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第一互动媒体——书艺公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画艺术门户——中国画坛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求道金陵——
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座谈会纪录
(文字根据现场录音初步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疏漏处请见谅)
主持人: 朱培尔
朱培尔:
首先我宣读一下中国书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的贺信:
欣闻“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将于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值此,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致以热烈祝贺!
多年来,崔伟先生一直于荣宝斋出版社默默耕耘,甘作嫁衣,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优秀书法读物,堪称楷模。
他于书法亦孜孜不倦,与古为徒,博雅通畅,卓然名世,且不断于书外寻索,参以天资,以拳入书,以禅入书,挥毫落纸间蜕化天成,超然物外。而今,崔伟先生又以无比谦恭虔诚之心求道金陵,相信定会不虚此行,满载归来。
谢谢!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地研讨。我们先请章剑华主席。
章剑华:
前几天收到崔伟先生的请柬,还有他的书法作品集,认真看了他有关的介绍和他自己撰写的文章。我觉得这次展览和他做人的风格,和他对书法的认识,我觉得非常的一致,这是给我的印象。崔伟先生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或者是一个观点,就是在经典的引领下与时俱进,我觉得对经典艺术、传统,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今天上午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中国当代艺术年界展,清华大学有一位教授,专门来做了一个学术的讲座。我原来对当代艺术不太了解,通过和他的交谈,听他的解说,他总的一个观点就是:当代艺术突破、创新,强调艺术语言的原创性,这是当代艺术重要的宗旨。我想作为一个社会的发展,作为艺术的百花齐放,我们对当代艺术要包容、甚至要鼓励,它代表我们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书法恰恰相反,我个人理解,应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书法更多地强调传统、继承、弘扬,甚至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书法要更多地注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来进行新的创新。所以我觉得崔伟先生,无论是他的书法实践,还是他的书法观念,我觉得是非常正,这是我今天看到展览的一种感受。
我们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来的名家大师,有我们在江苏的尉老、言主席这样的名家大师,在一起为一位中青年书家,他自己非常谦虚,我觉得他这个人比较儒雅、谦虚,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来。他的作品展叫习作展,这好像是从来没有过的;我那天送他出来,我说你写的还不错,他说自己是业余的,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书家这样讲。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书法家,不在于名声多大,关键还是要用作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说话。我这两天在我的公众微信号上发了一篇短文:为自己正名,我觉得现在称教授、大家、大师、将军等等,多得很,其码有一部分是名不副实。我觉得每一个社会角色,包括艺术家、书法家,自己的名分一定要和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相符。不是说光靠抬高自己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是要抬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和社会贡献度,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想,崔伟先生的书法作品展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怎么样来踏踏实实地从事艺术工作?而不是过多地去追求名分、称号,而是要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艺术实践上,更多地进行探索、创新,取得真正成果。
最后,今天也有许多北方来的,也有许多江苏的艺术家,向大家汇报:我们文联在12月22号,策划了一个乡愁的书画展,也就是邀请江苏籍在外的著名书画家回到自己家乡的美术馆来办展览。我们这个创意提出以后,得到了许多著名书画家的响应,沈鹏、范曾先生等都给我们寄来了作品,有可能他们还来参加。
我在这里,一个,希望我们江苏籍在外的著名书画家,包括在座的来积极来参加我们这次活动,我也希望我们江苏的书画家,到时也积极参加这个活动。
我们江苏在外的书画家,他们取得的成果是我们的光荣。同时他们回来,也是和我们一个对话和交流,包括崔伟,也是从我们江苏走出去的。其实包括我们老一辈的,中青年走出去的许多也已经有很好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他们回来办展览,我觉得既是对家乡的一种情份,同时也是对家乡的一个汇报、交流,同时也是给家乡艺术家的一个示范。所以,感谢他们,也感谢崔伟回来办展,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作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章主席热情洋溢的讲话,下面请尉老。
