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元朝开始,来自日本的海盗成为沿海地区人民的心腹大患。
元军虽然曾经两次东征日本,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面对愈演愈烈的倭患,这位明太祖吸取元朝兵败的教训,打算通过外交途经和日本进行斡旋。没想到的是当时日本国内却有两位天皇,双方自认正统,兵刃相见。对于不明情里的朱元璋来说,到底该和哪一家打交道,乃至到底该承认哪一家为正统,成了一个难题。元朝与日本的关系
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七月,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被击毙。由于蒙哥死得突然,临终前并未留下遗诏,于是蒙古内部迅速发生分裂。景定元年(公元1360年)三月,托雷第四子、蒙哥之弟忽必烈在开平自称大汗。四月,托雷第七子、忽必烈幼弟阿里不哥在和林自称大汗,双方随即爆发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激烈内战。
蒙哥画像
蒙哥之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托雷第六子、蒙哥之弟旭烈兀停止西征,率军留驻波斯以观望成败,蒙古军队向西扩张的脚步就此停止。景定五年(公元1364年)七月,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虽然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却造成了大蒙古国的分裂。
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败,不复能军。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其所谋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思等来归。诏诸王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皆伏诛。—《元史卷五·本纪第五》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今北京)为京师(注:此后本文将以元朝纪年记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九月,大元皇帝忽必烈命左丞相伯颜率军兵分三路大举伐宋。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宋恭帝投降,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失败,南宋彻底败亡。
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 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 第一次对日作战:文永之役
南宋由于海上贸易发达,和日本国之间的经贸往来相当频繁。此前忽必烈曾几次派使臣出访日本,都没有受到任何回应,因此日本被元朝定为了敌人。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一面在谋划大举伐宋,一面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准备远征日本。
当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左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复亨分别为左右元帅。这个领导集团中忻都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弟弟铁木哥斡赤斤,洪茶丘是高丽名将沈阳侯洪福源之子,刘复亨是名相耶律楚材的门人。
九州岛太宰府
十月初三日,三万多元军在忻都等人的指挥之下,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于初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一举全歼岛上日本守军。十九日,元军主力成功登陆博多湾(今日本九州岛福冈市附近)。在二十日当天的激战中,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主力又在当晚遭遇台风,被迫撤退。此役元军伤亡近半,文永之役以元朝惨败而告终。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却被当时镰仓幕府实际掌权者北条时宗当众斩首。镰仓幕府是由源赖朝建立,但此时源氏直系后裔死绝,因此北条家通过与源氏联姻的方式取得了执政地位,即所谓的“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在北条家”。
- 第二次对日作战:弘安之役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军彻底失败之后,忽必烈再次将东征日本提上了议事日程。上次对日作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丽工匠粗制滥造的战船。因此这次元朝吸取教训,在扬州、湖南、赣州、泉州等地制造战船,准备再次出征。在此之前,元朝派出周福、栾忠二人与日本僧人一起再度前往日本国劝降。北条时宗态度坚决,再次将元使斩首。
忽必烈画像
谈判破裂,元军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发动了第二次东征。这一次元军兵分两路,东路军仍然由忻都指挥,江南军则由南宋降将范文虎指挥。东路军中忻都所部约一万二千人,洪茶丘所部约三千人,高丽将领金方庆所部约正兵一万人、水手一万五千人,合计约四万人,战船九百艘。江南军中范文虎所部约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
五月初三日,东路军再次由合浦启航,并于二十一日占领对马岛,弘安之役正式爆发。六月初六日,东路军主力再次抵达博多湾,发现日军早已在滩头上修建了大量的“元寇防垒”,根本无法登陆。忻都随机应变,指挥元军由志贺岛登陆。志贺岛地形狭长,在退潮之后可以直通陆地,日军为此做出了激烈抵抗,并差点阵斩洪茶丘。战事不利之后,忻都率军退往壹岐岛,准备与江南军会师之后再行进攻。
江南军方面也出现了变故。原本由忽必烈亲自任命的两路元军总指挥阿剌罕突然病死,而在新指挥阿塔海尚未就职的情况下,范文虎就已经率军扬帆东渡。七月,范文虎大军与忻都会合,再次准备大举登陆。然而在日军的顽强阻击之下,元军的每次登陆企图都被挫败。
元寇防垒遗址
八月初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舰队损毁大半。剩余元军在长崎县鹰岛驻扎休整,元军将领却对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水军总管张禧建议强行登陆,背水一战。范文虎则认为再战必败,他不听劝阻,抛下大部分军队独自撤退。八月初七日,残留在鹰岛的近十万元军被日军分割包围,最终近七万人战死,三万人被俘。日军对被俘元军进行了甄别,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汉人(北方汉人)全部处死,南人(南宋汉人)则被用作奴隶。
壬辰,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庆诸军,船为风涛所激,大失利。余军回至高丽境,十存一二。—《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中原易主,明日关系何去何从?
