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少年的你两个结局

从电影史的角度看,华语青春片的创作历史其实由来已久,近代广为人知的青春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由姜文导演在1994年上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电影在当年都获得了极高的口碑赞誉,在此之后华人导演对于青春片的拍摄便进入了一种不愠不火的阶段,内地电影尤其匮乏,更多的则偏向港台地区,尤其以台湾电影见长。例如2002年上映的《蓝色大门》08年的《九降风》和2011年引爆市场的《那些年》。

自从《那些年》获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红之后,青春电影的创作仿佛进入了一种同化的创作怪圈,这些电影基本以回溯的视角去展现青春逝去的失意与年代符号化的情怀,例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一批影片的出现。此类影片的创作特点集中于排列简单的时代特征与畸形的呈现又在社会问题上止于表面的试探,其中《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的“钞票式影片”在道德观上又被人们诟病,青春电影开始成为一种快餐,用浏览相册的方式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让观众变得愈加麻木和疲劳。

而近两年《大象席地而坐》《过春天》《少年的你》等青春电影的出现开始撬动了青春电影的创作惯例,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在社会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并在叙事视角上发生鲜明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去年口碑票房纷纷爆红的青春片《少年的你》浅析底层叙事视角下的国产青春片。

一.青春电影底层叙事解读 —— 失守的生活与失控的自卫

“底层”是一个直接指向“弱势”群体的概念:所谓底层,就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群。这是个不需要思索的概念,处于“最下层”就是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内容如果再详细一些,可能包括政治地位低下、经济上困窘、文化上教育程度低,被称为底层的,可能是三个条件全部满足,也可能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

底层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可以广泛映射为那些游走于社会边缘、处于金字塔等级结构底端的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底层”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主要是指向于一些生活不富裕、甚至为生计犯难的生存群体,多集中在农民、城乡失业半失业者、进城务工者为代表的边缘群体身 类型。

底层叙事映现了社会文化变迁下底层的恶劣环境与艰难境遇,形成了以底层人物生存境遇为范畴的叙事机制。在《少年的你》中,这种底层身份是有多重显现的。从社会角度看,由易烊千玺饰演的男主是一名孤儿,混迹在街头,蜗居在废墟一般的陋室中。本是应该接受教育和同龄人一样为高考和未来努力的时候却因为生活不得已走上街头,混迹在市井中,与各种小混混成群结派。他们打架,盗窃以维系生活,只能通过暴力去解决生活中的危机这也同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

而周冬雨所饰演的陈念,家庭状况同样窘迫,单亲生活,母亲因为诈骗被人四处围堵,居无定所的生活和不稳定的经济来源让陈念觉得唯有考去北京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些生存危机都是两人底层身份的直接指向,是失去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

放到学校的环境去看,学校也是一个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存在着由上到下的食物链。陈念在校园暴力中企图能获得安全的保障,从学校到法律再到个人的反抗以及小北的帮助,她寻求了各种庇护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最后一次过失的杀人却让她拥有了解脱。

这种解决自身危机的形式是新现实主义的常见模式,但是却很现实地反映了底层人物挣脱困境的艰难。《少年的你》不同于以往的青春电影,它以校园暴力这个一直存在但备受争议的社会焦点为外壳,摒弃了经过浪漫主义包装的大多数人的校园情结,通过司法机关的执行缺陷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将校园与社会做了紧密的联结。

影片将背景放在了高三时期另叙事矛盾突显尖锐,开场便是一桩校园自杀案件直奔主题,陈念从校园暴力的证人开始转为受害者,从学生自杀到陈念被威胁迫害,校方与公安对案件的介入也随之转移,学校以“大局为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方式显露了校园在面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上的软弱和教条,而公安执法的严格程序和受社会关系压迫以及法律条文不完善的限制也让陈念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这是影片抛出的一层社会质问,当少年无法被社会制度所保护的时候就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维护自己最朴素的生活。

小北的出现给陈念凿开了一丝光线,事实上两人互补着对方的生活,一个缺乏生命的保护一个需要生活的关爱,影片塑造了两个有血有肉的肖像,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少年间最宝贵的赤诚和信念,这期间并不乏青春的诗意,雨水与摩托、拥抱与絮语如同在撕裂的伤口中开出的山茶花,香气淡淡的弥漫其中。他们势单力薄的身体对抗生活中的不正义也顺利赢得了观众的情感认同,使得观众心理产生了只有以暴制暴的方式才得以宣泄心中的愤恨和积郁的创伤,随后男警察仿佛背叛执法公正的行为也是导演有意为之唤起观众认同的叙事设置。

