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谁也没想到,2020年的第一部爽文式“大女主”连续剧,是在一个民生维权电台上看的。
浙江广播电台《城市之声》栏目里的主持人晓北,前后两天致电汽车厂家想为听众讨要违规收取的续保押金,但却遇上了店员不礼貌的对待。
被激怒的她,以同时处于高速运转的思维与口才,直接回怼了电话里百般耍赖的“李经理”:
“你们当地还在收续保押金吗?”“您觉得这是合理合法的吗?”“这钱是要退的,李小姐”“这是国家说了算,商务部印发的……”
质问时,晓北的语气铿锵有力有节奏感,十分有带动性,听着就让人有振臂一呼喊“干他”的冲动。
几句直截了当的提问与陈述,先是显出对方的无理无知,再是摆明法规证据,既给事件定性,又指出了解决渠道。
主持人全程嘴皮贼溜,丝毫没有磕磕绊绊,过程酣畅淋漓,鲁智深看了都想叫好。一个维权电台节目,却能让所有人看得痛快舒爽。
让人不禁怀疑,莫非这些民生维权节目,才是各大爽剧的剧本来源。
你看,主持人怼商家时的横眉冷竖、一脸严肃,让爽剧主角舌战群儒的画面跃然眼前,大大增强了这场维权大战的临场感。
她对质时毫不退缩的魄力,更让这届年轻人心动不已。
讨价还价时都只敢砍个五毛钱的大家,真的很需要有人来帮忙交涉“主持公道”,这也推动网友们对当事人产生了极强的同理心:
明明主持人是在帮前来委托的个别听众“对战霸道商家”,可围观的所有人,都觉得她帮自己出了口恶气,那些平日里因他人胡搅蛮缠受的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她就像分手时陪着你骂前任的亲密朋友,让你看完视频后便自动成为她的无知小弟小妹,想喊一声姐。
而更可贵的是,一夜之间成为万千网友“大姐”的这位主持人,不仅气势上不输人,还凭借着电台维权的丰富经验 ,给观众们展示了教科书式维权思路。
比如,在联系事件中违法收费的汽车4s店之前,主持人提前给厂家总部打了电话,要求总部客服全程在线。
等到把4s店员质问完,再重新让总部客服上线:“怎么样,听到你们授权服务商的态度了吗?”
这一招之精妙,也就《甄嬛传》里胧月大魔王那招“她吸了推娘娘她推了熹娘娘”可以媲美了。
这就像是宫斗剧中先把皇上请到暗处,再展现某位嫔妃的虚假一面,让皇上看看“你宠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高段位交涉方式,让不会“吵架”的年轻人们留下了悔恨泪水的同时,还忍不住多问一句:
“这样的好戏,还有吗?”
在习惯了顺着网线、前去吃瓜对线的当下,网友们已经很久没体会到这般“实体看热闹”的快乐了。
当街围观的机会越来越少,听街坊邻居八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说不上好歹,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通人对这些家长里短琐事的好奇心,的确没被满足。
以往,我还以为《1818黄金眼》里的猎奇社会新闻,已经算是人们日常八卦衍生的巅峰。可看了这种临场感极强的民生维权节目,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实景还原”。
比如它们能帮你一比一还原吵架时的紧迫感,像晓北这样气场强大剽悍的主持人,维权节目里十分常见。
毕竟短短一两个小时,可能要骂上五个渣男五个渣女,十个不肖子孙,再加上十个无良商家,语速够快简直是必备科目。
只不过,当节奏过于紧迫时,主持人可能会不小心连着求助人一起损了。
可以依旧拿这位晓北主持人的节目为例,让大家感受一下“街头大战实景还原”的震撼。
她在多次尝试拨打某个厂家的维权热线失败后,开始呼吁各地网友尝试拨打电话,来验证厂家是否拉黑了节目所在地杭州的所有号码。
跟着观众留言一句句报着“黄山的打通了”“温州的打通了”,硬是说出了历数罪行的悲愤感。
在证实的确只有杭州地区电话无法拨打后,主持人还特意看了一眼时间,把几时几分都强调清楚。
这就瞬间统一了时间上的感官差距,拉近了围观者的距离,有了天南海北同吃一口瓜、同看一出戏的乐趣。
更令人叫绝的是主持人之后的这项举动,她呼吁能打通电话的观众们向客服传达信息:“请你接听节目电话”。
好家伙,这种实时互动,可是现实围观中都不敢妄求的绝佳参与。
不仅通过重复节目名,统一了地点上的感官差距,让大家有了就坐在电台演播室的即时感。
而这句互动,就像是给围观者手中都塞上了一把可以扔向讨伐对象的菜叶子。普通的看热闹,可以升级为当众游街了。
不过,当节目维权大车的节奏开的过快时,也容易出问题。
不仅是被主持人强大气场吓到结巴的“小透明”听众大有人在,有时心急的主持人会不听细节径直下结论,反倒给困惑的听众在脑袋上又画上了几个问号。
在电台主持人怒怼商家事件发生之前,或许大多数人对这种民生维权节目的印象,还停留在出租车上偶然听过的广播,又或是大爷大妈们热衷的小地方台栏目。似乎不上档次、不屑一提。
最为出圈的,也不过是一档《1818黄金眼》,大家关注的重点还是当事人的各种奇葩表现。
可现在,上面这位电台小姐姐倒是为想过过“看热闹瘾”的朋友们指了一条明路——去看各地的民生维权栏目。
除了节奏快,民生维权栏目的又一大特色,就是情节足够狗血、画面足够激烈。
被河南朋友提名的节目《小莉帮忙》节目里,就不乏从故事到画面都冲突感极强的案例。