忽必烈还打算第三次东征,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等他老人家一驾崩,这事也就不了了之。毕竟元朝对外战争几乎全败,后面的皇帝自然没兴趣再去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无论如何,两次东征失败,元朝和日本的关系自然是降到了谷底。
甲戌,帝以日本孤远岛夷,重困民力,罢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阙,仍散所顾民船。—《元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这一年刚开年,身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吴王朱元璋便在正月初四日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
朱元璋剧照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出大都建德门(今北京德胜门小关)逃往上都。八月初二日,北伐明军在大将军徐达的率领下攻入大都,元朝作为中原政权的历史就此终结。当年十二月,徐达攻克太原,并将元末名将王保保所部主力全部歼灭。
这支元军的覆灭,让朱元璋确定北方大局已定,元顺帝再无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于是老朱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派出使者诏谕日本国。自二伐日本之后,中日之间的官方联系便已停止。大明使臣此行的目的,一来是告知日本国中原已经易主的消息,二来希望日本国王可以对沿海地区越来越严重的倭寇进行约束。然而没想到日本国王究竟是谁,成了一个难题。
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岁以来,殄绝北夷,以主中国,惟四夷未报。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
倭寇画像
- 日本南北朝
当年元军两次东征,客观上加强了镰仓幕府的统治,使天皇彻底沦为傀儡。第96代天皇后醍醐天皇(第90代天皇、大觉寺统皇室始祖龟山天皇之孙)不甘于大权旁落,接连发动了两次倒幕运动。第二次倒幕失败后,镰仓幕府废黜并流放了后醍醐天皇,并立第89代、持明院统皇室始祖后深草天皇曾孙量仁为光严天皇,即北朝初代天皇。
让人没想到的是后醍醐天皇积蓄力量,居然实现了王者归来的逆袭,最终逼迫北条氏最后一任执政北条高时(北条时宗之孙)自尽,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随即废黜了光严天皇。这里我们要补充一句,大觉寺统皇室始祖龟山天皇和持明院统皇室始祖后深草天皇,都是第88代后嵯峨天皇的儿子。两派为了天皇宝座曾经争得不可开交,在镰仓幕府调停下,约定由两派出身的皇族轮流担任天皇,即所谓的“两统迭立”。
当年后醍醐天皇逃离流放地起兵,镰仓幕府派出大将足利高氏(即后来的足利尊氏)前去平乱。未曾想足利尊氏反戈一击,投到了后醍醐天皇麾下。而当后醍醐天皇执政之后,足利尊氏先是进谗言放逐了皇子征西将军怀良亲王,随即再次反叛并幽禁了后醍醐天皇。不过后醍醐天皇确实能折腾,他从幽禁地逃出,到大和国的吉野建立南朝。怀良亲王则出镇九州岛,成为南朝最大的一股军事支柱。
后醍醐天皇画像
大明在日本南北朝之间的错进错出
- 南朝方面
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后醍醐天皇薨,其子宪良即位,是为日本第97代、南朝第二任天皇:后村上天皇。在后村上天皇末期,南北朝之间要求和谈对话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南北和谈破裂,次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后村上天皇薨。至于其子宽成(即长庆天皇)究竟何时即位,史书不明。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使臣第一次出访日本,但是在九州岛被怀良亲王给拦了下来。从元朝两次东征可知,从中原大陆前往日本,第一站必然是在九州岛,而九州岛正是南朝的势力范围。
由于和元朝之间仇恨深重,怀良亲王扣留了明朝使臣杨载和吴文华二人,使团中的另外五人则惨遭杀害。而此时的倭寇依然在大明境内苏州、崇明等地肆虐,甚至还在当年八月杀到了漕运的枢纽:淮安。
朱元璋剧照
当朱元璋得知第一批使者在九州岛受阻之后,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第二批使臣被直接派往九州岛面见怀良亲王。从元朝以来,访日使臣就是一个高危职业,但这次代表大明的莱州府同知赵秩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在给怀良亲王的诏书之中,朱元璋着重强调了几件事:
第一、自己即位已经三年,高丽、安南、占城等国都已经尊奉大明为宗主国。
第二、明军正在对前元余孽进行追杀,大军即将对其主力进行合围,即所谓“大统已定”。
第三、根据投降的倭寇交待,他们对大明沿海的袭扰并非出于日本国王指使,双方有和平共处的基础。
南北朝时代日本天皇世系图
对于怀良亲王来说,南朝最大的敌人是北朝和由足利氏建立的室町幕府,和明朝恢复关系对他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作为一个上位者,怀良亲王不能轻易屈服,于是他派人把刀架在赵秩的脖子上,然后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日本国一向仰慕中华,之所以与蒙古交恶,是因为我虽蛮夷,而蒙古亦蛮夷也,“乃欲臣妾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当年元朝派来一个姓赵的使臣对我们花言巧语,我们拿他当好人,没想到后面却悄悄跟着舰队准备偷袭我们。现在你也姓赵,是不是想学那个蒙古使者继续骗我们?
