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说到德国豹-2(德语:Leopard-2)主战坦克就必须扯到一个话题:冷战时的西德需要什么样的主战坦克?冷战时的德国被一分为二,东边是民主德国,驻扎着苏联最强大的重型坦克师(苏联的重型坦克师要比普通坦克师超编40%左右,一个师下辖约400辆主战坦克,而且还有师属核武器),一旦北约与华约开战,西边的联邦德国就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战场;所以西德在整个冷战中都是处于东西方对抗的最前线。
➽柏林街头M48与T-55的对峙就是冷战时期整个德国的缩写,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武装集团在德国重兵对峙,一旦开战整个德国就会被打烂
在这样及其恶劣的安全条件下,德国需要的就是一种三大性能及其均衡的主战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上都要超越同时期的苏联主战坦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顶住苏军装甲部队的第一波进攻,并在北约盟军的配合下反攻东德的战略目标。和各位小伙伴想象的可能有点不太一样,虽然北约地面部队一直面临苏军钢铁洪流的压力,但是北约的坦克部队的战略绝对不是被动挨打只强调防守,而是强调防守反击——抵御住苏军的第一波进攻后迅速反击,把战线推入华约境内,直至兵临莫斯科!
于是MBT-70、豹2、M1乃至英国的MBT-80计划都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产物:进攻、进攻、再进攻!让坦克变成真正的进攻武器!
自MBT-70计划开始,北约的坦克设计思路就从防守转向进攻,以求打破苏军的装甲优势
所以西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也开始像苏联坦克那样强调火力、装甲和机动性这三大性能的平衡发展,并要求在先进性上压倒苏联坦克;而与此同时苏联也在要求自己的坦克设计师们,在保持苏联坦克平衡的三大性能的基础上在先进性上超越西方同行。这也算是东西方坦克设计走向趋同的一个表现......
➽在坦克的先进性上,苏联人一开始走在了前面,但是那是由于西方坦克的发展点歪了科技树造成的,一旦西方坦克的发展思路回归正常,苏联的先进性优势就会被迅速赶上
为什么研制豹2——
作为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近5万辆各型坦克与突击炮的国家,德国其实相当懂坦克这东西;坦克是一种进攻性武器,如果用坦克来进行防守作战,纯粹是在浪费资源。但是德国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同时也是北约最铁杆的成员国,德国不得不为了“赎罪”和服从北约整体战略而作出妥协,搞出了人为留下缺点的豹-1(详见《冷战时期的德国主战坦克(1)豹1的故事》)。不过德国人清楚的知道,连BT-5的直射都扛不住的豹-1,只能在掩体里面和苏联坦克对射,亦或是利用自己优异的机动性打打游击战,根本无法用于进攻作战。
虽然豹-1在商业上及其成功,但也无法掩盖其“脆皮炸鸡”的本质;只能打防守战,无法用于进攻
要想实现“解放东德、完成德国统一、实现正常德意志国家”的民族梦想,必须要有一型真正能用于进攻的主战坦克,而MBT-70正好给了德国人这个机会。由美国那个充满了“不靠谱”精神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所主导的MBT-70计划,坦克君在《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中已经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在赘述了,这里只说一下德国人对MBT-70的态度:其实当德国的坦克设计师们看到MBT-70的设计说明时,那是相当的不满,尤其是对美国强烈推荐的XM150型152毫米口径两用炮,用德国工程师的话来说就是“XM150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迫击炮(形容XM150发射的炮弹初速太低,弹道太过弯曲)”。但是德国还是销尖了脑袋往MBT-70计划里面钻,甚至不惜与美国签下不平等的合同(合同中规定:在MBT-70计划执行期间,德国必须把全部研制资源投入MBT-70计划,不得另行研制其他坦克)。为的就是获得一个研制进攻型坦克的机会!
