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梦见理发]梦见理发是什么意思?

改。 [钱] [维持数] 《史通古今正史》

制改,◆猶改制。謂制定典章革除弊端。○《後漢書‧曹褒傳》:“遂復上疏,具陳禮樂之本,制改之意。”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過失或缺點則改正,無則用以自勉。本用於自省其身。後多用於指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指責時所持態度。○《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冷眼觀》第一回:“我這舊社會的怪事,正是那新前途的阻力,不可不叫大家知道知道,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五:“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中國]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營改(营改),◆猶改建。○《宋書‧后妃傳‧文帝路淑媛》:“[崇憲][昭太后][修寧陵]地,[大明]之世,久所考卜。前歲遭諸蕃之難,禮從權宜。奉營倉卒,未暇營改。”

移改,◆移動改變。○[唐][李端]《贈康洽》詩:“自言萬物有移改,始信桑田變成海。”○《水滸傳》第七九回:“自古王言如綸綍,因此號為玉音,不可移改。”

移風改俗(移风改俗),◆同“移風易俗”。◆《宋書‧樂志一》:“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南史‧宋紀上‧武帝》:“公閑邪納正,移風改俗。”○《南史‧蕭脩傳》:“移風改俗,人號慈父。”

修改(\脩改),◆1.改正過失或缺點、錯誤。○《晉書‧苻生載記》:“[健]將殺之,[雄]止之曰:‘兒長成自當修改,何至便可如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周處]﹞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隋書‧高祖紀下》:“律令格式,或有不便於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務當政要。”○[巴金]《<爝火集>後記》:“所以我回到宿舍就把前一天寫好的初稿拿出來修改和補充。”◆2.修繕改建。○《南史‧梁本紀下》:“特多禁忌,牆壁崩倒,屋宇傾穨,年月不便,終不修改。”

校改,◆校對改正。○[魯迅]《熱風‧望勿“糾正”》:“你也標點,我也標點,你也作序,我也作序,他也校改,這也校改,又不肯好好的做,結果只是糟蹋了書。”

先親後不改(先亲后不改),◆謂先輩結成的親戚關係,後輩應予保持。○《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這出月初一日,是[喬]親家[長姐]生日,咱也還買分禮兒送了去。常言‘先親後不改’,莫非咱家孩兒沒了,斷了禮,不送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露着你們‘先親後不改’,欺負我老邁無能!”

土改,◆見“土地改革”。

貼改(贴改),◆修改。○《宋史‧倪思傳》:“[彌遠]拜右丞相,[陳晦]草制用‘昆命元龜’語,[思]難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有‘允執厥中’一言,[蕭咸]以為[堯]禪[舜]之文,長老見之,莫不心懼,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咸]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仍上省牘,請貼改麻制。”參見“貼麻”。

時移事改,◆时间推移,事情也随之改变。指时代和世事都发生变化。○金赵可《雨中花慢·代州南楼》词:“弔興亡遺迹,咫尺西陵,烟樹蒼然。時移事改,極目傷心,不堪獨倚危闌。”○金张中孚《蓦山溪》词:“時移事改,萍梗落江湖,聽楚語,厭蠻歌,往事知多少。”

省改,◆反省並改正錯誤。○《漢書‧成帝紀》:“青綠民所常服,且勿止。列侯近臣,各自省改。”○[顏師古]注:“省,視也。視而改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經了若干苦楚過來,今受了岳丈深恩,若再不曉得省改,真豬狗不值了。”○《明史‧徐階傳》:“給事、御史多起廢籍,恃[階]而強,言多過激。帝不能堪,諭[階]等處之……﹝[階]﹞請傳諭令省改。帝亦勿之罪。”

山河易改,本性難移(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謂習慣成性,很難改變。○[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摺:“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榮改(荣改),◆指官職升遷。○[宋][宋□]《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允蹈甲門》:“及為[江陽]幕官,考滿赴闕,將遂榮改,行次[湖湘],以病卒於[閘口鎮]。”

遷善改過(迁善改过),◆謂改正過失而向善。○《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魏][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二》:“蓋夫子之於[顏氏],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使欲罷不能,而彼其所從事者,皆遷善改過、服膺克己之實。”○[明][陸深]《燕閑錄》:“賴[英宗]([宋英宗])遷善改過,方成就此一段好事。”

