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维平 刘晓青 通讯员 李志坚
在农村,家庭之间是有比较的,比谁家出了大学生,比谁家更能勤劳致富……樊城区牛首镇枣园村更看重家风,看谁家对老人更有孝心,看谁家兄弟妯娌间最和睦。
有人说“儿多不养老”,在枣园村不是这样。不管是兄弟四个还是姐妹五个的家,安排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头等要紧事。
今年63岁的郭元花是枣园村二组的村民。两年前因腰椎骨折动手术,术后双目失明。常年在外打工的四个儿子儿媳,先后回到襄阳就近找工作。老三、老四早出晚归干活养家,他们的媳妇则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4月28日,记者来到郭元花老人家时,院子里只有郭元花和张洪保俩老夫妻。“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她们都跑了。”郭元花老人说的“她们”就是留在家照顾老人生活,附带做农活儿的老三和老四媳妇儿。
过了一会儿,老四媳妇吴春苗拎着个水瓶来到院子,“这都是子女们应该做的,我觉得没啥说的。”吴春苗笑笑说,要不是要招呼客人,她也“跑”了。老三和老四俩儿子和俩儿媳都是“80后”,婚后分家,两家各分了5000元的债。说起一个大家庭的相处,吴春苗说秘诀就是兄弟妯娌间不计较,“进了这个家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能分吃亏便宜。”
郭元花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依旧每天要到村子里转一转。3个年仅三四岁的小孙子就是奶奶的拐杖,他们牵着奶奶的手到村头去兜兜风,兜完了再将奶奶牵回来。两个媳妇说,牵奶奶去遛弯儿、上厕所,这些大人都没教过,孩子们自己就会。
枣园村三组的龙大学兄弟姐妹5个,龙家也算得上村里的“大户”。三年前,龙大学在宅基地上盖了新房,还用水泥平了个面积超大的前院,后院还留了个小菜园。对于已经在市区买房且常年生活在市区的龙大学,这些似乎用不上。龙大学说房子是给父母盖的,让老人住得宽敞明亮一些,“前院专门留大一点,老人可以活动活动,后面菜园方便种菜。”父母住上了新房子,还得有个人在身边照顾,兄弟姐妹5个坐一起商量,决定让老二龙大中回去。于是原本在市区生活、工作的龙大中,今年在家附近找了个活儿。
陈天元的日常生活起居是由小他七八岁的老伴儿照顾,也是龙家兄弟姐妹的继母。当问及继母的名字,龙大学夫妇说自己真被问住了,“自从10多年前老人来到我们家,我就一直喊妈,我老公喊婶儿,从来也没想起问她名字。”龙大学的媳妇唐冬英说,亲婆婆去世了近30年,公公怕给儿女增加负担一直没续娶,后来也是在儿女再三劝说下才接了现在这个继母。“每次回家都要给继母带礼物,继母对我们也多稀罕,弄这弄那给我们吃。”唐冬英说。
在农村,村支书是带头人,哪个村的村风好、勤劳、孝道人家多,村支书这个“带头人”也会觉得特别有面子。所以,在牛首镇,不光是村民之间在比较,村与村的“带头人”也在暗暗“较劲”。
为了枣园村能保持良好的村风并继续发扬下去,“70后”村党支部书记张辉拼上了浑身的劲儿,但他很多时候都是在调解各种各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小事不小,化解不好就会形成过节,过节就是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只要听说哪两家或哪家内部出现了矛盾,张辉会放下手头的事儿立马回赶过去。遇到双方都不让步,张辉就准备“打持久战”,另寻调解突破口或找人迂回调解。
发现纠纷,村干部主动上门调解;产生纠纷,村民也会主动找村委会调解。这种习惯是从枣园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书记龙正清开始的,之后经过六七任村支书,一直传到张辉这一任。正是这些积极、及时的沟通,枣园村邻里谦让、家庭和睦的村风越来越浓。
村民们说,曾经的枣园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枣树,后因盖房、种地,很多枣树被砍了。“叫枣园村,就应该有枣树。”今年,张辉给每家每户发了2棵枣树苗,让大家重新植在房前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