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梦见踩高跷』梦见踩高跷扭秧歌是什么预兆?

上周末,我们姐妹陪父母回到了老家——公堂郭进。站在东墓村委左侧戏剧队旁边,童年的情况历历在目。

每年正月初七是我们村的“大会”,也是最盛大的一天。

往往要请大戏连唱七到十天,以示祈盼来年的五谷丰登。正月的天气往往很冷,有时候天上飘着雪花,但丝毫不影响演员和观众的心情,戏台子上豫剧演员在锣鼓喧天地演唱,台下一张张笑脸根据剧情的变化而随着喜怒哀乐。农村的庙会非常热闹,有吹糖人的艺人,转瞬间把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栩栩如生地吹出来了;有卖甘蔗的摊贩,架子车上整齐划一的甘蔗深红色的皮泛着白色的霜,经卖家的巧手上下来回刮动,白色汁多的甘蔗肉吸引了多少孩子的口水和眼巴巴的眼神;热腾腾的锅冒着热蒸汽,上面篦子上放着一尺多高的圆柱形的橙黄色的豆沙糕,甜糯绵软的口感颇对老人的口味;有卖水煎包子的,大号的平底锅先倒些油,把包好的肉包子一一摊到锅里,几分钟的火候,把面汁倾倒到包子上,发出滋滋作响的声音,用铲翻到包子的另一面,一会儿功夫,焦脆的边连着喷香的肉包子就出锅了,这应该是我小时候最难忘的美食了;有卖琉璃玻璃的,用嘴一吹,响声清脆悦耳。现在想来,在当时缺少电视、偶尔放一场露天电影的年代,戏剧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快乐和满足。我常常想,当时村里有文化的长者并不太多,他们是如何能领会戏剧的内容?何况白天唱戏常有孩子们在台下跑来跑去;晚上经常伴随着妈妈呼唤孩子、孩子找不到妈妈的啼哭声掺杂其中。现在想来,老百姓的智慧就是通过交流和对生活切身体验的感受,让一部部或浅显或深奥的戏剧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格外响亮和富有魅力。

大年初七,回郭镇的街上还有社火。有耍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抬轿的、有二鬼摔跤的,街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群,为了看的更仔细一些,大人让小孩骑在脖子上观看,小孩子们激动地手舞足蹈,处处笑靥如花,到处是欢乐的海洋。

我记得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妈妈抱着我,把我放在大队部的窗台上看《喜盈门》,爷爷吃窝窝头的剧情仿佛就在眼前。当时,电影幕布的前面、后面都挤着大大小小的人,多数的乡亲都早早把小板凳搬来占地方,后来的就毫不客气地站着观看。就这样,瞅个空儿,整个院子都挤满了观众。电影开始前,大家相互间打着招呼,热闹非凡。

我的家位于较高的地势,大街上一条长长的土路呈30度的坡度到我家的路口,路口西边有一颗大大的皂角树郁郁葱葱,对面有个“奶奶庙”,当时探出多个粗壮枝丫的皂角树枝繁叶茂,人们常常把褐色的皂角收集起来,在物资贫乏的年代,洗出的头发光滑顺溜儿,比洗衣粉洗头要舒服的多。

我们家的院子是四四方方的形状,走进大门,正对着大门的墙面上是一幅风景画,向左走几步,有个用红砖垒起的拱形的二门。旁边低一些的连接墙上有各式各样种植的花,有菊花、凤仙花、鸡冠花、腾锅花、兰花等。印象最深的是走过二门,右边一个半米高的大大的瓦缸,里边种着两颗芍药花。芍药花的花茎大概有1米多高,大大的深绿色叶子向四周舒展开来,芍药花像牡丹一样雍容大气,花朵比手掌大,红艳艳的,红的像火,像极了我们家火红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院子里有两棵枣树、一棵石榴树,十几棵泡桐树。春天,泡桐树开出紫色的花儿,花后边连着蒂,拔开蒂,用嘴吸一口花蜜,真甜!儿时的一张照片,我抱着一大串泡桐花和英俊的父亲合影,那纯真的眼神和泡桐花一样,清新可爱。每到秋天,稍微泛红的青枣挂满枝头,顺手摘一个枣放到嘴里咬一口,那清香沁人心脾。红艳艳的石榴花早早地在春天你争我抢地开的分外妖娆,奶奶总是把带有农药的一团团小棉花塞进一个个小石榴果实的颈部,想着中秋节一个个又大又红的石榴让我们吃个够,连做梦都会笑醒的。

小院承载着我童年的欢笑,也记载着上学的时光。

记得我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在学校的舞台上演唱《朝阳沟》,我们两个小小的个子,头上都戴着个枕巾,一招一式、点头叉腰,卖力的唱腔和动作令人捧腹大笑。