遷改(迁改),◆1.指官職之遷升。○[唐][顏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泉明]、[顥]、[頲]、[穎]等並蒙遷改,一門之內,生死哀榮。”○[宋][范仲淹]《乞召杜衍等備明堂老更表》:“﹝[郎簡]﹞歸老十餘年,不曾遷改,亦無錫賜。”○[宋][方勺]《泊宅編‧渠來》:“或亂毀簾幃窗牖之類,則[經臣]必有遷改錫賚之慶。”◆2.變易,改變。○[唐][李白]《對酒行》:“天地無彫換,容顏有遷改。”○[宋][張耒]《青桐道中值雨》詩:“人間遷改何須問,便作江湖未可知。”○[明][胡其毅]《孔廟柏歌》:“禮樂初傳三百載,風塵倏忽俱遷改。”○[譚獻]《<復堂詞錄>序》:“律呂廢隊則聲音衰息,聲音衰息則風俗遷改。”◆3.謂遷善改過。○[明][張居正]《答薊遼總督鄭范溪書》:“彼既有遷改之誠,自不必深求矣。”○[清][黃爵滋]《敬陳六事疏》:“於此等匪民,先宜實力查捕,除已犯重案論治如法外,餘皆概予開釋,而著其名於冊,諭令遷改。”

棄行改業(弃行改业),◆拋棄原來職業,改從新的職業。○[清]《秦樓月‧淚吊》:“你小小年紀,一朵鮮花,不曾開綻呢,正要……與做娘的賺取大塊銀子,卻就想棄行改業,跳出這門限兒去,可不是做夢麼?”

面不改色,◆見“面不改容”。

面不改容,◆謂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三國志平話》卷下:“令左右捧一金盤,[關公]袒其一臂,使[華佗]刮骨療病,去盡毒物。○[關公]面不改容,敷貼瘡畢。”○《三國演義》第二三回:“[操]([曹操])坐於亭上,將[平]([吉平])縛倒於地。○[吉平]面不改容,略無懼怯。”○《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忽然狂風怒吼,怪浪波番,其舟在水,飄飄如一葉,似欲傾覆。舟人皆大恐……[王勃]面不改容,因述昔年[馬當山]遇風始末。”亦作“面不改色”。○[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摺:“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魯迅]《故事新編‧鑄劍》:“黑色人也仿佛有些驚慌,但是面不改色。”

良弓無改(良弓无改),◆謂繼承父祖的優良傳統和事業。語出《禮記‧學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唐][劉知幾]《史通‧書事》:“其有開國承家,世祿不墜,積仁累德,良弓無改……略書於傳可也。”

勞改(劳改),◆勞動改造的簡稱。○[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除開個別的要法辦、勞改,那要剝奪選舉權外,一般的以不剝奪為好。”徐懷中《西線軼事》:“隨後被轉送監獄進行勞改。”

勞動改造(劳动改造),◆對判處徒刑的罪犯,凡有勞動能力的,強迫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成為新人。是改造犯罪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進改(进改),◆猶升遷。○《太平廣記》卷二○一引[唐][胡璩]《譚賓錄‧李邕》:“﹝[李邕]﹞復為人陰中,竟不得進改。”○《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詔‘自今諸路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所舉官,如進改後,五年無過有勞幹者,並舉主特加酬獎。’”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摺:“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聶紺弩]《天亮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相信你一輩子也改不過來。”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补证条目■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海公案》第六四回:“夫人道:‘相公呵,八十年紀,爲何還比得少年氣概!’海爺道:‘自古道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江山易改,禀性難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江山好改,本性難移(江山好改,本性难移),◆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後來還要開開口。”◆补证条目■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九尾狐》第三十回:“惟寶玉雖甚暢快,然牀衾孤擁,熬不得竟夕淒涼,所謂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江山好改,秉性難移(江山好改,秉性难移),◆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老兄,你豈不聞‘江山好改,秉性難移’?你切不可打量他從此就這等好說話了。”

