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苏孺人墓志铭》,出土于山东省金乡县东李家族墓地,现藏于县博物馆。墓志文由墓主人丈夫李櫽亲自撰写,平易流畅,字字充满真情,读起来,似乎是在聆听作者的内心独白,夫妻间相濡以沫、交爱如宾之情形,跃然碑上。
墓志载,苏李两家世为姻亲。苏氏6岁、李櫽7岁时,“遂缔婚焉”。10年后,嘉靖乙未年(1535),两人正式成亲。尽管苏氏当时“虽幼稚”,但她“能执妇道”,“先府君(李父)居家勤俭,庖爨织纴皆太孺人(李母)料理。孺人恐劳太孺人,即以一身当之。”
李苏二人感情甚笃,“结发唱随五十三年,交爱如宾,未尝迕目。”夜间,丈夫燃灯读书,苏氏“则共照纺绩,夜分不倦。”遇事,“无论巨细,必先咨余(李櫽),然后行。”
让李櫽尤其感动的是,自己科场失意,“往试场屋,不第者七,孺人每温言曲慰,未尝有怨尤意。”七次名落孙山,对一名读书人心灵之摧残,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李櫽堂叔伯父子,接连中举;年龄相仿的堂侄李燧,更是少年得志,以进士官至大中丞,而此时的他仍旧是秀才一个。不难想象,邻里的白眼,亲戚的热嘲冷讽,父母不经意间的叹息,让李櫽心里滴血,几近窒息。若非苏氏体贴相伴,“温言曲慰”,李櫽恐怕早已疯掉。
隆庆丁卯(1567),年近五旬的李櫽,终于被贡举到国子监学习。这虽不能与中举相比,但总算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学习期满,李櫽选任无锡训导,“寻升济阳教谕,历升临清学正、淮安教授”,均系教职。苏氏一直陪伴左右。
令李櫽不安的是,苏氏平日多病,且对淮安水土不服。一次苏氏突发急病,生命垂危。李瞒着妻子为苏氏“治理木(棺木),值五十金”。苏氏闻之,大惊:“昔吾舅姑(公婆),木无厚值。吾用此,安敢见舅姑于地下.即死,亦不瞑目,盍(为何不)急还之.”。苏氏的自责,让李櫽为之动容。几天后,苏氏病痊愈。但经此大病,药囊不敢再离左右。
为了让苏氏安享余生,李櫽“升纪善(亲王府教职),不就,乃乞致仕(辞官)归”。苏氏复归金乡,“病顿除”。第二年(1588),春饥,夏疫,苏氏“为儿女子忧。又以目病渐昏,日夜焦劳。”遂偃卧不起,10天后去逝。
爱妻的离世,给李櫽精神上极大冲击:“俾余孑立独处,四壁萧然,纵有欲言,将谁告语。”言语间,衔哀致诚,读罢,让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