也是超乎想象,甚至粉丝一夜之间可能就会成为黑粉。
诺安成长基金经理蔡嵩松在2020年就频频被“骂”上热搜。他看得比较开,“希望大家别赚了钱叫我蔡总,亏了钱叫我菜狗”。
如果给世界上压力最大的职业排名,基金经理肯定能名列前茅。“每天业绩所带来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如今又要面对投资者的戏谑和吐槽。如果心态不摆正些,业绩下滑时光看看留言就够人抑郁了。”在邓飞看来,基金经理早已从幕后走到台前,一举一动都受到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
在基金业绩排名落后时,基金经理要面对投资者如潮的批评甚至谩骂。而更重要的是,在年底考核时,基金经理将面临被撤换甚至解聘的危险,暂时坐稳的基金经理也是战战兢兢。重负之下,便不断有基金经理退出行业。
“硕博满地走,年薪百万起”
高薪酬吸引学霸集结
尽管身处压力之下,但作为一份高薪职业,基金经理仍然被众人所羡慕,甚至还传出了某位基金经理7000万天价年薪的消息。
“遇到好的行情年份,年薪百万是很正常的,但对个人来说,年薪上千万算是凤毛麟角,传言说的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团队共同的收入。”如今担任私募基金经理的赵茹曾经在两家公募基金机构工作过,对于行业薪酬也有对比性的观察。
基金经理的收入大体分为两块:基础工资和奖金收入。基金经理的基础薪酬范围是每月3万-4万,头部基金公司给得会更高,年薪能拿到100万—200万之间。此前有机构曾做过统计,基金经理平均年薪是169万元,在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中,从业超过8年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是246万元,从业低于5年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132万元。
对基金经理来说,基础薪资只是常规收入,年终奖才是重头戏,这方面每家机构的发放比例不同,主要与基金规模和业绩相关。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收的就多,基金经理就会拿到更高的年终奖。基金业绩排名越好,获得的年终奖励也越丰厚。
“公募基金的薪酬看着也不错了,但私募基金的薪酬对行业人才更有吸引力。”赵茹介绍,公募基金基金经理的管理费提成一般有上限,而私募基金除了给基金经理管理费,还会对收益部分进行提成,大约在20%,这样一算就很可观了。
“基金行业吸引的都是行业精英人才,薪资水平高也很正常。”邓飞说,现在有些头部基金公司招聘,点名只要“清北复交”这几所高校的毕业生,而知名基金经理的履历也普遍很光鲜。可以说,公募和私募基金这个行业绝对是学霸集结地。
比如曾经的公募基金一哥王亚伟曾以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如今的网红基金经理杨德龙曾是其所在市的高考理科状元,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以驻马店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
根据2020年新财富最佳私募评选的调查来看,基金经理的学历分布中,博士学历占9.29%,EMBA、MBA及硕士学历占68.57%,本科学历占21.43%。可见,作为投资决策的核心人物,掌管资金的私募基金经理们,高学历依然是主流,可以说是“博士硕士满地走,年薪百万起”。
“稍微松懈点就会被淘汰”
高压下从业年限就三四年
尽管薪酬可观,但基金经理的就职年限并不长。
根据wind统计,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只有3.15年,好点的公司平均年限在4年左右,差点的还不到半年。正
如上文所述,基金行业的考核很严,每年都会有末位排名,因此竞争压力比较大,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基金行业离职高峰期。
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里,四五十岁的人才刚刚算得上中流砥柱;而在证券基金行业,三十岁正当年,四十岁的老研究员已经很少见了。无论承认与否,每个基金经理都心知肚明,看不见的时间之鞭在背后不停抽打,只要有一点松懈,就意味着接下来你可能第一个被淘汰。
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频繁出差等时常伴随基金从业人员左右。
2018年11月,一位长信基金地产研究员猝然去世,年仅37岁。2018年7月,招商证券总监杨晔突然发病去世。2018年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死,年仅45岁。
“每次基金圈里出现同行猝死的新闻时,我都会提醒自己要注意身体,早点下班,但是过不久又会忙着去加班,毕竟业绩不会等我。”邓飞说。
“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少了一些去外省出差的调研。如果按照往常的节奏,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是处于‘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路上’这种状态。”赵茹说,基金经理一方面要对自己看好的行业和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还要配合销售端的各地路演,很难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恋爱成家的年龄也要晚于社会平均水平。
在外人面前,基金经理通常会豪情万丈地指点江山,然而私下面对涨跌互现的屏幕,焦虑、彷徨的情感会在一天的时间里轮流上演,时间一长,对个人心理是个很大的考验,不少基金经理都难以摆脱抑郁状态。
赵茹从公募基金跳到私募基金后,曾一度因为压力大产生了持续失眠症状。“一到睡觉的时候,就想着工作上的事。但真正工作时,却又进入不了状态。”赵茹便去医院做了诊断,不出意外是抑郁症,好在当时还是轻微症状,经过治疗很快就康复了。
总体来说,基金经理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岗位。凭借个人的资质和努力,加上好的年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满足普通阶层对财富自由的渴求。但另一方面,浮躁的客户期待、严厉的业绩考核、超常的工作压力等因素也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人无从闪躲。
(应受访者要求,邓飞、赵茹为化名)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齐鲁晚报 张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