監改,◆监督(他人)改造。○《贵州日报》2003.11.10:“目前本分局内的监改帮教对象13人中违法乱纪为‘零’,重新犯罪为‘零’。”○季羡林《牛棚杂忆》十六(三):“我记得在二十八楼南头的一间大房子里,堆满了杂物,乱七八糟,破破烂烂,什么都有。我忽然发现,在一个破旧的蒸馒头用的笼屉上有几块已经发了霉的干馒头。我简直如获至宝,拿来装在口袋里,在僻静地方,背着监改的工人,一个人偷偷地吃。”

回改,◆翻悔,改口。○《南史‧薛安都傳》:“[明帝]欲加原宥,[靈越]辭對如一,終不回改,乃殺之。”

改作,◆1.重製;另製。○《詩‧鄭風‧緇衣》:“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清][劉大櫆]《李節婦傳》:“衣敝則為改作。”◆2.更改;變更。○《論語‧先進》:“[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君子之道,樂因循而重改作。”○[唐][白居易]《議百司食利錢》:“弊既滋深,法宜改作。”○《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符三年》:“[京]([蔡京])好大喜功,銳于改作,若果大用,必變亂舊政。”◆3.改成。○[明][楊慎]《升庵詩話‧偃曝》:“[孟浩然]:‘草堂時偃曝,蘭枻日周旋。’偃曝,謂偃臥曝背也……今刻[孟]詩,不知其出處,改作‘掩曝’,可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明明借我的一萬銀子,硬改作一百。”

改轉(改转),◆謂遷調官職。多指提升。○[唐][陸贄]《奉天論擬與翰林學士改轉狀》:“又聞初到[奉天],已頒詔命,應是扈從將吏,一例並加兩階,今若翰林之中,獨蒙改轉,乃是行賞不類,命官以私。錄微勞,則臣等遷位過優;勸來者,則從官加階太薄。”◆补证条目■谓迁调官职。多指提升。○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選人張方平賦性剛介,嘗以事忤上官,爲所羅織,以贓罪廢絶,無改轉之望,後爲臨潁令。”

改治,◆1.猶修改,改動。○《宋書‧謝莊傳》:“[世祖]入討,密送檄書與[莊],令加改治宣布。”○[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北本《壽命品》之三,佛說偈中有‘而與羅漢等’,《泥洹》作‘量與羅漢等’,南本亦然。則南本文字上之改治,亦稍有依《泥洹》者。”◆2.猶改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按橋西門之南頰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門。”

改制,◆改變制度或法式。○《荀子‧正論》:“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為難。”○[王先謙]集解:“謂殊徽號異制度也。”○[宋][曾鞏]《<禮閣新儀目錄>序》:“失則必改制,以求其當。”○[清][戴名世]《畫網先生傳》:“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髮而詬之曰:‘此種種者而不肯去,何也?’”[毛澤東]《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沒有紅軍的改編,紅色區域的改制,暴動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實現全國的抗[日]戰爭。”◆补义条目■改革现有体制。○《人民日报》1995.1.3:“试点企业将承担构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的重任,试点要与实施‘公司法’、进一步完善股份制企业改制和规范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解放日报》2008.8.15:“改制前的大学出版社竞争观念不强,改制后则更积极地参与到了市场竞争和发展中去。”

改政移風(改政移风),◆改變風氣習俗。○《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改正,◆I把錯誤的改為正確的。○《漢書‧谷永傳》:“不求之身,無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跡,無謝過之實也,天責愈深。”○[宋][何薳]《春渚紀聞‧作文不憚屢改》:“[歐陽文忠]公作文既畢,貼之牆壁,坐臥觀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勢,倘使不把讀書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說十年以後的事了。”○[巴金]《紀念雪峰》:“錯誤終於改正,沉冤終於昭雪。”◆II更改正朔。古時王朝易姓則改正朔。○[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隨陽而序位。”○《禮記‧大傳》“改正朔,易服色”[唐][孔穎達]疏:“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丑、子所損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

改折,◆舊時賦稅制度中以其他物品或銀兩替代原定應交物品的繳納辦法。○[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漕銀之改折,亦為一時凶荒之極,米價騰涌而入價,以俟豐年之補糴也。”○《朱元璋傳》第六章二:“田賦改折則全收銀子。”

改張易調(改张易调),◆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晉書‧琅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北史‧崔亮傳》:“至於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精。而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參見“改弦更張”。