比如女子花四万元与私人婚介所签下“一定帮你找到男朋友”的不合理合同,结果看得上眼的男朋友还没见到,“八个月服务期”倒是先到期了。
在节目中另一个银行存款被私人挪用的纠纷里,保安欲盖弥彰的“别拍了别拍了”,和摇晃的、什么画面都没遮住的手,让画面的冲突感直线升级。
镜头角落,还能看到举着手机正在围观的吃瓜群众,抢占着看热闹的第一位。
不得不说,人类的本质除了复读机与鸽子之外,还必须加上一个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造出的“猹”。
因为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网络中,只要有瓜田,就必有吃瓜的你我。
看,吃瓜的猹
被江苏人提名的《晓东有话说》,主持人一改常见的高嗓门风格,走的是娓娓道来路线。
节目的节奏比较平和,少有质问对方,一般是多方连线的形式。
如果说上面那位女主持是承担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角色,那这档节目的主持则更像幼儿园调节小朋友斗殴的老师,平缓的声调里,还隐隐有着看透世间诸事、心静如水的豁达。
让人不禁脑补,会不会广播里传来的下一句,是“这位施主,切勿动怒伤身”。
节奏虽平缓,但剧情故事依旧延续了狗血路线,听完后件件都让人想举手发言。
比如老人卖房后款项被儿子哄去,老人想把卖掉的房子免费要回来,不肯搬走。而老人的女儿却认为合情合理,理由是买房者没有考虑周全、就不该找老人买房。
这些事例听完让人满头疑惑,要是放在现在的社交平台,这样的新闻必定会引起讨论热潮,因为众人手中的键盘早已饥渴难耐。
据我观察,主持人怼商家新闻下的留言评论里,就有许多网友在提名家乡的维权节目。
比如海南的《天天315》、安徽的《第一时间》、辽宁的《你的利益我维权》、河北的《民生·315》。
大家对统一印象,恰巧印证了民生维权节目最吸引人的特色——剧情狗血、画面冲突。
就算是广播,听众的反应也是这样:“虽然只在坐车时听过几回广播,但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还有点上头。”
也不知道究竟是这位朋友坐车时间太短,还是他听的这档节目主持人恰巧是语速慢的类型。
如果按照“节奏快、嗓门大”的维权节目传统,即便知道会以偏概全,但为了节目效果,主持人一般会在几分钟内快速结束故事,再让下一个狗血故事上线。
在这种快节奏维权里,故事梗概缺斤少两都不算新鲜事。另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是节目“独宠一他人”,只帮求助人说话。
比如在《小莉帮忙》里,一位顾客说自己被凳子割伤是海底捞员工的过错,坚称是海底捞员工将其带到其他餐厅的等位区,才坐上了坏椅子。员工辩解说从未这样做,但没起到任何作用。
可稍微对海底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一项特色服务就是等位时会提供专门的自家凳子。
节目播出后,虽然所有人都在质疑这位顾客的投诉站不住脚,可店家为平息事态给予赔偿已成定局。
如果暂时抛下作为普通人看热闹的兴奋劲,冷静想想,大多数人心底都知道一个事实:
现实生活的琐事中,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更多的是公婆各说有理、需要各打五十大板。
在另一个求助案例里,标题中赫然打出的“公墓做邻居”字眼,本还让人以为是委托人遇上了不良开发商,让小区建在了公墓隔壁。
实际上,节目中的公墓距离小区一千米以上。商家也没隐藏过附近有公墓的事实,毕竟早在小区选区建设之前,公墓就在那了。
一般来说,买房时看看周边设施是常态。可按照维权者的说法,他虽然知道小区两千米外有商业广场很方便,却不知道一千米外有公墓的事。
如果走正常程序,卖房者并没有事无巨细、介绍周边所有设施的义务,没主动提及公墓一事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构不成破坏合同的理由。
可在直播的镜头面前,维权者的一切要求都“有了理由”。
其实,民生维权节目长久以来都陷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普通民众有时的确需要媒体舆论施压,才能推动正当维权的进程,就像开篇的电台主持人怒怼商家;
而另一方面,维权节目困于“维”字,容易先入为主,偏向求助人的一面之词。又或是过于追求节目效果,偏要给观众表演一出天降正义的戏码。
《小莉帮忙》一直有收费的负面传闻
不过,在兴致勃勃、饱含乐趣地围观了这么些八卦故事后,想必所有人都看透了这类节目经久不衰的本质。
为民维权或许是它播出的意义,却未必是它有受众的根本原因。
甭管节目有没有处理好这些维权事件,只要有足够多的真实故事、足够多的冲突,就一定有人着迷。
主持人的风风火火、“快意恩仇”足够解压、故事的曲折狗血足够有趣、解决问题伸张正义的结局足够安抚人心。
于是无形之中,以为民撑腰为特色的维权节目,变成了面向所有人的爽剧——越看越舒服,也越看越热闹。
所以,除了在维权界封神的《1818黄金眼》之外,各地还有没有其他“看热闹”型民生维权节目呢?
欢迎在留言里继续提名地方节目,夏天到了,大家有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