怀良亲王剧照
赵秩非常冷静,对于怀良亲王的指控一一驳斥,表示我大明天命所归,乃华夏正统,非蒙古人可比。大明天子一言九鼎,决心与日本国共修和平,绝不会像蒙古人那样背信弃义。最终怀良亲王就坡下驴,奉表笺称臣,派出使臣护送赵秩返回大明。
秩不为动,徐曰:“今圣天子神圣文武,明烛八表。生于华夏而帝华夏,非蒙古比。我为使者,非蒙古使者后。尔若悖逆不吾信,即先杀我,则尔之祸亦不旋踵矣。我朝之兵,天兵也,无不一当百。我朝之战舰,虽蒙古戈船,百不当其一。况天命所在人,孰能违?岂以我朝之以礼怀尔者,与蒙古之袭尔者比耶?”于是其王气沮,下堂延秩,礼遇有加。—《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
- 北朝方面
通过南朝方面使臣的回访,朱元璋及朝廷高层应该已经知道了日本正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从老朱和中书省官员的谈话来看,他老人家内心应该是认为北朝才是正统。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北朝方面派和尚宣闻溪、净业喜春等人来南京进贡马匹和方物。按理这本是大明和北朝建立联系的大好时机,但朱元璋却拒绝了北朝方面的好意,这又是为何呢?
表面上看,是日本使臣的国书中没有表文,显然没有和大明交流的诚意。但从朱元璋对日本政局的评价:“幼君在位,臣擅国权”来看,他对当时北朝的内政非常清楚。洪武七年的时候,北朝方面在位的是16岁的后圆融天皇,室町幕府征夷大将军则是17岁的足利义满,大权在细川赖之的手中。怀良亲王在这一年已经46岁,何况明朝使臣和他见过面,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他并非“幼君”。
足利义满剧照
但是为何在《明太祖实录》中一直将日本国王记为“良怀”呢?笔者以为还是《实录》修纂官不熟悉日本情况所造成的错讹。比如当时九州岛的地方大名岛津氏就经常打着“良怀”的旗号来大明寻求开展贸易,客观上也会对明朝史官造成疑惑。
时间来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于去年审理丞相胡惟庸一案时发现他和日本交通,因此朱元璋不但拒绝了本年的日本使臣,还对日本国王进行了严厉警告。虽然《实录》仍然将此时的日本国王记为“良怀”,但实际上怀良亲王早在十年前便已退隐。而从朱元璋同时对日本征夷将军进行警告来看,明廷肯定是将北朝作为正统。但是朱元璋对北朝当局不但不能制止倭寇侵扰,反而勾结大明丞相的行为极其愤怒,最终断绝了明朝与日本的关系。
今日本迩年以来,自夸强盛,纵民为盗,贼害邻邦。若必欲较胜负,见是非,辩强弱,恐非将军之利也,将军审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八》
结语:洪武十四年之后,日本方面还曾有几次派使臣入贡,都被明廷拒绝。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北朝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结束了日本国南北朝对峙。南朝后龟山天皇接受合约,带着三神器抵达京都,并将其转交于当时的北朝天皇后小松天皇。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足利义满将征夷大将军传给儿子足利义持,自己出家为僧,法名鹿苑院天山道义。不过足利义满身在佛门,大权却仍在其手中。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在得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之后,足利义满派使臣祖阿与肥富前往南京,表示愿意奉明朝为正朔。而在朱棣靖难之后,双方进一步确定了名为“勘合贸易”的官方贸易关系。此后又由于足利义满听从朱棣的调遣,派兵剿灭了对马岛、壹歧岛一带的海贼,受到了永乐皇帝的褒奖:
迩者对马、壹岐暨诸小岛有盗潜伏,时出寇掠。尔源道义(即足利义满)能朕命,咸殄灭之。屹为保障,誓心朝廷,海东之国未有贤于日本者也。—《明太宗实录卷五十》
源道义的日本国王印
足利义满显然是一个务实派的政治家,在日本上层贵族坚持认为天皇和中国皇帝一样都是天子,拒绝天皇向中国称臣的大背景下。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源道义”的名义向明朝称臣纳贡,重新恢复了明朝和日本国之间的贸易,期间的好处多少只有日本自己知道。但是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自认为“脱亚入欧”,不能容忍当年足利义满向中国称臣的举动,将其视作头号卖国贼。受此影响,当时日本南北朝并立之时,受足利氏支持的北朝天皇并未被视作正统,尽管现在的日本天皇都是北朝天皇的后裔。
因为那句“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怀良亲王复明书》在网上很出名。不过这封国书,大概率是假的。事实上怀良亲王在洪武五年便已退隐,此前他刚刚派人护送明朝使臣返回,怎么会写出这样一封充满挑衅的国书呢?
此外八十年代风靡我国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时常受到一休和尚捉弄的大将军就是足利义满。另外据传说,一休和尚就是日本重新统一后的天皇:后小松天皇的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