改張(改张),◆見“改弦更張”。

改造,◆1.另製;重製。○《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鄭玄]箋:“造,為也。”○《隋書‧禮儀志二》:“[晉惠帝][元康]六年,禖壇石中破為二。詔問,石毀今應復不?博士議:‘《禮》無高禖置石之文,未知造設所由;既已毀破,可無改造。’”[清][李漁]《比目魚‧偕亡》:“只有頭一齣要緊,那《荊釵記》上有一齣《抱石投江》是我簇新改造的,與舊本不同。”◆2.另行選擇。○《荀子‧議兵》:“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楊倞]注:“改造,更選擇也。”◆3.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變更,使適合需要。○[宋][葉適]《福建運使趙公墓志銘》:“初,朝廷患[開禧]會子輕,僅賣半價,悉改造及元陌止。”○[清][李漁]《奈何天‧錫祺》:“原來如此,這也不難,待我奏明上帝,遣一位變形使者,把他身上的肢體從新改造一番,變做個美男子便了。”○[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老地主特地把他和他老婆住着的一間臥房搬空了,臨時叫[阿興]改造成倉房。”◆4.指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新的,使適應新的形勢和需要。○[胡采]《序<在和平的日子裏>》:“工人階級革命隊伍的任務,就是改造世界,並在改造世界的鬥爭中,同時改造自己。”

改元,◆君主改用新年號紀年。年號以一為元,故稱“改元”。改元之制始於[戰國][秦惠王],歷代相承,體制各異:有新君即位於次年改用新年號,如[漢武帝]於即位次年改元[建元];有一帝在位屢次更換年號,如[漢宣帝]曾改元[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諸名;有一年之中改元多次,如[漢][中平]六年[獻帝]即位改元[光熹],[張讓][段珪]誅後改元[昭寧],[董卓]又改元[永漢];有新君即位後立即改元,如[三國][蜀][後主]繼位未逾月即改元[建興],有新君即位後多年才改元;如[五代][後梁][末帝]公元九一三年即位,至九一五年始改元;有實行一帝一元制,中途皆不改元,如[明][清]兩代。參閱[漢][班固]《白虎通‧爵》、[宋][高承]《事物紀原‧朝廷注措‧改元》、[清][趙翼]《陔餘叢考‧改元》。

改玉改行,◆見“改步改玉”。

改玉改步,◆見“改步改玉”。

改玉,◆見“改步改玉”。

改陰(改阴),◆樹影移動。指經過一段時間。○[唐][孟簡]《惜分陰》詩:“對景嗟移晷,窺園詎改陰。”○[唐][孟郊]《送清遠上人歸楚山舊寺》詩:“山寺一別來,雲蘿三改陰。”

改議(改议),◆改變主張。○《後漢書‧袁安傳》:“詔百官議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譎詐,求欲無猒,既得生口,當復妄自誇大,不可開許。○[安]獨曰:‘……不宜負信於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司徒[桓虞]改議從[安]。”

改意,◆改變心思。○《司馬法‧定爵》:“容色積威,不過改意。”○《後漢書‧楊厚傳》:“[厚]母初與前妻子[博]不相安,[厚]年九歲,思令和親,乃託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懼然改意,恩養加篤。”

改易,◆改動;變更。○《漢書‧地理志上》:“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宋][蘇軾]《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漢]之與[秦],[唐]之與[隋],其治亂安危,至相遠也,然而卒無所改易,又況於積安久治,其道固不事變也。”○[明][張居正]《陳六事疏》:“但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穨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例如有一本便改易先後,稱為‘不平常的故事。’”

改移,◆更改;改變。○[唐][白居易]《埇橋舊業》詩:“改移新逕路,變換舊村鄰。”○[清][侯方域]《朋黨論上》:“因勢調停之說,君子知其不可為,而忠正強毅之性,又不肯少因盛衰而有所改移,勢必群起而力與之爭。”○[羅正緯]《灤州革命紀實初稿》:“預約十一月中旬發動,不復改移。”

