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立群照片|薛宝琪
《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终于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顾出版过程,历经大半年的努力。薛宝其近照
薛宝其先生是上海著名的平民摄影家,1933年1月25日除夕夜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坊前村。1948年10月来到上海,进入袜厂当学徒。1952年加入沪南(后来的卢湾区)工人俱乐部,安排在宣传组当美工。1956年,他进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摄影学习班学习摄影。从此开始了摄影生涯。
《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
“当我去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买回一架二手德国蔡司双镜头反光相机时,乐得我在返回路上奔跑跳跃,口中一会轻声唱《东方红》,一会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旧社会袜厂学徒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被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称为高级玩具的照相机,今天我会握在手中,为劳模、先进人物拍照,实在太幸福了。”薛宝其后来回忆。
从一个袜厂学徒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之后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他一直没有离开基层摄影岗位。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工作在卢湾的基层摄影工作者,几十年来,他始终立足卢湾,扎根生活,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世界,对准平民百姓,反映社会发展。
扎根生活就是立足本区,以本职工作周围和周围日常生活作为观察社会、熟悉生活,研究一切人、一切事的基地,既要有深度又要能熟知。感悟生活,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到处有好题材照片,有悟性,才能平中见美。摄影是瞬间艺术,有悟性才能从偶然中找必然,从必然中增加偶然,抓准抓住典型意义的精彩瞬间。
……绝大部分摄影作品都是在小范围里抓拍的,去老虎灶泡开水,去菜场买菜,去浴室洗澡路上,去理发店理发。每天早上,从建国东路500弄1号居家里弄口,一路向西,至重庆南路向北,经合肥路至上海复兴公园门口,全程步行十几分钟,路过的街头,商店、家家户户门口,邻居洗衣做饭,商店购物,路边遇上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事,这些习以为常的百姓生活,每天一来一回,就抓拍了几十张各种题材照片。“读书热”“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系列几百幅照片都是在复兴公园中抓拍。举家迁至浦东后也是这样。在这街头巷尾社会窗口,在那缩小的社会公园中,生活永远流动着,只要不视而不见,好题材的照片是永远拍摄不完的。关键要有悟性,对生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并且善于从自己拍摄的照片中找规律。
他先后发表过大量作品,其中175幅入选上海市、全国影展,22幅入选各类影展,数十幅获奖。《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等全国报刊,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劳动报》等十余家报刊,先后对其作品发表评论。2009年8月,《东方早报》推出针对其作品的“寻找六十年”专题报道。
2011年7月,他将自己几十年拍摄的大量底片(照片)捐赠卢湾区档案局(馆),馆方当时就准备编一部画册。后因卢湾、黄浦两区合并,此事被耽搁多年。今年,恰逢薛宝其先生九十寿辰,黄浦区档案局(馆)委托我基于馆藏捐赠影像编辑一部画册,旨在比较全面反映其摄影活动。
早在十年前,卢湾区与黄浦区合并,成立新的黄浦区之际,为了筹备《民间影像》第一辑的专题“再见,我的卢湾时光!”,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看过薛老师正在整理的一部分片子,包括“读书乐”“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并与其有过一定的交流。
此前,关于薛宝其的影像,已经出版了《光阴的故事:一位平民的上海影像史》《那个年代那些人》《记忆上海》《上海印记 1960~1980薛宝其纪实摄影精选集》等多部专集。如何在此基础上,寻找另外一种可能,编辑一本有点新意的画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由于拍摄时间久远,很多照片的拍摄细节不够清晰,因此照片的判读成为很大的挑战。大半年时间里,编者多次查阅馆藏影像,以及相关出版物,反复比对,试图找到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同时又多次拜访摄影师本人,协助相关影像判读。照片判读过程中,陈刚毅兄曾经提供不少帮助。
作为一部基于档案馆馆藏影像的画册,似乎应该更注重摄影的记录功能和文献价值,更加关注社会变迁下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试图保留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
基于上述考虑,《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尝试以九个主题词,进入他的摄影世界,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关注日常生活,保留那个时代城市生活的视觉记录。其中一部分作品过去一直受到关注,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日常生活的作品,过去并不为人熟悉,这次从中补充了很大一部分材料,填补了一些空白。
本画册收录的作品,拍摄时间横跨上世纪5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最早的摄于1958年。这一阶段恰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变化尤为人所关注。这些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任务拍摄的,有些片子有明显的摆拍痕迹。另一部分则是其日常有意识的记录,拍摄更为“自由”,“市井气”更浓,体现了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目前的画册里,后期的作品以日常记录居多。如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由此也可以反映时代的变迁,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摄影师的自觉意识等。
后期他拍摄了大量记录平民生活的片子,他有所谓“五百米”的拍摄理论,即拍摄周围五百米半径的世界。他很大一部分作品拍摄于建国东路、复兴路、合肥路一带,与其日常活动路径高度重合。复兴公园更是成为他的富矿。这里人流密集,活动丰富,由于其深入持久的拍摄,不少人都熟悉他,进而主动“通风报信”,很多拍摄线索由此而来。搬入浦东上南八村以后,他仍保持这样的习惯,拍摄了不少周围的生活点滴。
他拍摄的基本上是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但摄影师有自觉的“挖井”意识,长期积累,形成专题,成为对时代和区域历史变迁的系统记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由此使我们有可能了解风云激荡变革时代上海平民生活的状况。
他拍摄的不少场景对于理解上海的城市变迁,将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对当代上海文化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而对于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很多过去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与这些照片重逢是一次难得的回忆,相信会倍感亲切,甚至可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身影。
摄影术的发明,极大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改变了我们进入历史的方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获得重回历史现场的不同方法和感受。当然,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影像重返历史现场、重新认识历史的努力会受到各种制约,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这样的探索和努力。希望这本画册的出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当代上海的历史进程。
最后,向摄影师薛宝其先生致敬。感谢他为那个时代、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重要的影像记录。(作者为同济大学出版社编辑,此文原题为《另外一种可能》)
· 让校长痛哭的“换不动的送餐公司”,实际地址从事洗衣服务?·《梦想改造家》陶磊为何引起公愤?真不是因为丑......·好戏 | 滴!您的皇帝体验卡已到账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