尉天池:
我把我在展厅内心的感悟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看到崔伟的书法,一边走一边想,我就想到了这么几个字:一个是正,一个是清,一个是和,一个是雅。
正。崔伟书法的正道,他的正道我并不是仅仅从他的书法表象来看,我感觉到在他的书法当中,特别是通过书法,从他的判断、他的书法观念,他把中国古代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想、哲学观与中国书法的美学原理融通了。正因为这一点,也算是他有了一个指导思想,不是说从表面的点画来从事创作活动,所以呢,我觉得他是在正道上走。我当时就首先选择了这一个字。
清。我也想到它作品的清,清纯、清丽,归根到底总体来讲,他的清是富有清气。我个人的感觉,清气和浊气是相对的。在书法当中,不管你的水平有多么高,或者一般化,只要看到你的书法当中,感觉到有清气洋溢,我觉得这就入书法之道了。如果你看到满纸浊气,肮脏、混乱,我觉得这种浊气既不足取,也很难称之为高水平的书法。那么崔伟是富有清气的,而且是清气洋溢的,不管是哪一种书体。
和。和谐构成艺术精神,我为什么感觉他的书法,不论是篆隶真草行都很和谐、很协调等等呢?我觉得他有一个立足点,我跟他交流,感觉到他认识到了和谐是书法美的一个基本点,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很明显。
雅。再一点我感觉到他的作品雅,很文雅,很儒雅,很纯洁。每一个字我不多说,说多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就点一点。我觉得正、清、和、雅构成了他书法的形象,构成了他书法的高品位,同时也提前预示着他书法的美好前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另外呢,崔伟是我的老乡,徐州老乡。我看到了崔伟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的儒雅,我们徐州有很多人不文雅,哈哈!他是我们徐州的精华,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为上。我总感觉感情上不仅是老乡,觉得是乡亲,他的书法,我觉得很和蔼,人也很和蔼。正因为这样,我想给你提一点建议,这个建议不是批评,是我的浅见。根据你现在书法的表现,特别是你在师承经典书法的表现,我认为是相当好了。具体怎么好,来不及多说。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要着重思考,着重思考什么呢?通过看自己的临摹的也好,创作的也好,通过看自己的作品,要研究自我,研究自我的心理状态、艺术修养、艺术气质。研究自我,到你这个程度,研究自我的重要性,不差于研究古代经典。因为作品是你创作的,在你现有的基础上,在师法古代碑帖的时候,要有一个什么意识呢?要有一个突破的意识,要有一个创造的意识。在你临摹碑帖的作品里,有点点滴滴的,你个人的艺术感悟、艺术表现,这些点点滴滴,长时间地汇合、汇聚,就会形成你风格的要素。风格的形成不是突然摇身一变,它不是变魔术,要不断地自我检点、自我认识、自我发挥。我觉得你写得已经很好了,也有很多个性化的因素,我觉得你到这个程度应当再强化一点,再突出一点。这样,研究古代,更要研究自己。你的苗头我看到了,往后再深化、再强化,放胆为之。搞艺术虽然不是打仗,要看到了哪一步,必须放胆为之。说穿了,要是为了这个事业献身,即使不成功,成仁也是好的,但是你不可能是不成功的,肯定会成功的。所以我为我有这个老乡感到骄傲,祝贺你!
主持人:感谢尉老,刚刚尉老讲得特别好,不但肯定了崔伟的优点,我觉得还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语重心长,对我们年轻的、热爱书法的人来说,都语重心长,特别有意义。下面请言老师。
言恭达:
四年前,2012年3月,我们特地赶到徐州去看他的展览,这是第二次,进省城来展览。我感觉,崔伟他非常谦虚,也是用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很希望从家乡的徐州、再到南京六朝古都,他希望从这儿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今天用了一个词叫做习作。习作表现了他的求道精神,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书家也好,一个艺术工作者,必然要从闻道,听道、求道,然后到得道,最后传道、布道。道,反映一个人的一生,我感到像崔伟这样的,他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过来,然后到荣宝斋,哦!其实是一家,没换过地。这个没有换过地,也说明了他的专业性,这个专,一个是专业的专,一个是他自己对艺术的专。
这次看他的展览,包括他的作品集,到展厅当中的气象,感觉他是不断地在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内质上的,不是单一的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这里面我感觉到体现了他首先是敬畏,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本身具备着多才的、厚积薄发的编辑经历,所以敬畏是构成了他的第一个要素。如果对中国书法、中国文化不敬畏,他不可能写出四年以来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是至诚,至诚为道,他把道按照至诚的态度,由于敬畏产生了他的至诚,然后又因至诚,他必须有一个生活态度或者创作态度:我用情理两个字,不是情份,非常重要的一面是体现在他对当下的时风的,包括对整个文化现象梳理以后的,他从每天的日课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的文化精神。