改業(改业),◆改行。○[唐][白居易]《改業》詩:“卻被山僧戲相問:一時改業意何如?”○《水滸傳》第四三回:“[李鬼]道:‘小人今番得了性命,自回家改業,再不敢倚着爺爺名目,在這裏剪徑。’”[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六論“文人相輕”--二賣》:“[中國]各業,多老牌子,文壇卻並不然,創作了幾年,就或者做官,或者改業……不見了。”參見“改行”。

改選(改选),◆1.重新選授官職。○《晉書‧江統傳》:“﹝[江統]﹞遷中郎。選司以[統]叔父[春]為[宜春]令,[統]因上疏曰:‘故事,父祖與官職同名,皆得改選,而未有身與官職同名,不在改選之例。’”◆2.當選人任期屆滿或在任期中由於其他原因而重新選舉。○[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這次工會改選,你看,你選的上嗎?”

改序,◆謂季節改變。○[唐][韋應物]《立夏日憶京師諸弟》詩:“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改修(\改脩),◆亦作“改脩”。◆1.改建修治。○《後漢書‧王景傳》:“[河]決積久,日月侵毀……宜改脩堤防,以安百姓。”○[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匠者以為不祥,將加修葺。公曰:‘此天譴也。無所改修,以記吾過,且令戒懼不怠。’”◆2.改過修身。○《晉書‧高陽王睦傳》:“[睦]退靜思愆,改修其德。”○《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進而有過則示懲,懲而改脩則復進,既不廢法,亦無棄人。”◆3.改縫,另製。○[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他還要她馬上給可憐的孤兒改修一條棉褲呢!”

改心,◆轉變思想、態度。○[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吳王]謂[范蠡]曰:‘……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棄[越]歸[吳]乎?’”[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將不失為宰相也。”○《紅樓夢》第九二回:“媽要給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今兒他來了,媽問他怎麼樣。要是他不改心,我在媽跟前磕了頭,只當是我死了,他到那裏,我跟到那裏。”○[魯迅]《書信集‧致曹白》:“作者想在這一部裏描寫地主們改心向善,然而他所寫的理想人物,毫無生氣。”

改邪歸正(改邪归正),◆不再做壞事,走上正路。○《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四游記‧祖師入天宮收華光》:“汝若肯改邪歸正,我收汝在我部下為將。”○[老舍]《駱駝祥子》四:“他自己年輕的時候,什麼不法的事兒也幹過;現在,他自居是改邪歸正,不能不小心。”

改席,◆改換座席。對客人表示尊敬的舉動。○《宋書‧羊欣傳》:“[欣]嘗詣領軍將軍[謝混],[混]拂席改服,然後見之。時[混]族子[靈運]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見[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改物,◆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多指改正朔、易服色。後因以指改朝換代。○《左傳‧昭公九年》:“[文]之伯也,豈能改物?”[杜預]注:“言[文公]雖霸,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梁書‧武帝紀中》:“五精遞襲,皇王所以受命;四海樂推,[殷][周]所以改物。”○[宋][陳亮]《謝安比王導論》:“此固[王猛]之所不屑就也,[晉]於是無中州之望矣,而[溫]方專制朝廷,幾於改物。”

改為(改爲、改为),◆1.另製;重造。○《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宋][李覯]《袁州學記》:“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迺營治之。”◆2.改成。○《通志‧氏族六》:“[蕭]氏,[齊武帝]以[巴東王][子響]叛逆,改為[蛸]氏。”◆3.改換;變動。○《墨子‧經下》:“景不徙,說在改為。”○[譚戒甫]注:“為,讀訛,亦作訛,義為變化。”◆■补义条目■(—wéi)■改正错误或过失并有所作为。○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君子過誤,責之以禮義,則自知愧悚,必思改爲。”

改望,◆猶失望。○《魏書‧尒朱榮傳》:“事出不虞,天下改望。”

改土為流(改土为流),◆猶言改土歸流。○[清][袁枚]《武英殿大學士太傅鄂文端公行略》:“公奏:‘欲百年無事,非改土歸流不可;欲改土為流,非大用兵不可。’”

改土歸流(改土归流),◆[明][清]兩代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實行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旨在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一管理。○[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兩宣慰使亂後,廢土司,設[貴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清][雍正]時,采用[雲][貴]總督[鄂爾泰]改土歸流建議推行於西南諸省。也稱改土為流。亦省作“改流”。○[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東川]雖已改流三十載,仍為土目盤據。”參閱《明史‧貴州土司傳》及《雲南土司傳》、《廣西土司傳》,[清][袁枚]《武英殿大學士太傅鄂文端公行略》。