虽然MBT-70从一开始就点歪了科技树,但是却让德国获得了研制进攻型坦克的宝贵机会
所以打一开始,KPz-70(MBT-70的德国版)就是一个夹带私货的计划:对那门XM150极度不满的德国,就让莱茵金属开发了RH120,并对性能还算不错的大陆公司的AVCR-1100柴油发动机与XM1500-2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弃之不用,转而采用MTU公司的MB873与伦克公司的HSWL 354型液力自动变速箱(最初的KPz-70采用的是MB872型1250马力柴油机和ZF 4HP400型自动变速箱);KPz-70的那套维护困难且成本奇高的可调液气悬挂系统早就让德国设计师们恨不得“把它扔进垃圾堆再跺跺平了”,转而开发了一套双扭力杆型悬挂系统;唯一能入德国工程师法眼的就是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那套火控系统。
MBT-70的火控系统,是唯一让德国人感到满意的子系统
所以到1970年MBT-70项目终止的时候,研制豹2所需的关键技术已经基本凑齐了(除了复合装甲技术);而美国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MBT-70项目,纯粹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一将无能 累死三军,这话放哪儿都管用,决策层出了问题,底下的工程师们累死了都拿不出好结果
“野猪”——豹2的最初起源
1970年,就在MBT-70项目结束的同一年克劳斯·玛菲公司就开始在MBT-70项目期间积累的技术基础上研制新型进攻性主战坦克,项目代号“凯勒”;新坦克被命名为“豹2”。其实在1969年克劳斯·玛菲公司就已经开始验证豹2的技术了,以自主开发的名义确定了“ Keiler”(野猪)项目,该项目就是在豹-1A3的基础上换装了一门RH120型120毫米口径滑膛炮与MB873柴油机和HSWL 354型液力自动变速箱组成的动力包,采用双扭力杆悬挂系统替换了豹-1的悬挂系统。
野猪原型车线图
待MBT-70项目正式终止,野猪项目立即获得了西德国防部17辆样车的订单(10辆装105炮、7辆装RH120),进行对比测试。到1972年“野猪”原型车让军方非常满意,于是1972年克劳斯·玛菲公司的“野猪”原型车被正式命名为“豹2K”,成为了豹2最早的原型车。
豹2原型车——
➽豹2K原型车(1973年),注意其车体正面和侧面都加装了模拟复合装甲的配重铁,另外主炮是105炮
➽装甲升级版的豹2K原型车(1973年),其车体正面外形已经非常接近豹2了
➽豹2的2号原型车(1974年),是豹2K的全面升级版,车体正面采用了复合装甲,但炮塔尚未安装复合装甲
➽“豹2AV”(别瞎想!)1974年美国对德国的豹2的2号原型车表现出了兴趣,表示可以在美国生产豹2,于是克劳斯·玛菲公司立即着手设计了豹2AV原型车(已经有豹2的味道了),于1976年交付美军用来与XM1对比测试,结果......XM1中标,德国还被美国坑走了RH120
➽豹2初期型,1977年克劳斯·玛菲公司获得了国防部1800辆豹2主战坦克的订单,1978年首批交付的豹2生产型被称之为“豹2初期型”,由于那时候配套的炮长热成像瞄准仪还未研制完成,只好先临时安装了一个红外探照灯
豹2的标准型——豹2A4
从1978年到1985年之前,豹2经历了从A1到A3的改进,但每个型号的改进都不大——豹2A1:加装了炮长热成像瞄准仪,取消了红外探照灯,另外把复合装甲升级到与早期M1相同的级别;豹2A2:把早期生产的豹2初期型升级到豹2A1的水平;豹2A3:换装了SEM80/90数字化电台,另外焊死了炮塔左侧的弹药补充口。而1985年的豹2A4则是豹2的全方位升级型:换装了全数字化的火控计算机、全新的车内灭火仪表系统和“三防”系统;换装了MB873Ka-501型双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降低了发动机转速以提高扭力。下面坦克君就对豹2A4进行一翻详解,带领各位读者了解一下冷战时期德国坦克制造的“巅峰之作”。
①火力与火控:
a.优秀的主炮