他的作品当中,大家都看到了,充满着文气、雅致,充满着精气、逸气,然后我从他的草书当中,我又看到了豪气,实际上,他心中的波涛还是非常豪放的,所以从他的十几米的草书长卷,到包括像他的隶书,这些都看到了他的豪气。这种豪气,我感觉跟清逸之气、雅正之气是分不开的。因此我总结他十个字的风格特点,首先是雅正,第二是虚净,这个净字是干净的净,净必须要从安静的静过渡过来,如果没有安静不可能有干净和清清爽爽。第三是清洁,书法包括很多古代书法当中提到了清洁书法,节约当中又给你一种清洁。第四是平和,然后是淡逸。他尽量通过,尤其是草书,包括它的楷书,通过用墨的变化,表达一种非常淡逸的气息。我感觉雅正、虚静、清洁、平和、淡逸,构成了他非常重要的一个,目前在书法艺术的求道过程当中的一个整体风貌。这个里面中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我认为他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个,不是说他就至美至善了,这个方向构成了崔伟在以后发展过程中非常好的一条大通道。
我非常欣赏他没拿出来展出的243页的这幅作品,我感觉到是非常好的。好在哪里呢?我感觉到不但是清洁、淡逸、雅致,他蘸了两次墨,尤其是中间虚静的感觉,他写出了一种虚空。从这个上面就已经看到,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中国哲学的最高的理念,就是庄子的虚、静、灵,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哲学高度我想也是崔伟可能在无意识当中,实际上有意追寻的一个高度,我感觉到是在形成他的风格。
我感觉到从他的经历和这几年的变化,我非常关注他的变化。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突出地显示他在思考什么,他没有浪费时间,一方面他的编辑任务很繁重,编了很多书;在这个里面,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精神。因此我感觉第一个,他首先是从临摹经典,他这次有近一半的属于临摹作品,这也显示他从临摹经典,到亲近经典,走入经典,最后希望又能够转化经典。转化经典,在楷书当中,包括一些临作,他开始加入自己的笔意和自己的一种艺术理念,自己的想法,这个也是我们如何从临摹经典到转化经典的过程中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他在这个里面是不是已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是另外一回事,他已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始终在,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叫永远在长征路上,他也是在长征路上,这个长征路,我不是赶时髦,这确实是他书写的长征路。
第二个我感觉到他始终坚持着学理支撑,在书法艺术的学理性方面,他强化了学理支撑,还原文化。因为就他本身来说,在书法理论的研究,包括书法史,包括写了很多很多评论文章等等,他本身是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之中追寻,这就是一种长征路、一种追寻。我感觉到他从还原文化的角度,已认识到书法不是单纯的线条艺术的问题,是综合的学养的问题。
第三个,我感觉到,他始终记住了最终当你把传统经典拿过来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思考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时代的特质在哪里?这个时代特质也构成了我自己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我相信这也是他第二次在江苏办展览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前景。这个前景当中始终坚持着通会,这个通会,其实要打通各种。现在首先要雅化,我感觉到我们现在作为书家也好,画家也好,首先要把社会的俗文化使之雅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第二个就是要通化,这个通就是包括我们接触的各种各样的里面,在这个里面你要选择。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沉化。要把它沉积下来,要提练,包括他在楷书当中,以及隶书当中的跟楷书完全不同的气息,包括雄浑的,大气的,不光是汉碑,更多是清人的隶书的气息。还有一个就是草书,草书是他在整个展览当中篇幅比较多的,而且他最能够以豪迈的气质来发挥的,我感觉到在这个里面最突出就是他的用墨,尽管他的线条还不是很过硬,但我感觉他的用墨是一大特点,他已经懂得了中国书法的最高的哲学境界,哲学思辨,需要通过虚空、用墨的浓淡枯湿的运用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最后,我想也是要提建议的,现在他的各种书体都比较棒,相对的篆书比较弱。篆书比较弱主要是他从线条表面地描摹,比较纤弱,他保持了清,不过比较纤弱。因此,把篆书从金文到石鼓,一直到秦刻石,那种雄浑苍莽的这种气象,我感觉到还是要下功夫。第二个,从整体来说,包括楷书,尤其包括隶书,我感觉到可以思考,中国的隶书、包括篆书、行草,从清代碑学走出来的,思考吴昌硕对当下的、对时代的意义,而不是从李瑞清的单一的形态的描摹和形成习气的方面。我感觉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这个时代的写意精神,也就是风神骨气者为上,妍美功用者为下,除笔法变化以外,还要注意用墨方面。比如你的隶书用墨方面,我觉得很实,等等,就是要通过写意性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就这两个建议,完了。
黄惇:
崔伟这个展览表达了两层谦意,一是说“习作汇报”,二是说“求道金陵”。一般说来是从地方进京,选中国美术馆,向北京文化政治中心汇报。而崔伟是从首都来到地方,所以这是他对人生思考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的境界,我以为非常有价值。