改圖(改图),◆改變計劃。○《左傳‧哀公二年》:“[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圖。”○《舊唐書‧王重榮傳》:“今軍府積實,苦被徵求,復來收兵,是賊危我也,倘不改圖,危亡必矣。”○《鏡花緣》第二四回:“前日女兒因駙馬就要出外閱兵,恐他跟去,徒然勞苦,於事無益,又去勸他及早改圖,並偷給令旗一枝,以便私自出關。”○[魯迅]《書信集‧致姚克》:“近頗自憾未習他業,不能改圖,否則雖驅車販米,亦較作家乾凈。”

改天,◆指當天以後的某一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三回:“總鎮只呵着腰,向兩面點點頭,吩咐改天再見。”○[巴金]《家》七:“[琴小姐],改天再談罷,我要走了。”

改歲(改岁),◆由舊歲進入新年。○《詩‧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陳奐]傳疏:“改,更也。改歲,更一歲也。”○[宋][蘇軾]《與韓昭文書》:“某啟:違遠旌棨,忽已數月,改歲緬想台候勝常。”○[清][唐孫華]《戊子元旦》詩:“改歲仍餘料峭寒,雙扉合閉一泥丸。”

改俗,◆轉變習俗。○《墨子‧非命下》:“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東觀漢記‧鄧訓傳》:“[燕]人思慕,為之作歌,拜[張掖]太守,以身率下,[河]西改俗,鄰郡則之。”

改試(改试),◆指改變選拔官吏的考核辦法。○[漢][張衡]《論舉孝廉疏》:“自初舉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餘力,乃艸文法耳。今詔書一以能誦章句結奏案為限,雖有至孝,不當其科……自改試以來,累有妖星震裂之菑,是天意不安於此法故也。”

改視(改视),◆改變看法;另眼相看。多表示重視。○《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晉][葛洪]《抱樸子‧貴賢》:“聞淫聲則驚聽,見豔色則改視,役聰用明,止此二事。”○[明][李東陽]《華容縣學重修記》:“瓦甓木石,髹采丹堊,剔朽除穢,易為堅完,煥然大新,觀者改視,聞者易聽,以為盛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關於籌備立憲的諭旨與奏摺》:“大亂由此而息,微特[武昌]匪禍可以刻日就平,抑且政策一新,可使列強改視。”

改善,◆1.改正過失或錯誤,回心向善。○《後漢書‧獨行傳‧王烈》:“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2.改變原有情況使比較好一些。○[巴金]《滅亡》第二一章:“就是她,用了她底純潔的、偉大的愛,也不能改善他底命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工資暫時不提高,工會多給我們辦點福利也好,生活總要改善改善。”

改色,◆1.指古代隨改正朔而改變所崇尚的顏色。○《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其驪翰改色,寅丑殊建。”○[李善]注:“《禮記》曰:‘[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驪。’[鄭玄]曰:‘以建寅之月為正,物生色黑。黑馬曰驪。’《禮記》曰:‘[殷]人尚白,戎事乘翰。’[鄭玄]曰:‘以建丑之月為正月,物生色白。翰,白色馬也。’”◆2.改變顏色。亦指景色改變。○[南朝][梁][劉孝綽]《陪徐僕射晚宴》詩:“景移林改色,風去水餘波。”○[隋][李德林]《松樹》詩:“歲寒無改色,年長有倒枝。”○[明][李東陽]《松塢黃公哀辭》:“虎豹伏匿兮狼狐噭嗥,歲既暮而改色。”

改容,◆1.改變儀容;動容。○《莊子‧德充符》:“[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檛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舊唐書‧柳公權傳》:“[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清][陳夢雷]《絕交書》:“老朽布衣受封時,已甘與兒輩闔門其斃,年兄亦為改容。”◆2.猶改扮。○[清][顧炎武]《剪髮》詩:“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补义条目■改变原来的面貌。○《人民日报》1995.9.15:“为防止伪造美钞,美国将以高技术手段重新改换美钞的图案设计。这将是过去66年来美元面孔的第一次大改容。”

