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一分记者张向阳
7月7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在济南东部郊区发掘了罕见的元代家族墓群。
墓葬共有12座,11座为造型刻画精美的砖雕壁画墓,1座石室墓。
其中,7座墓葬发现有明确纪年。
如此高规格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在山东地区实属罕见。
7日,本报记者请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李铭院长对此次考古成果进行了解读。
山东元代壁画墓中的“大佬”
为配合济南东郊项目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自今年4月23日起对项目占压的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陶窑1座,墓葬35座,其中陶窑为汉代砖瓦窑。
墓葬主要包括汉代墓葬1座,元代与清代墓葬各12座。
其中最令人惊喜的就是发现了12座元代郭氏家族墓群。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铭介绍,12座元代墓葬中11座为造型刻画精美的砖雕壁画墓。
虽然12座墓葬中大多数被盗扰,但其中7座墓葬发现有明确纪年,本次发掘通过出土文字证据确认,墓群为元代晚期的郭氏家族墓群。
该墓群规模是山东地区已知元代砖雕壁画墓中最大的。
“以前最多一次发现6座,这次发现了12座元代墓葬,可以说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这些家族墓葬都有文字记载,实证的家族墓地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葬俗有很大价值。”
据统计,砖雕壁画墓在山东地区多集中于分布于济南东部、章丘及淄博等地。
“这种墓葬形式在济南非常重要,砖雕壁画墓多为宋、金、元时代的,其中以元代居多。这说明,当时这些处于相对平原的地区物产丰饶,经济比较发达,才有如此多的壁画墓出现。”李铭分析说。
据了解,这11座墓葬中有10座是单室壁画墓,都带有墓道;有一座是双室壁画墓。
“发掘出这座双室壁画墓时,还挺激动!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绘制富丽堂皇,历经六七百年仍然艳丽如初,令人感到震撼。”李铭说。
这让他的思绪回到了36年前,1985年在齐鲁宾馆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座精美的元代双室壁画墓,那时他带队进行了发掘,并将其完整地搬迁至济南市博物馆。
36年后,再次发现如此精美的元代双室壁画墓让他颇多感慨。
李铭告诉记者,根据文字显示,这处元代郭氏家族墓地的墓主人均无官职,应是汉族地主阶层或富商阶层。
另外,墓葬年代较为集中,但墓葬形制差别较大,存在砖室与石室、单室与双室、方形与圆形等区别,葬俗包括土葬、火葬、迁葬、合葬等,部分墓葬发现有镇墓石,墓葬砖雕及壁画内容较为丰富。
本次发掘还出土陶器、瓷器、铜镜、铜钱等文物共计60余件套。
这些墓葬资料,为研究元代山东地区,尤其是济南东部地区地主、富人阶层的日常生活、风俗葬俗提供了代表性材料。
济南“首次”发现两种墓葬形式
发掘中,有两个“首次”发现的墓葬形式令考古人员感到兴奋。
记者看到,其中一座墓葬的墓门非常特殊,是方条形青石砌成,在门楣上还有刻字,内容是:“济南府历山郡郭氏之门”,后面是小字:“崳山东北三里之地迁茔于此居葬一所泰定三年二月上旬”。
墓门上方的门楼则是青砖砌成,还带有砖砌的图案,以及仿木制斗拱等。
初步考证,泰定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年号,1324年泰定帝改元泰定,泰定三年为公元1326年,泰定帝是元朝的第六位皇帝,从1323年即位直到1328年去世。
李铭告诉记者,这座墓室的墓门比较特殊,也比较珍贵。
首先就是墓门上的刻字,这是家族墓葬最直接、准确的信息,提供了考古的第一手资料。
“这座墓门为青石砌成的,门楼却是砖雕,二者综合形成了一体,这种形式在济南地区是首次发现。此外,两扇门上各刻有铺首一个,每扇门还刻有25枚乳钉纹。这个年代的墓葬中,刻这样的图案的墓门比较罕见。因为这些在古代都是身份的象征,一般人是不能享用的,超越了当时的规制,这说明墓主的后人想让他享受生前未曾享受过的待遇,也说明墓主身份虽非官员但也非同常人。”李铭说。
在另一座墓室内,墙壁上镶嵌着一通石碑,是墓主人的“墓志铭”。
记者看到,石碑最上方刻的是“峕大元国郭十公之墓志”, “峕”为“时”的通假字,墓主人的身份是“郭十公”,落款“至元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立石”。
至元(1264——1294)是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使用的年号。
1264年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到1294年忽必烈驾崩,共使用31年,忽必烈因此被誉为“至元大帝”。
至元四年就是公元1267年。
这通墓志铭上还刻着“济南路历城县宝泉乡郭家庄东北祖茔内东北角于至元四年建修新坟以所”等文字,有的字已经漫漶不清,后面刻有墓主人的名字“郭政”,以及两个妻子冯氏、王氏和三子一女的名字。
据李铭介绍,墓志铭直接明确地说明了这座墓葬的年代和归属,告诉我们墓主人的姓名、身份,以及其妻子、儿女的信息,还有其祖籍地名称及下葬时间等,透露出的历史信息非常重要。
