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机发展开始于一战时期,一战后日本加大航空兵投入,作为装备的战机,日本利用德国战败的良机,从德国引进大量技术,先进行仿制,通过仿制建立配套的航空工业体系,在逐渐发展,到了30年代具备了独立研发能力。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在不断引进技术进行仿制的时候,嘲笑邻国民国靠着买成品。日本研制的战机,其实毛病多多,质量轻防护差是其中典型代表。这个原因不是什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觉得自己的脑袋能抵抗战机的机枪射出的子弹。最主要是日本资源匮乏的背景,轻重量设计(甚至不惜降低强度来达到轻质量)一直根植于日本设计师骨髓里面——到21世纪日本的民品都是如此如日系车就是典型代表,这体现日本资源匮乏。要知道资源是否充足对于飞机尤其是军机的设计思想去起到很大影响,毕竟什么东西都需要材料,没材料你干个毛?二战美利坚之所以能设计制造大量的重型轰炸机、能保证战斗机单机高标准消耗材料,根源就是美利坚拥有大量金属资源、燃料资源。而另一个大国苏联,因为电力供应紧张、以及配套冶炼和成型工艺设备,导致飞机用的合金铝材料无法大规模供应,因而出现吧金属保障用于大一些的飞机如轰炸机,而战斗机大量采用硬度高的木材。对比苏联,日本更差不仅工业基础差得多,而且连钢铁等金属材料都不够,连燃料都不够人,如此背景下不仅飞机数量相对少,而且强度低轻质量——目的是用有限的材料制造出更多飞机,而且质量轻了,耗油量也降低。
日本战机轻质量甚至到了不惜牺牲强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工业基础差,这体现的航发上面。日本通过引进德国的航发,虽然进行了仿制,但因为工业基础和工艺的原因,仿制品的性能比原创品差得多,航发功率寿命等一直无法上去。功率小了,但又需要机动性和飞机飞起来,如此只能是降低飞机质量来达到。所以日本设计师剑走偏锋,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把飞机性能拉到了极限,进而初期在太平洋和美军一战,然美军感到不可思议,进而高估日本战机性能。这正是日本军方希望的,如此才能让对方觉得打不下去,进而接受自己的条件,尽快结束战争。如果真的如日本设想的那样,在一年里面连续击败美军,进而迫使美军接受日本义和条件,结束战争,那么日本的战机还真算成功。可惜时间一长,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日本战机,在使用中缺点(工业基础差的原因)不断暴露。
日本战机轻质量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也是设计思想落后。日本是按照一战时期的“飞机轻机动性好”的思路来设计,而30年代初期开始到二战时期航空工业迅速的发展,各国经过多次局部战争,看到了战机发展方向,而日本没有看到,即使是中下层有眼光的看到了,日本呆板的上层也不会允许。不仅飞机差,而且机载武器跟同时代西方相比,更是被不断拉大差距,这也体现日本工业基础差。
所以日本这样的资源匮乏的半工业化国家,也是就跟当时民国这样的落后农业国打打。其实即使面对民国这样的孱弱的对手,因为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差,工业品更多是依靠那种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提供,没有大机械化,自然无法支撑起长期全面的消耗。而日本也没有战争长期消耗的考虑,其考虑都是短时间击溃大量杀伤对手,进而迫使对手求和。如果碰到意志强一点的对手,战争超过局部范围,陷入全面长期状态,那么早期日本的素质高的老鬼子,加上通过之前长期积累起来较充沛良好的装备和物资,会随着战争拉长,不断被消耗;而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小作坊式生产规模,加上匮乏的资源,马上供应不上,进而陷入窘境甚至困境。这也是抗战初期半年到1年内,日军几乎非常轻松横扫中国军队,但1年甚至半年后,日军马上呈现出后继乏力的局面。面对装备低劣且不统一各自为战的中国军队,往往更多只能是击溃,而难以彻底击垮获得决定性胜利,如此自然无法建立稳定的战场态势,进而让中国对继续抵抗感到无望。。。。所以日本的军工体系和军力国力,如同一个不错的短跑选手,如果是短时间内结束,自然能获得胜利,但如果是长时间了——如不是日本设想的短跑而是变成长跑了,那么在初期看上去是日本遥遥领先、对于某些缺钙的自然会产生“这才多久,他就领先这么多了,再跑下去我们能赢吗?”。然而其实是日本在初期遥遥领先的时候,体力消耗已经很大,后续乏力了,而那种看似初期被甩开很远的对手,反而能稳定跑上来,最后长期消耗,一直到超越、然后把日本不断地甩在后面。无非就是这个选手需要多长时间罢了。
夜谈怪说团队整理!更多资讯,请关注夜谈怪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