第一次春游,是老师组织我们去伊洛河的河堤上看青青的垂柳和缓缓流淌的伊洛河水,我们背着水壶,排成两排,兴奋地七嘴八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也会从河沙中挖很多“白茅根”,回家后熬成水喝,那滋味甜到了心里。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早上5点多钟去学校上早自习。冬天,天还漆黑,被奶奶叫醒的我们就飞快地跑下门口的土坡,奔向学校。有时候也会在慌忙中把围巾弄丢,有时候跑的太快也会摔个“嘴啃泥”。姐姐上小学时,家里还没有钟表来定时,时间往往是奶奶看月光照瓦房房檐映照在地上的位置来估摸上学的时辰;遇到阴雨天,常常是奶奶睡醒一觉后,听院子里公鸡的打鸣或村里每家每户的看家狗此起彼伏的叫声,据此来确保我们上学时间的准确无误。

偶尔初中的夜自习也会停电,我们在学校用蜡烛或小小的油酊照明。上完夜自习,我们三五成群地顺着小路回家,学校旁边有个砖瓦厂,我们经常捡一些砖瓦厂的蜡纸,拧成火把照路,一群人说说笑笑,照亮了前行的路,心也总是暖暖的。有时下夜自习,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月朗星稀,同学们在大路上比赛竞走,抬头望望月亮,真正感受到了“月亮走、我也走”的美妙,爽朗的笑声在乡村寂静的夜里久久回荡。

小时候的娱乐活动贫乏,通常我们会把瓦片砸成小块,再一个个磨成圆球状,几个或十几个掷子玩,女孩子发明的花样很多,分好多步骤。跳皮筋儿时我们也不甘示弱,皮筋从脚下、脚脖、膝盖、腰、脖子,一直举到头顶,这都难不倒身体敏捷的小姑娘们;还有粘墙,比一比谁倒立的时间更长。夏天的傍晚,妈妈忙着挑水干活,奶奶忙着做饭,我总是疯的大汗淋漓才回家。当时的晚饭都是在院子里吃的,院子中间有个方方的水泥板,下面中间用砖固定,当夏日的傍晚变长,炊烟飘过后热腾腾的小米汤或玉米丝,伴着自家菜园种的茄子、豆角、辣椒等时令蔬菜端上来;有时候会做汤面条,青翠欲滴的菜叶飘在碗里,煞是好看。有时候我们也会端着一碗面条跑到大门口两旁的石凳上吃,农村的饭没有太金贵的,有时候也会端着碗跑几个大门,到间隔几家的邻居家吃。遇到谁家的饭被别家的小孩相中,端个碗直接来舀,没有客套,唯有乡情浓。我还记得,当时去邻居家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血疑》《阿信》《聪明的一休儿》以及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姑娘的比赛。到了初二,父亲也买了一台14寸的上海产彩电,每天除了听《小喇叭》,我也可以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了。

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着大人骑28自行车奔驰,我每天放学后在大门口的路上学跨,就这样,拐了几天,就叮叮当当地上路了。后来,比我大3岁的姑姑家的表哥来我家时,骑了一辆125摩托车,他跃跃欲试地教我骑,我半信半疑地尝试加油,小心翼翼地向前开,但由于摩托车的重量太重,而我又胆怯的缘故,把车开到了邻居家门口堆放用于盖房子的石头上,自此骑摩托车的经历告一段落,好长时间没敢再碰一下。

我还把爸爸用过的四四方方的“云芝肝泰”的塑料药盒收入囊中,上面认真地写上“百宝箱”三个字,盒子里放些好看的糖纸、扎头发的头绳、卡片、橡皮娃娃等等。每年生日,母亲总是做一碗鸡蛋捞面条为我们庆贺。手擀的面条配上时令的新鲜蔬菜、葱花炒香的鸡蛋香喷喷的诱人无比,深吸一口气,嗯……真幸福!记得有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我和妈妈怄气,妈妈把面条做好后放到窗台上,左喊右喊我不开门,家里的家务活很多,就去忙了。饥肠辘辘的我最终还是没有战胜那碗倾注着母爱的生日面,狼吞虎咽、心满意足地干掉了它,然后一溜烟儿跑出去玩了。