四年前,我也去徐州看了他的回乡展览,刚才电视台采访时,我用“惊讶”一词,那就是他这几年草书的进步,不论是大条幅,还是那两张信札,草法的结构、用笔、章法处理,都很好看。揣摩他学的来路,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几乎都有影子,不容易,所以我期许他的草书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个展览中,他展出了许多临习作品,大部分是属于“实临”。从甲骨、石鼓到汉碑碣,从钟、王小楷到虞、褚楷书,还有经典行草作品的临习,许多习作很是精彩,显示了他对传统的高度尊重和继承。也就是说,崔伟认识到广博地吸收古人经典,是未来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可以指出,这些作品博有余而约不足,是否可以相对聚焦,并通过临摹展现对古代作品的认识深度。我听说崔伟正在下功夫写“论书绝句百首”,若将临作题跋、论书诗结合起来展示作品,将会使展览更有品味,这或许是未来崔伟带给我们的又一惊喜。
中国书法临仿的对象是有文化精神的,我们临钟王,临颠张,临苏米,作品后面都有“人”,那些活生生的人会给我们许多活的“精神”。清人喜写无名书家碑碣,这些碑碣的人文精神通过书家得以追加,而碑碣后面其实却无“人”,活的人文精神毫无疑问大打折扣。我注意到崔伟临写的钟繇、虞世南,都下了很大力气,在逐渐脱去他先前临北碑墓志的习气。我想说不是不能写北朝墓志,那里面有许多新鲜活透的结字,但处理好,化俗为雅,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前,因《中国印论类编》的出版、校对,我与时任此书责任编辑的崔伟接触了五年时间,他好学、谦恭的优良品质给我留了深刻印象,这次看到他作品集中有关于太极拳的文字和练拳的照片,我相信他将书、诗、拳的内功融合一体,定有大成。
萧平:
我跟崔先生是第二次见面,那次看过他书法的一些印刷品。我们也做过一次交谈,他当时就有这个意向,说到南京办一个书法展,他拿不定,他认为南京是一个书法重镇,到这里来是不是会出丑。但是今天他的这个展览终于来了,不但没有出丑,而且出彩,很精彩。我觉得他的作品刚才大家都讲了很多,电视台采访,我也讲了几句。
第一个他有一个谦虚的情怀,这个很可贵,就是他的展名叫书法汇报展,他不是在表面上的谦虚,实际上他就是这样,碰到前辈,他都很谦虚。有了这个谦虚的胸怀,是他的艺术进步的一个前提。
第二个关注到,他的作品很静,这个使我想起来林散之先生之前跟我说的话,他讲书法之道,是寂默之道。任何艺术之道,都是寂默之道,他认为有这个寂默之心,所以他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写这么多字,这是第二。
第三我的感受是有句古语,叫致广大、尽精微,今年他是45岁,45岁之前他是个致广大的过程。他把几千年来这个书法精华做一个再现,我觉得他自己的题目叫做习作汇报展,就是让大家知道他习书的过程,致广大这一块,任何东西都要从广处慢慢进入深处,这是一个规律。那么下面的一个问题,当然他要在这些东西中,他要进行选择,刚才尉老师讲得我觉得很赞成。在45岁之后他再怎么往后走呢?他要进行选择!我们看到高二适先生的成果吧,因为他的选择中有一些别人没有选择,这些东西就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性情去选择,才有更辉煌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他张扬个性的阶段。
那么还有一条,我们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看他的一个自序,这个自序中间,他是把书法作为他人生修为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个过程。这一条很重要,我们今天在谈书法的时候,好像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书法家,但是我觉得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成为书法家,没有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书法家协会应该有一个工作,就是把书法普及到老百姓中间,让老百姓都知道书法作为我们一个精华,一个传统,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么一个优秀传统,可以把它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部分,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我们一生,通过书法的感悟,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怎样做,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更大,我觉得他做到了这一条,起码是想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很不容易。
最后一条,他荣宝斋出版社做副主编,他可能要看很多文章,我想到了陆俨少先生,他把看书放40%的时间,人生的40%的时间放在看书上,写字画画只是三分之一,还要作诗词。中国的书法家真正能够最后成功,成为大书家,一定要有前面的这些前提,一定要读书,这也是我们现在书坛中间最缺少的一个问题,最缺少的一个方面,不读书怎么能成为一个书家呢?
当然我也谈到一个问题,现在书法也叫创作。我刚才跟电视台记者也讲了,古代的诗人苏东坡他们都没有把书法当成创作,他是随着心情流淌出来的这样一种艺术,他不是为了展览,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展览。宋代有展览吗?没有,清代也没有展览。当然刚才讲了,就是要跟随时代,这个时代有展览,要变化,但是我们还应该倡导书法要随意,要随着自己的心灵流淌,不要太造作,特别反对造作,那么我觉得这是应该我们倡导出来的一种追求,我就讲这么多。
主持人:刚刚忘了介绍张其凤,我们南航的教授。
张其凤:
我就简单说一下,感慨很多,因为崔伟跟我接触大概接近十年了,也是一个编书的缘故。那么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发现崔伟的人品,他是典型的一个文人,所以看他的字呢,就是文人气息很浓。再一个呢,就是小楷,我今天看得比较多。那么在小楷的结构方面,很有特点的东西,他有意识地在他的临摹过程当中,创作过程当中把它固化,在这一点上,只有心到无意之处,他才能发现这些东西,也才能应他的心,去巩固这些东西。那么我觉得他的空间很大,这是让我觉得对他的未来,抱以很高的期望。我就讲这些,谢谢!