改日,◆1.謂另擇日期。○《舊唐書‧歸融傳》:“時兩公主出降,府司供帳事殷,又俯近上巳,[曲江]賜宴奏請改日。”◆2.猶改天。○[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改日致謝老社長,勿罪勿罪。”○《金瓶梅詞話》第四一回:“親家盛情,家老兒說來,只怕席間不好坐的,改日望親家去罷。”○[老舍]《茶館》第一幕:“您先戴兩天,改日再給錢。”

改取,◆另行采擇。○《舊唐書‧歸融傳》:“上曰:‘去年重陽,取九月十九日,未失重陽之意,今改取十三日可也。’”[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十:“但可惜連發明人[汪精衛]也放棄(或‘收起’)了這種三民主義,他現在改取了聯帝的三民主義。”

改曲易調(改曲易调),◆比喻改變策略或做法。○《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並觀,若事有未盡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改期,◆改變預定的日期。○[清][嚴有禧]《漱華隨筆‧會試移期》:“請會試改期三月,著為定例。”○《再生緣》第六一回:“只是須求降聖恩,說不得,改期一月要加增。”

改辟(\改闢),◆亦作“改闢”。◆另行開拓土地。○《孟子‧公孫丑上》:“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趙岐]注:“今[齊]地土民人已足矣,不更辟土聚民也。”○[明]徐渭《會稽縣志諸論‧治書總論》:“夫有地如[會稽],則地不改闢,而教養之政可施矣。”

改年,◆改換年號。○《漢書‧王莽傳下》:“三月辛巳朔,[平林]、[新市]、[下江]兵將[王常]、[朱鮪]等共立[聖公]為帝,改年為[更始]元年,拜置百官。”○《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二月丁酉,幸[摩陂]觀龍,於是改年。”○《魏書‧高宗紀》:“[正平]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於[永安前殿],大赦,改年。”參見“改元”。

改目,◆猶言刮目相看。○《北史‧李彪傳》:“赫赫之威,振於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天下改目,貪暴歛手。”

改木,◆古時鑽木取火,隨四季更迭而換用不同的木材,稱“改木”。後用以比喻時節遷移。○《文選‧張協<雜詩>之一》:“離居幾何時,鑽燧忽改木。”○[李善]注引《鄒子》:“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唐][張說]《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參見“改火”。

改命,◆1.改變成命。○《易‧革》:“有孚,改命。吉。”○[高亨]注:“其命既下而又改之也。”○[唐][韓愈]《送李尚書赴襄陽八韻》:“帝憂南國切,改命付忠良。”◆2.更名;改變稱呼。○《左傳‧宣公四年》:“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使復其所,改命曰‘生’。”○[杜預]注:“易其名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人使饋之錦與馬,先之以玉,曰:‘君之妾[棄],使某獻。’左師改命曰:‘君夫人。’”

改律,◆1.改變法規。○《後漢書‧陳寵傳》:“[元和]二年,旱……議者咸曰:‘旱之所由,咎在改律。’”◆2.改變音律。○[晉][陸雲]《考志》:“和音變而改律,乘風革而為商。”

改路,◆改變路徑。比喻變更方針和辦法。○《楚辭‧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改流,◆見“改土歸流”。

改良主義(改良主义),◆反對從根本上推翻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主張在原有社會制度的基礎上逐漸加以改善的思想。

改良,◆1.去掉事物的某些缺點,使它更適合要求。○[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其時學校所教,時時公議改良,固非今日所能預議。”○[吳玉章]《論辛亥革命》:“[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如[康有為]和[梁啟超]等曾經認為這種改革也可以用革命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日本]的方式,即依靠政府采取一些改良的方式來完成。”○[茅盾]《清明前後》第三幕:“她主張節約材料,減低成本,加精技術,改良出品。”◆2.改正過錯,轉為良善。徐特立《致張敬堯的公開信》:“鄙意以為稍事警告即可,令其改良。”◆3.改善。徐特立《公園設立管見》:“市中多設公園,可以改良市中的空氣。”○[毛澤東]《論政策》:“必須改良工人的生活,才能發動工人的抗[日]積極性。”參見“改善”。