这种方式是奏效的,人们从角色的认同中开始思考和揣测暴力的走向与现实存在的矛盾。结尾处,少年间的救赎仿佛一场无声战役,在各种人际同内心的博弈中两人用信念与牺牲“取得胜利”,平复了这场“众所周知的杀人事件”。在这种通过割舍自己的一部分人生作为自我生存代偿的叙事中,我们在痛斥校园暴力以及遗憾法律制定与执行的缺失时,也应该认识到底层生存环境的残酷,以及人性在物质生活中的泯灭。在结局导演用美好的未来时画上一个开放的句号,也想以此呼唤人们内心的勇敢,真正的渗透进现实创造影响。

二、底层叙事机制下的影像建构

类型化生产作为电影工业成熟的标志,搭建起了电影生产与消费之间可靠的纽带,同时类型生产的叙事,也被批评为隔绝了对现实的真正思考。能够把叙事策略与“问题”意识高度结合起来,把严肃思考带入大众文化生产中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一项重要能力。影片《少年的你》则在青春电影所包含的“社会议题”电影化上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迈步。

影片有意隐藏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但重庆的地貌特征还是很轻松地显现出来。导演利用重庆的城市特点做了一些有利于影像叙事的镜头塑造。重庆俗称山城,起伏的石梯、弯曲逼仄的小巷、摩天的大楼和立交桥都建立在天然多层次的地貌上。导演通过仰拍和俯拍塑造了生活难以逾越的困境和人物势单力薄的渺小,在摄影中镜头结合层叠的城市建筑构造出了一些逼仄的画面形成一股压迫感,例如为陈念的逃跑营造绝望的感受,小北在社会中的漂泊感以及势力上的不对等等。

而对于大景深的使用影片还是极为克制的,这也就形成了本片在视听语言上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叙事电影化的重要影像建置,即利用特写和近景展现并聚焦人物的肖像。为了凝结视点,加深观众对伤害和人物所处境遇的认识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特写以及小景深的镜头使观众无法将视线从演员的脸上剥离开,背景和人物的割离也是使主题具有普适性的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导演还融合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深入影片的现实性,例如通过手机镜头进入施暴者的视角突显受害者的恐慌,以及新闻片式的记录让人们看到青春中的群像和个体的差别,美好与残酷的对比,那些穿插在影片中摇晃的手持摄影也不禁让人想到娄烨镜头下那些飘摇的男女和失重的青春。

总体来看,《少年的你》在影像上做出了真正服务于主题叙事的创新,并没简单地依赖于题材所带来的价值,虽然其中也存在着空间调度上的局限和不足但依然可以说是瑕不遮瑜,影片在视听方面的创作也给之后的国产青春片在电影化叙事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地示范。

结语:

在娱乐化叙事的影像爆炸的时代,过于消解影像的视觉意义对观众的观影情绪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些电影中充满着晦涩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语言,影片所展示的生活完全是导演个人化视野范围的私有品,讲述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沉重将很大程度上遭到观众的抛弃。毕竟有些时候,观众去看电影图的只是精神上的宣泄和纾解。影片中过于真实的现实或是拖沓的镜头节奏,会让受众担负太过于现实底层生活状态的压抑情绪。

这也就是此前已故导演胡波所创作《大象席地而坐》面临的境遇,事故虽然引起了行业内的风波但大众的视线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对行业矛盾的讨论以及面对一位青年作者失去的惋惜,其作品本身虽未剪辑完成和公映,可就流出的版本看依旧未形成更为高尚的赞誉,对于《大象席地而坐》亦或是胡波而言,导演创作陷入了个人化的泥潭,他如沼泽一般深沉且黑暗但却无法搭建一座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相比之下《嘉年华》《过春天》和《少年的你》做到了这一点,在作者性上也许是《大象》更胜一筹,但就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和社会现状而言想必另外三部影片才更具备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创作的一个现状也算是给之后导演创作的一点警示,当你在抛弃商业化的同时,市场也就毫不留情的甩下了你。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少年的你两个结局,少年的你两个结局都是什么,狼少年两个结局”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