谢少承:
我感觉崔伟这次展览非常成功,因为比以前看到他的作品,里面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特别是这次的草书让我感觉到还是很惊讶的。他这个草书,我可以感觉到两点,一个是点画,古人写草书基本上以曲线为主,但是崔伟把它分解成许多短线,然后积点成线,延续成一些长线条。使线条充满节奏,充满了丰富的内涵,丰富的节奏。古代人讲草书时形容一种写得像蚯蚓一样的线条,那是非常糟糕的。他把短的线条连接成长的曲线,这个应该说他是一种创新,也说明他对书法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
还有一个呢,就是说他能够把一些线舍弃掉,一些空间以虚的代实的,线条连接上经常出现一些断层,这种断层增加了我们许多想象力。还有他把线变成块面,因为绞转的一些变化变成块面,这个块面也增加了丰富性。还有一点,他的结构里面,有许多让你想象不到的章法、结构变化,有的很多线条结构是出于意外。
庄天明:
,大家讲的最多的,就是崔伟的学术态度,他的谦虚给大家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从他的展览名称里面体现了求道,在讲创作时,就是习作,还有一个汇报,这个就是真正谦虚到家了,一般人办展览,都喜欢摆一点架子,他是真正的,我觉得就是真正的谦虚。这一点印象特别深。
第二个印象,就是他整个展览组成了一个大的气场,就是他有一种非常宏观的,从甲骨文到草书的发挥,他对传统有一种希望,非常宏观地来把握,来融会贯通,我觉得这种气象非常非常好。但是他是来求道的,希望大家来提意见,我相信大家也是真的想听到比较中肯的意见,我们不妨也讲一些他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就是其实刚才各位老师都讲到,其实他后面,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就是他的线,就是黄宾虹到很晚的时候,他讲的就是这个绘画里面其实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一个是精神,风格面貌因人而异,我觉得尤其是崔伟他是喜欢研究太极拳,研究道。我觉得可以在线质跟精神上面做更深的功夫,而且线质是没有底的,有一点像一个无底洞,而且真正讲门道,我觉得还是在线条跟精神深度上面。这是一个。
还有,我想讲一个,就是兼收并蓄,但是很容易衍生一个泛滥违规,最后自己的个性不太容易体现出来。所以我一直喜欢关注那些书法家创作的成果,我是特别欣赏赵之谦。我觉得他是真正的将篆隶、行草、楷书,真正把它打通的一个人,很难很难的。好多大家有一两个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两个就有点不搭了。赵之谦是做得特别特别成功的,而且他成功的那个年龄也不是特别晚,我觉得他是真正充满睿智,才华超凡的一个典范人物。
另外一个我觉得就是现代艺术的一个情况,大家对现代艺术,我觉得一般不是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就很难走得进去,所以讲到现代艺术,我想到的,就是大家估计也比较熟悉的,就是井上有一。他为什么能够从书法里面走到现代艺术这一块,而且在全世界起到很大成功呢?我觉得第一点就是他对传统,你看他临的颜真卿,临得那个楷书,往里面猛扎,扎到那种深度,扎到好像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感觉全部扎进去了,而且扎到特殊的味道来了。所以最后写到他那个,就是写到他字体里面,确实就体现了一种深度,而且他是他的艺术,就是感觉,他是跟世界的当代艺术,是完全构成联系的。
所以我觉得,崔伟他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我觉得可以在这个现代艺术方面,甚至世界美术方面,多做一点研究,我觉得可能会超越现有的一些审美,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就讲这么多吧!