就坦克炮这个单项而言应该说德国无疑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工匠,从二战伊始德国就拿出了Kwk36 /L56型88毫米口径坦克炮、KwK42/L70型75毫米口径坦克炮、KwK43/L71型88毫米口径坦克炮......这一系列响当当的优秀坦克炮;而RH120则把“德国炮匠”的声誉拔高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RH120/L44是RH120/L55问世之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炮
RH120/L44源于英国的L7A3坦克炮——1958年莱茵金属公司获得了L7A3的生产授权,所以在研制RH120时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生产线,就直接在L7的基础上加大身管直径、去掉膛线、把火炮抽烟孔后移30厘米而来;所以RH120/L44除了身管直径和火炮抽烟装置略大之外,其余尺寸和L7A3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在“德国炮匠”的巧手之下RH120/L44的性能却超越了世界其他坦克炮整整一个世代:身管长度44倍径(5.3米)、药室容积9.8升、炮管质量0.95吨,是同时代所有120/125口径的坦克炮中身管最短、全重最轻、药室最小的坦克炮。但是RH120/L44的极限膛压达到了710兆帕、火炮的出膛压为570兆帕!甩了英、苏两国整整一条街!
➽RH120/L44用最短的身管、最小的药室和最轻的重量超越了同时代所有的大口径坦克炮;“德国炮匠”之名可谓名至实归
RH120/L44发射DM33型长杆穿甲弹时,炮口初速约为1700米/秒、炮口动能约13.2兆焦耳,在2000米距离上足以击穿500至520毫米的垂直装甲板;火炮的身管寿命约为650发全装药穿甲弹。火炮的仰俯角度为+20°至-9°。
b.非原创的火控系统
豹2的火控系统并非德国原创,是由美国休斯公司与德国蔡司公司合作研制的:蔡司公司负责所有光学设备的制造与火控系统的整体组装,美国休斯公司负责整体设计与所有电子设备的制造。
豹2A4的火控系统组件
豹2的火控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型实用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其核心是炮长三合一瞄准仪与车长独立热成像收索\测距\瞄准仪和全数字化火控计算机组成——车长与炮长的瞄准系统是通过传输通路直接连接起来的,车长通过自己的瞄准仪目镜可以看到炮长瞄准仪的图像,而炮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瞄准仪目镜看到车长车长独立热成像仪所看到的图像;这样车长和炮长就可以互为备份互为冗余,当炮长受伤或车长看到更具威胁的目标时,车长就可以越过炮长直接操炮;同样炮长也可以直接在炮长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接替车长的工作!
豹2A4的指挥仪组件
豹2的车长和炮长均可操作火炮
而且豹2A4的火炮双向稳定系统也及其优秀,其最早表演的炮口端酒杯,现在已经成为各国展示自己火控系统性能的“保留节目”了。
豹2的炮口端酒杯表演
豹2A4在2000米距离上对T-72大小的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95%(静对静)和92.3%(动对动);从发现目标到发射首发炮弹仅需6.5秒(静止目标)和8秒(对运动目标);对目标的发现距离为4000米、识别距离为3500米。
②豹2A4的机动性
a.1500马力革命——MB873发动机
第三代主战坦克与前两代主战坦克最大的区别就在发动机上,战后第一、二代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基本都在1000马力以下,相对于4、50吨的车重只能是勉强够用,那时的坦克都是“慢吞吞”的代名词。但是情况至豹2伊始就发生了变化——MTU公司潜心研制的1500马力级MB873柴油发动机,赋予了豹2澎湃的动力,再加上保时捷公司为豹2精心打造的双扭力杆悬挂系统,55吨重的豹2A4简直就是“地面飞豹”。
地面上的飞豹(可以试试配上重金属的BGM)
MB873发动机与HSWL 354自动变速箱组合而成的整体动力包,注意那两根白色的管子就是增压器的进气道