母亲的慈爱和宽容给了我任性的底气,父亲的严厉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则是指明我们前进道路的灯塔。父亲要求我们姐妹四人在学习中比学赶超,在生活中艰苦朴素。每年暑假,当别的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们通常坐在院子里的凉席或钢丝床上阅读、做暑假作业。姐姐上大学以后,也会学学蹬缝纫机,给我们做个头箍、头花,背心等等。姐姐还用相机给我们全家照相,然后自己冲洗,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间和无法复制的记忆。三姐上的是师范学校,对字体要求很高,经常练练毛笔字、粉笔字。姐姐们会辅导我搞不懂的“鸡兔同笼”和“相遇相向”的数学问题,会辅导我英语的单词发音和毛笔字练习。每到下午3点钟左右,大门外,“冰糕冰糕”“白糖冰糕”的叫卖声随着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我抿了抿略显干燥的嘴唇,收回了非分之想,我知道还是家里的白开水最解渴。如今,各种饮料遍布大街小巷,但儿时的“白糖冰糕”应该是最甜和最值得回味的,小时候因物质匮乏被迫养成了不乱吃零食的习惯,如今对各种饮料和点心都没有多少兴趣。

作为教师的父亲家教甚严,一直严格要求我们刻苦学习。有姐姐们勤奋努力作榜样,但偶尔我也会偷懒倦怠。大年初二,三个姑姑拖家带口来我家串亲戚,一大家子都在院子里热热闹闹,表姊妹兄弟十几个七嘴八舌、你追我赶。因为姐姐们相继都考上了大学,父亲只要求我在屋里看书。书当然是看不进去的,我翻箱倒柜、摸摸这动动那、总也静不下心学习。当呼叫我“吃饺子”的敲门声一响,我就飞奔出去,一会儿就融入大家庭热闹的年味中了。

姐姐当时在郑州上大学,放假的时候她总会带回一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是鱼皮花生、大大的蚕豆,还有带有糖豆的圆珠笔。我初中的时候个子还是小小的,姐姐从医院买来“赖氨酸”给我补充营养,她总是趁暑假借阅一些优秀的传记类书籍让我们阅读,现在想来,姐姐带回的是信息、观念和希望。

今年,家里的两间瓦房也因年久失修,终于在邻居家盖房的要求和劝说下,担负着见证我们家近50年苦辣酸甜生活的瓦房在推土机的助力下,神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看着家里上世纪80年代盖的两层楼房,也在岁月的侵蚀中,墙面变得潮湿而斑驳,不禁感慨万千。站在房前,仿佛看到了那个暑假,姐姐、堂哥、表哥在我们家用架子车推土、帮忙盖房的情形;甚至父亲为了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性格,暑假让上了大学的姐姐们挑着茅粪去菜地。菜地在滩里,离我们家有5里地左右。小小的个子在扁担的重压下,一扭一扭地险些跌倒,但都倔强地忍着坚持到地头。菜地里有青紫的茄子、翠绿的豆角、蒜苗、洋葱和辣椒等时令蔬菜,它们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格外茁壮成长,也充实着我们的味蕾和胃。

我记得体验的第一次割麦,也是唯一的一次割麦是我上初二的时候。当时学校放麦假,割麦那几天,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烤的大地热气逼人。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弯下腰去割麦,但弯了一会儿就感觉腰酸酸的,一会儿功夫汗水就顺着脸颊淌下来,真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苦耐劳的母亲总把辛劳独自承担,像母鸡一样把女儿们保护在她坚韧的双翼下,始终任劳任怨地默默奉献。

感恩父母,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坚持不懈把我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90年代,父亲捐赠家乡东庙小学壹万元整,来回馈乡梓,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父亲还资助邻镇鲁庄镇一中的两名初中学生800元用于继续完成学业。

1988年我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了新乡的商业学校。随后,全家搬到了郑州生活。一晃30多年过去了,虽然一年中也会回老家一、两次,但步履匆匆,渐渐地,一切都变了,回家的土坡早已变成了水泥路面,那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皂角树早没有了踪影。看一条条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母校的一砖一瓦,看曾经丈量过无数次脚下的热土,心中的依恋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魂牵梦绕的故乡——20世纪60年代被毛主席提词“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回郭镇,如今已成为千亿级铝精深加工基地,家乡正以勃勃生机向前突飞猛进;千年流淌的伊洛河水,孕育出厚重的历史和新的文化底蕴。作为家乡一分子,由衷地祝福我的家乡越来越美,那里有我最美好的童年及奋进的少年时代,有我最亲近的亲人面庞和最熟悉的乡音,心底里最温暖的记忆属于她——生我养我的家乡,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永远也走不出她深情的目光……

总感觉还徜徉在幸福的童年里,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中年。心态平和、知足常乐应该是面对生活的本真。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不负韶华,一生被故乡滋养,遇到更好的自己;愿每一个故乡的孩子,一生把故乡感恩,感恩故乡的山水养育,回馈报答故乡!

我的故乡——回郭镇,您是我永远的乡愁!

(本文作者:罗晓红)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