“这座墓还有特殊的一点,从墓室底部30厘米往下,又挖出了一夫二妻的三座砖椁,安放棺材。这种形式在济南地区也是首次发现。这样做是为了防盗,尽管如此,但该墓还是被盗了。可见,古人再想方设法防范也很难逃过盗墓者的黑手。”李铭说。
这座墓门也很有特色:立体砖雕门楼,砖雕石室,很讲究。
古代规制很严格,墓主虽没有功名,但是有钱。
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这种奢华的阴宅寓意着死者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并能荫及子孙。
鲜艳的壁画是难得的历史物证
这些墓葬的墓室、墓门等大都保存非常完整,几座墓门都分为数层,基本都有彩绘,有的还非常精美、艳丽。墓室内部有斗拱,有的还是两层甚至多层斗拱,构造繁复细致,可见设计者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也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都不一般。
另外,墓中随葬很多生活必需品,像桌椅板凳箱子灯台,虽然是单室墓,这些随葬品被墓室斗拱下的柱子隔开,布置在不同的空间里,就像有多个房间一样。
李铭认为,从葬制及随葬品等方面复分析,这个家族墓群的墓主人,家境非常殷实,因此才有财力修建这么多、档次较高的墓葬,而且都是比较奢华的砖雕和彩绘壁画墓。
在当时,郭氏家族在当地算得上一个非常大且有实力的家族。
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元代墓室中鲜艳夺目的壁画,分为砖雕壁画和彩绘壁画。
砖雕壁画大都是用砖、石砌成各种图案,彩绘图案也非常丰富。
据李铭介绍,这批墓葬里彩绘壁画较多,其中有“车马出行图”“夫妻对坐”等图案,尤其一座双人墓葬里绘制得最为精美:墓室的墙壁和穹顶上绘制有“24孝图”“开芳宴”“启门图”等,还绘有花卉、云朵等图案。
图中有马夫、儿童、侍女等,很多带有故事情节。
李铭告诉记者:“绘画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这些壁画非常重要和珍贵,这样的图案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其中人物的服饰、动作、使用的器具等等,都是研究当时济南地区社会生活、人情风貌、当地习俗非常直接的历史物证,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还有几座保存完好的墓室的穹顶,也绘制有非常繁杂、精细、美丽的图案,就像藻井图案一样,也是墓主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既反映了这个家族的富甲一方,以及对死后仍保持奢华生活的企望,也说明这个家族的人是有文化、有精神追求的。同时反映出当时济南地区的文化比较丰富。”
为城市文化寻找历史的基因
前几年,一系列悬疑、推理影视文学作品,让很多人对文物产生了兴趣。
然而,考古不是不是挖宝,而是严谨的科学探究。
考古近年从冷门渐成显学,因为鲜为人所知,往往披上了一层奇幻面纱。
大众之所以对考古工作感到好奇,大部分是因为野外发掘,以及对历史遗存的神秘心理,使得公众总是对考古工作充满猜想。
李铭从事了40多年文物考古保护工作,他深切感到,考古是一份非常艰苦的工作。
“一个考古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当的考古专业知识,还要热爱考古工作,更要细致、耐得住寂寞,不论严寒酷暑都要泡在工地上风餐露宿,扫土挖土。像今天这样的温度,在阳光下工作一会儿就会全身湿透。冬天穿再厚,在寒风里蹲上一个小时就冻透了。发掘又是个细致活儿,必须用手铲、竹签、刷子等慢慢清理,往往一蹲就是半天。而这都是家常便饭。”李铭说。
大多数的考古工作是又累又苦,又慢又脏。
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墓地或遗址一般都在偏僻的野外,挖掘的条件比较艰苦。
尤其是在墓中作业,又脏又味,特别是夏天,有时带好几层口罩也挡不住难闻的气味,其辛苦为外人所不知。
再就是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每天按照操作规程对墓穴进行覆盖,往往是一天清理出来,还要花上半天时间进行覆盖,工作量很大。
“考古工作不是每天8小时工作制,而是12小时以上。不是白天挖完就下班了。晚上回来还要整理探方记录、考古日志、补图画图;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拍照等工作。考古是边干边研究,还要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考古人员在野外工作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根本没时间顾家。”李铭深有感触地说。
考古过程中有时还存在一些危险因素,像此次考古发掘的墓穴,浅的3、4米深,深的5、6米甚至7、8米。
这么深的坑,往往有塌方的危险,尤其是雨季更容易产生塌方。
所以,考古的同时首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尽管艰辛,但是考古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它不断有新的发现,促使考古人员不断地去对历史、文化、科技进行探索。正是无数考古人不惧辛苦,青灯黄卷中接续努力,才能向公众展示一片片历史的天空,解开一个个古代的谜题,为城市文化精神寻找历史的基因。”李铭动情地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