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希敏
古屋的风化分为“圣基前风化”和“圣基后风化”。这篇文章指的是“盛期后风化”。
‘玉’是一种美丽的石头,结构一般为‘透闪石-阳起石’或‘蛇纹石’等;‘玉’有一种‘特殊性’ 就是含有活跃的‘铁离子.镁离子.结晶水’等,古代玉器久埋地下,历经几百年至几千年,在地下会因‘自身’或‘环境’的原因发生质变.色变而形成灰皮.钙化或鸡骨白。上图古玉表面一层灰白色的‘风化’为灰皮
那什么是‘灰皮’呢:玉器久埋地下,其自身‘内部’的变化或玉器‘表面’的分子受到‘土壤’与周围‘殉葬品’的侵蚀,玉器表面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玉质‘蜕变’,其表面很薄的一层玉石‘分子中’有活跃的‘结晶水’就会慢慢逸出,使其在微观结构出现较大的空隙,玉质疏松而形成通道,外界的致色离子进入而形成各种不同沁色;
玉器出土后.在光线下,这些空隙提供更多的反射界面,可以对入射的光线产生较强的漫射,使该处表面发白,由于失水层非常细薄,这些空隙不能把光线全部阻挡住,大部分光线们可透过,而使它的白色泛灰;这就是古玉的‘灰皮’;灰皮用手可盘玩掉,用热水一烫就又出来了,称为古玉的‘吐灰或出灰’现象;灰皮主要是玉器表面‘结晶水’的失水现象。
上图左下角一圈不规则的白为玉的‘钙化’
‘钙化’:是玉器在地下埋藏过程中比‘灰皮’更深程度的质变现象;多由氧化与复分解过程而形成的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越松脆‘钙化层’越厚。
上图为古玉‘成器后风化’形成‘鸡骨白’
‘鸡骨白’:是比‘钙化’更深程度的‘结晶水’失水现象;要恢复玉质很难;真正自然形成的‘成器后风化’是目前人为仿不到位的。【以下一系列图片为‘推演’的玉器‘成器后风化’:在‘微观下’表面出现‘灰皮’到‘钙化’最后质变为‘鸡骨白’的全过程】
上图为古玉表面出现少量纤维白化
‘高古玉’因为在地下埋藏久远很多会形成“鸡骨白",其成因有火烧祭祀之说,也有地热和石灰之说。
上图白化逐渐在表面增加
从对众多的‘陪葬’出土‘古玉’来看,有大量“鸡骨白”的出现,这就说明‘白化’现象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上图白化逐渐在表面增加
当然火烧也会让玉‘白化’,但其‘白化’的状态是不同的,火烧的干涩表面呈粉末状,而自然形成的,中早期依然保持着玉质油润致密的特性。
上图白化在玉器表面继续增加
且保留着一个渐变的过程,在留有“开窗"的器物上尢为明显,甚至在同一器物上就展现了整个白化的演变过程。今天我们不探讨成因,我们就来用实物和显微图片来揭秘其演变过程和奇幻的影像:
白化继续逐渐在表面增加
1.是‘全部’白化;2.是‘局部’白化;且没钙化处都有各色沁色;白化部分也明显‘显示’由轻到重的渐变过程;下面我们仔细看看,玉是如何渐渐白化的:
白化继续逐渐增加
随着玉质‘纤维’的白化增多,白化向器物内部深入,由于没有白化的玉质反衬,和田玉的‘内部’纤维结构显示出它神秘的身姿;由于自然‘腐蚀’的作用,‘云母’或‘次生结晶’也会出现在器物的表面。
白化继续‘增加’有的伴有‘次生结晶’
至此,器物在‘各种’物质的作用下形成了梦幻般的神奇影像!直至‘白化’的纤维全部覆盖了玉器。
玉表被‘白化’逐渐整个覆盖并向里延伸
确切的讲是:前面炫目的景象被白化了;如果没有改变环境,那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全部白化成为“鸡骨白”。
以上各图为玉器从‘灰皮’到‘钙化’最后质变为‘鸡骨白’的全过程‘推演’图片
由于玉质特定‘纤维’排列和玉质不同成份,以及不同矿物质的共同作用下,所以有些高古玉会形如朽木,但非常少见。
上图为古玉‘白化后’的土蚀土咬的图片
真正的高古玉有无数的信息透露着它的身份,上面所显示的的远不是本文所能道尽的,更不是仿品可以做到的;这些信息都是‘千百年’的岁月才能在‘高古玉’身上形成的,这才是东西会说话的真实含义。
上图为古玉‘白化后’沉积物的图片
唯有‘岁月’才能留下‘古玉’如此美妙梦幻的景象,这就是古玉高古玉“鸡骨白”的神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