MB 873 Ka-501型柴油发动机是水冷型、四冲程、V型12缸、双涡轮增压型柴油机,总排气量47.64升;在2600转时输出功率可达1500马力(1100千瓦)、油耗245克/千瓦时。总的来说,MB 873 Ka-501除了油耗略高之外,其余性能均堪称世界顶级坦克发动机。
b.液力自动变速箱
能把发动机那澎湃的动力转化为坦克优异机动性的就是变速箱,一台优秀的变速箱要具备:传动效率高、输出流向多、路况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而德国伦克公司研制的HSWL 354型液力自动变速箱正好具备以上全部特点:HSWL 354型自动变速箱的传动效率达到了87%以上,而且实现了双流输出可以让豹2做原地转向;采用液力自动变速技术,换挡时无需驾驶员踩离合踏板;档位只有4个进档和两个倒档、方向盘转向,操作起来非常便捷。
豹2A4的驾驶员舱,其内部非常简洁
而且HSWL 354型变速箱还可以与MB873发动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动力包,在1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拆卸或安装,大大的简化了战场抢修流程。
豹2A4吊装整体动力包
在这一动力系统和悬挂系统的加持下,豹2A4的机动性在当时与美国的M1被并称为“北约双雄”——最大公路时速72至75公里/小时、最大越野时速48公里/小时、最大倒车速度3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0至32公里的加速时间为7秒;最大爬坡度60%、最大侧倾坡度35%、垂直越障高度1.25米、最大越壕宽度3.2米;最小转向半径0米。
③豹2A4的装甲防护
作为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战后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可谓吃尽了苦头,豹-1被迫人为削减装甲,而到了研制豹2这种必须装备复合装甲的进攻型坦克时,德国在时间上和资金上都无力自行研制复合装甲,于是德国人找到了英国,希望能购买“乔巴姆”复合装甲,英国人也爽快的同意了。就当德国人满心欢喜的拿到第一批定制型“乔巴姆”复合装甲却傻眼了——经抽样实弹测试,这批复合装甲中的氧化铝陶瓷组件100%不合格,脆性过大;无法抵御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攻击。约翰牛始终都提防着汉斯喵啊!于是,豹2的初期型根本没有装备复合装甲,只装备了隔间装甲。
豹2的初期型与出口型都用的是这种隔间装甲
不过就在此时,美国拉了德国一把:1974年美德两国签署了坦克发展的标准化协议,按照协议两国的坦克应该按相同的标准设计和制造。于是到了1982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终于同意向德国出口与美国标准相同的“乔巴姆”复合装甲;困扰豹2多时的复合装甲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豹2A4的复合装甲结构(推测)
但是,加装了“乔巴姆”复合装甲的豹2A4真就如德国人所愿了吗?1991年苏联解体,从92年开始驻东德的苏军开始撤离,利用苏军撤离时的混乱北约的情报机构用贿赂搞到了一辆T-80BV的1985年型(装备2A46M-1滑膛炮并配备了3BM44穿甲弹);德国人立即用这辆T-80BV对豹2A4进行了实弹击穿实验:在2000米距离上,2A46M-1滑膛炮发射3BM44穿甲弹就像“热刀切黄油”一样穿透了豹2A4的正面主装甲!一共命中了6发(4发命中炮塔、2发命中车体)全部穿透(侧面没试,估计德国人也没勇气去试了)!
德国应该庆幸战争没有在80年代打起来,否则T-80就会好好教导一下豹2怎么跪下唱征服
就豹2A4的弹药储存位置而言,一旦坦克正面被击穿,其结果并不会比“宰人航天”的苏联坦克好到哪儿去
总结——
可能会有小伙伴说:“怎么就到总结了?就说到了豹2A4,后面的A5、A6、A7都没说啊!?坦克君太监了?”当然要说,只是像豹2这种横跨了冷战和冷战后的主战坦克,一期是说不完的;再说冷战后的豹2A5、A6、A7与冷战时期的A1、A2、A3、A4已经不是一个思路了,所以坦克君将在下期用独立的一期来介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