主持人:下面请曾翔。
曾翔:
我前天刚看了一句巴菲特说的话,他说评价一个人,看四点。他说如果前两点不行,后两点再好也不行,这四点是哪四点?就是一个是善良,一个是政治,后两点是聪明、能干。前面这两点如果做对了,这个事肯定是会成功的。但是前面两点不对,后面再聪明,可能会毁了这一生。我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的,所以我今天再看崔伟的展览,我就想起了巴菲特说的这个话,我觉得这话对他挺对证的。这是我对他这个人的认知,在前两项是非常好,我想他获得成功是必然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我觉得崔伟应该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今天的展览没有把自己全部的力量使进去,刚才尉老师已经提醒他了。可能觉得他的方向他的个性,很多方面都没有表露出来,我推断也许他自己留一手,也许他要试一下,看看各位老师怎么说,和他内心想的是不是一致,能否支持他做到像我们传统文人那样大器晚成,那样水到渠成,这可能是他的想法。我现在回想起我们当代的书坛,有很多早熟的瓜,有很多经常获奖的专业户。我们现在再认真地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实际上,他身上的那种亮光渐渐地远去,也就是说他没有做好事先的准备,突然就出名了,突然就成名了,突然光环太多了。我觉得这正好跟崔伟形成一种反向的一种对比,这也是我对他的一种认识,我觉得他在不激不厉,按照他自己的步伐朝前走,这是一个应该讲,就是说作为对手的话,这个人很可怕,作为知己的话,这个人很值得敬佩。也就是说这个人狡猾狡猾滴,还是挺值得敬佩的,就是说他现在是一招一式走得很稳,刚才几位老师都表扬了。所以今天我为什么来,我很怕他的,不知道突然哪一天,艺术突然高到我们高不可及,都有可能。刚才在采访的时候,他说你为什么来看这个展览?是冲着什么来的?我说冲着这个人来的,我说因为他的书法我很熟悉,用不着到南京来看展览,我是因为这个人。我觉得崔伟很值得我们读懂他,所以我们要来看,结果看了以后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他的作品,就是告诉我的判断是对的。他现在是一个广博的学习方式,而且做得很扎实,他每一个东西不是浅尝辄止,做得有味道。临帖展我们看的也很多,但我觉得他的跟别人不一样,他下的力量,比如说用的纸张,他的小楷用的纸都不是投机耍滑的,都是用洇的,用宣纸来写,这个需要有一些内劲,可能和他打太极拳有关系。所以无论怎么说,我觉得崔伟将来肯定是一个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因为我刚才一直上楼看了四老的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个机缘巧合,也不见得,这可能也是他的一种修为,有点得道的感觉。上面是金陵四老的展览,下面是谁的展览?我想他这个求道是对的,上面看看,下面看看,找找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这样一种路也昭示着他将像四老一样前行,好,谢谢。
王卫军:
我首先祝贺崔伟兄,给我们这样一个精彩的展览。当然我在江苏书协工作,也非常高兴这么多书法名家、理论家、专家能够到江苏南京来,我也非常地欢迎大家。应该说我刚才听了很多专家发言,我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特别有学术价值的一个展览,南京是一块文化的热土,在今天这样一个雨天,其实在南京这个城市,还有好几个展览,无疑这是一个最有学术价值的展览。为什么呢?我觉得首先刚才大家都说到,就是从求道精神,还有他其中的汇报,都深刻地体现了崔伟兄这种对书法的执著和追求。从他个人而言,包括不仅是这个标题,包括内容的安排,没有开幕式,但是非常重视这样一个学术的研讨会。包括作品,分了三个篇章,而且所有的作品安排,安排了很多临习的作品,都体现他的学术价值。这个展览对他个人而言,无疑以后可能要成为大家,对他个人以后的艺术发展,也是有研究价值的;对于我们江苏,对当代一个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和他成长的道路,也无疑是有价值的。因为很多的展览我们把最美的一面展览给别人,我们忽视了它的过程,而崔伟兄把展览变得有价值、有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他学书的过程,甚至他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纠结与思考,我觉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当然今天呈现出来的自然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已经可以忽略掉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首先是非常有学术的价值,在以后一定会给大家留下非常非常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而且也非常期待,这样更多有学术价值的展览,能够在我们这里举办。然后我们也非常欢迎其他的老师们能够到南京举办展览,再一个,崔伟他是江苏人,徐州是一个文化聚集地,他的作品我觉得给大家很多非常丰富的一种内涵,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他这样一个展览,学术性的展览,能够继续办下去,在未来的几年,给我们更加精彩的一个展览,谢谢。
刘灿铭:
我跟崔伟交往并不多,就是上次去北京荣宝斋办展览时拜访过他,他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支持。首先第一个扑面而来的就是,他是一个文人,就是一直激励着我,鼓励着我,所以这个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今天这个展览看完以后,还是这样一种印象,更加加深了他这样一种文人的状态,这个是我后面特别要去学习的。这个展览,刚才前面说了很多,包括他的题目、无开幕式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胸怀。
我想从三个传统来解读或者自己的体会给大家汇报一种认识。第一个就是一个传统,就是这里面很多的经典,从大量的临摹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崔伟他是我们江苏人,有时候我们江苏人所特有的那样一种对经典书法的敏感度。所以实际上从他作品里反映了他的广度不说,他还有深度。所以说对于这样一种经典的理解能力,跟他的文人方面,跟他人格气质是密切相关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非经典,我注意观察到了,他在他的一些作品里面呢,有临摹砖文《公羊传砖》,有我们当代的,比如说林散之等等。就是说对我们当代一些大家,也充分地吸收,然后化成自己的一种营养,所以这样一种非经典的东西,这么多年我是关注得比较多,有的是王羲之之前的,有的是王羲之同时代的,有的是王羲之之后,对当代是一个什么态度?崔伟兄做出了他自己的态度和担当,这里面充分体现了他的一种智慧。
第三个传统呢,就是他现在正在逐步构建新的传统。就是说把他的作品赋予一种时代的意义,刚才我们前面老师都说很多关于时代性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综合、变通、融通的过程,对于书法也是一样的,但是单打都不行,你要有多种信息的融通、交融。正是他有前面两种经典和非经典的广泛汲取,甚至有他逐步构建自己的这样一种新的语言,所以这个时代的,也有它的价值。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点,谢谢。
徐圭逊:
很高兴,崔伟和我是一个党派,也是我们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的一个骨干。今天这个展览,很干净,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感觉,也没有说开幕式要弄一个什么东西。所以我们看他的展览,一看这个字就是崔伟,因为汉字对人有认知感,字的内涵、价值就在这里。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地谈一下,我的感受是他独孤习书,他肯定一个人忍耐着寂寞,因为要做好这么一个展览,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他做事情很细,他是编辑出身,现在如果说一年要编十本书,没有一种高难度的忍耐和执著,是完不成的。
邵岩:
首先一个祝贺,一个感谢。祝贺崔伟的展览,不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而是祝贺你选择在南京做这个展览,求道问道选择的地方是对的。为什么刚才言老师和黄老师的讲话,他们那么认真地看展览和作品集,还挑出哪一幅最好,这在北京很少见的,匆匆忙忙几分钟看完展览,接着说两句客套话就走了。所有老先生们都很认真地看,当然我们也一样,昨天晚上看,今天还看,包括后面的,是不是?还有尉老,那么恳切地跟你讲了那么多,不用说了。
我们再来看他的字,比较楼上金陵四老的字来看,崔伟才45岁,都说书法五十岁之前全是打基础,我觉得60岁之前都是打基础,你觉得自己能活80岁,70岁之前都是打基础。再有十年还能写多少字?一天能写出多少字,要想是精品就不能着急,这个着急的人太多了,为什么?要赚钱养家糊口,要买房买车,是吧?就不择手段了,花钱买理事、主席、副主席,是吧?这样就不对了,不管艺术水平,这个字好卖我就不变了,我就复制,大量地复制,这叫艺术吗?这不叫艺术,艺术必须是唯一性,这一张就是这一张,再也写不出来。此时此地我的心情我的感觉,要追求这样的作品,要追求代表作,但是现在没有。代表作意识,哪个书家有?四老有。现在书家没有代表作了,作品集里的作品都一样,写的字都一样,还不如以前写得好。当代书法家普遍是这种情况,不如以前写得好了,为什么?就是钱闹的,为什么要赚钱嘛,为了迎合,是不是?
崔伟的字凭什么稳稳在走?他是喜欢道家,他的字本身是散怀抱,这个是老庄的虚静态度,再看他练太极,不慌不忙,他不为了赚钱,就为了把工作做好,把字写好。难得还有这样的青年,所以还不到50岁,他的技术这么老道,以后肯定大家一个。尤其现在的字越写越好,在追求,是不是?所以我预祝,我先祝崔伟将来取得大的成就,你一定得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你一定有大的成就,像基础如此之牢,如此拿着钱不当回事,咱们的心是相通的,是不是?好,谢谢!
主持人:我们南艺的三位,我们再简洁一点。
李彤:
我就讲几句,崔伟兄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君子风度,所以他是一个传统的人。他把书法作为一种修为,既没把它作为谋名利的工具,也不是成为稻粱谋的手段,官衔不取,不急功近利。我觉得没有过度的进取心是他的风格,按照自己的个性去理解,去搞书法,所以他是另外一种传统的方式,然后又搞一种传统的书法。综合起来一句话:一个传统的人,用传统的方式去搞书法,所以他搞对了,书法也能搞好。如果中国多几个这样的人,书法也就有希望了。谢谢!
