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妍的美在于它美丽的石质,美丽的自然。
像打磨人品一样雕刻砚台,砚台在有限的空间雕刻“人石格局”、“人才诗艺”,让一块普通的石头变得神奇,令人惊讶,取决于设计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肇庆,在端砚界,人们一提起梁庆昌便肃然起敬。
梁庆昌师从黎铿大师,是黎铿入门首徒。
1971进入端溪名砚厂,刚进厂的那年,梁庆昌吃住都在山里,和砚石坑洞里的石工一起,拿着工具采石、慢慢学会了区分各种砚石形成的层次结构。明白了优质石种的分布位置,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采石之艰,也知道了砚石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他对每一方砚雕作品的要求是能寓情于物,赋予灵魂。
1980年,梁庆昌担任端溪名砚厂副厂长。
1978年,梁庆昌作品《如意吉祥》砚曾选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此事记载于1988年2月肇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肇庆市历史大事记》中。
满手的老茧与年轻的样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学砚雕从瓜果、花卉开始,然后到动物、山水过渡,最后的人物。
在众多的雕刻题材中,梁庆昌对人物雕刻情有独钟,从技法上讲,花卉、山水类最为复杂,考虑更多的是设计布局,但从造型角度来看,人物雕刻更有难度。
人物雕刻可以引用砚雕手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
因为人物雕刻不单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出人物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得生动。
而且,只有懂得形体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规律,才能造就“形”传“神”。
以“形”传“神”,就是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
端砚构思设计要层次分明,不但前后左右都要照顾到,还要循序渐近,雕刻的物体最重要的是比例合适、构图丰满,不能逞一时之快,大量剔除荒料。
而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躲过绺、裂、砂、钉,或把这些缺陷根据情况设计成山崖、怪石等景物,化腐朽为神奇。
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雕刻时,要浅浮雕刻结合,刀法的正、侧、逆、反、切、刮、剔、削,圆刀、平刀、尖刀、铲刀、斜刀运用自如。要尽量通过巧妙的设计,结合端砚特有的石品花纹,显现其艺术特色。
用于雕刻的砚材百种坑口,千般姿态,每一方砚石的坑口,特征都有很大差别,都有其特有的性质,有自己的大小,形状,石色,石品花纹,裂纹瑕疵等持征。这些特征就是一种未经人工雕啄的自然景物。
梁庆昌注重的不是砚石的后天塑造,而是如何通过雕刻展现砚石的天生丽质,展现端砚的“格调人生”。
所以梁庆昌说:“多年的端砚创作生涯让我认识到,端砚之美在于它美的石质,美的自然。”
譬如,2016年,梁庆昌做了一方麻子坑的料子,石质细腻如玉,石品丰富,左边有几颗不可多得的天然精莹石眼,此石虽厚实但却窄长,如何突出漂亮的石眼和美丽的石质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一幅“浮生闲”的画面跃然眼前,在青青翠翠的竹林中,一位神情悠然,开怀而笑的老翁,手持一把烟枪,把玩几只可爱的小龟,那小龟正是利用天然石眼雕刻而成,另一边是林中开阔之地-线条清晰的砚堂,这样让整件作品即有写实之意,又有浓浓的砚味。
而现如今,梁庆昌的儿子梁成劲也继承其衣钵,亦是【砚曰文风】的创始人。
梁成劲自幼受父亲的砚雕艺术熏陶,每天耳濡目染,对端砚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十多岁时已在多位父辈的教导下学习绘图与雕刻,掌握多方面的雕刻技法。
大学毕业后,更深入研究父亲的各种刀法和技艺,在继承传统砚雕技艺的基础上,把父亲的艺术特点经过自己消化、吸收,巧妙地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所雕刻的山水、人物端砚风格独特,艺术感染力强,深受收藏人士好评。
因继承其父的衣钵,又融入新一代人的创新思维,如今梁成劲可以说是师古承新。
他创办的【砚曰文风】工作室的作品以有文化个性,更雅气、更实用的砚台为主。
作为工作室的领头人,他每天工作室成员在一起创思,同时更利用计算机专业所学,把计算机与端砚构图,设计结合在一起,把传统端砚技艺与现代感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不少惟妙惟肖的佳作如《溪山访友》,《天池》,《化石鱼》,《夜月观星》等。
砚雕是把生话中一些不起眼的事物化为神奇,让人叫绝,观砚是亦是观设计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如今【砚曰文风】的每个人都在严格要求自己,要求每件作品都能寓情于物,赋予灵魂。
展现自己身后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感悟生活,以及哲思。
丨梁庆昌(东家ID:砚曰文风),端砚匠人
来源:东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