辛尘:
我说两句,崔伟先生我跟他认识这么多年,原来我们是同行,都在出版社工作,所以我觉得崔伟先生很不容易,以前每一次到北京去,他都热情帮助,借这个机会也表示感谢。今天看到崔伟先生这个展览,确实也是很震惊。因为我跟他认识这么多年,以前一直没看到过他搞书法创作,这一次居然是大的小的什么花样都来,很了不得。这么一个展览,这一次能上这么多的作品,我想他准备也要准备很长的时间,很不简单,我大开眼界。
如果说谈对他书法的认识的话,我是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典型南方的。刚才言老师也说了他是在淮河以北,但是确确实实,崔伟兄长得南方的长法。他的字也有这种倾向,就是既有伟人写字的那种宏观把握度,也重视体势和姿态,同时在里面也有很多细节。他的草法里面,包括他的拳法,推手的那种感觉,用到了草书的用笔里面,这是他的特色。这里面可能有一个磨练的过程,怎么把表面的节奏,能把它化进去,化得自然又有深度。谢谢!
金丹:
我讲几句,最初崔伟兄策划了一套《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这三本书的选集在当时非常时兴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要求研究生写论文时作为参考。作为一个总编,或者是编辑,他的眼光往往是超出很多常人眼光的,他有很敏锐、对学术前沿的观察能力,有一种宏观上的把握。另外我的几本书,也是崔伟兄策划和编辑的,我的几本书,从崔伟兄的一字一句的修改,包括标点符号的修改,我看得出来他学术上的东西,他这个人沉得住气,能静下心,不仅有敏感的宏观眼光,对微观把握也很准确。所以像这么沉得住的,很不错的,很不容易。
第二个从他的作品来看,跟他的人是完全吻合的。他这么多年来,对传统的把握也逐渐深入,越来越深入。另外他字如其人也有另外的表现,他既是儒雅的,同时他也是性情中人,我从他的字当中,既能够看出传统的功力,也有他自己的性情表露,非常不错,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来自崔伟老家的,我们张爱军主席。
张爱军:
这一次崔伟书法在南京举办,前段时间我们兄弟俩进行了沟通,我们徐州籍在外地的书法家到南京办展,他还是比较早的。这一次参加他的展览,我有两个方面的感受。
一个是非常震撼。崔伟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往来也比较多,这次展览的学术性比较强,大家看到了,行、草、篆、隶、楷都有,从夏商西周到秦两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名帖都临出来了。作为一个现在从事书法能够这么认真临帖的,确实不多,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方面,刚才几位先生讲的我很赞同,崔伟我们是好朋友,你看他很内秀像南方人,但是他内心的激情、刚性也很重要。他喝酒很大气,也有一种方刚的气概。徐州有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从前年成立彭城画派,这几年一直在打造。徐州是汉文化的故乡,南京是民国文化,无锡和苏州是吴文化。这几年市委市政府确实对文化非常重视,我们在美丽的云龙湖畔建了艺术馆,尉老也有个馆。一个城市真正留下的东西只有两个字——文化,其他都不复存在。像苏东坡在任时间很短,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在徐州历史上的州官、府官包括书记市长很多,为什么苏东坡的名气那么响,就是文化的力量。
最后祝贺崔伟书法展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蔡树农:
到江苏来什么都好,江苏的座谈会上有的时候讲话太长,我跟崔伟太熟了,我就不讲了,留一点时间,还要敬我们尉老一杯酒呢。
主持人:北京来的相国。
李相国:
各位专家都讲了,我也说一个感受,就是至诚是做人的大智慧。我和崔伟是在牌桌上认识的,说实在的,刚一开始我们还真没看得起他,老输钱啊,老输,老输还老干,到后来,他是大把的赢钱。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聪明就是脑袋好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投机取巧,其实这是大笨蛋,至诚才是做人的大智慧。通过今天这个展览感触也很深,其实他在书法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扎扎实实地在那个地方用功、思索,应该说对我们是一个启示。
第二,是创新不可能一夜暴富,现在创新之风大家非常热衷,但其实这也是每个书法家所追求的,其实创新不可能一夜暴富、一天速成,是不是?必须是在传统基础上好好的耕耘。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一生几十年,你不在古人的身上学习借鉴,就你那点时间,那点智慧,你也想要出新,不可能的。
座谈会现场图片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直达
高清作品欣赏
书艺公社是2002年创立的中国书法专业门户网站。书艺公社创建至今已有注册会员逾十万人;全站帖子量级达至二百万级;高清海量资料珍贵图片逾千万幅。推介 传播历代及当代书画名家及中青年书画家近万人;纪录了从2002年以来业界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事件、展览、活动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永不落幕的 展馆、“当代书画史资料库”!
书艺公社
新版APP
万千书家
正在共同创造的
当代书法史~~
APP尝鲜版,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体验
苹果iOS下载
安卓(腾迅应用宝)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