改曆(改历),◆更改正朔。○《史記‧封禪書》:“[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曆服色事。”參見“改正”。

改口,◆改變原先說話的內容或語氣。○[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一人先忠後佞》:“二人富貴熏心,改口逢世,又諉其責於父師,真悖逆之尤。”○[清][李漁]《意中緣‧返棹》:“他們當初假粧圈套,你不得不叫我夫人。後來身在異鄉,又不便改口。”○[曹禺]《王昭君》第三幕:“[溫敦]:(改口)[呼韓邪單于]已經知道了嗎?”◆补证条目■改变原先说话的内容或语气。○《朱子语类》卷七:“蓋兒時讀書,終身改口不得。嘗見人教兒讀書限長短,後來長大後,都念不轉。”

改居,◆移動座位。○《儀禮‧士相見禮》:“凡待坐於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鄭玄]注:“改居,謂自變動也。”

改舊(改旧),◆改變事物原來的狀態或面貌。○《逸周書‧謚法》:“好更改舊曰易。”○[孔晁]注:“變故改常。”○《文選‧潘岳<射雉賦>》:“初莖蔚其曜新,陳柯槭以改舊。”○[李善]注:“槭然陳宿之柯,變其舊色。”○《魏書‧咸陽王禧傳》:“宜應改舊,以成日新之美。”○《周書‧斛斯徵傳》:“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缺,[徵]博採遺逸,稽諸典故,創新改舊,方始備焉。”

改進(改进),◆改變舊有情況,使有所進步。○[李大釗]《民彝與政治》:“平流並進,遞演遞嬗,即法即理,即理即法,而後突發之革命可免,日新之改進可圖。”○[袁鷹]《篝火之歌‧小姑娘養豬》:“訪得好經驗,改進豬食堂。”

改節(改节),◆1.改變節操。○《孔子家語‧在厄》:“﹝[子貢]﹞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雁門太守行》:“[渙]([王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輕剽少年。晚改節博學,通於法律。”○《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幸得[娟娟]小姐是個貞烈之女,截髮自誓,不肯改節。○[白長吉]強他不過,只得原嫁與[遐叔]。”○[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崔猛》:“或以告[崔]。○[崔]訝其改節,而亦未之奇也。”◆2.更換季節。○[漢][張衡]《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藝文類聚》卷三四引[三國][魏][曹丕]《寡婦賦》:“去秋兮就冬,改節兮時寒。”

改教,◆改任教官。舊時教官簡稱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他此刻隨便出個考語,說我‘心地糊塗’……我還到那裏同他辯去呢。這個還是改教的局面。”

改火,◆古代鑽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又稱改木。亦用以比喻時節改易。○《論語‧陽貨》:“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劉寶楠]正義引[徐頲]《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漢],廢於[魏][晉]以後,復於[隋]而仍廢……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以去茲毒,即是以救疾也。”○[唐][史延]《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詩:“九天初改火,萬井屬良辰。”○[宋][司馬光]《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改化,◆改變轉化。○《史記‧秦始皇本紀》:“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章炳麟]《與人論文書》:“陵夷至於[唐]世,常文蒙雜,而短書媟慢,中間亦數改化,稍稍復古,以有[韓]、[呂]、[鎦]、[柳]。”

改行自新,◆改變行為,重新做人。○《漢書‧東平思王宇傳》:“今聞王改行自新,尊修經術,親近仁人……朕甚嘉焉。”○《漢書‧匡衡傳》:“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宋][岳飛]《招安寇盜狀》:“[湖東路]見今盜賊嘯聚,動以數萬……其間若有能改行自新之人,未委合與不合招安?”

改行為善(改行爲善、改行为善),◆改變不良行為,誠心向善。○[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天子悲憐其意,遂下令曰:‘夫訓導不純,而愚民陷焉。或欲改行為善,其道無由也。’”亦作“改行從善”。○《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不若改行從善,做個小小經紀,也得過養身活命。”◆补证条目■亦作“改行從善”。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那些不忠不孝、無禮無義、没廉没恥的頑民,看了嚴列星與那老婆賽東窗的惡報,也當急急的改行從善,革去歪心。”

改行從善(改行从善),◆見“改行為善”。

改行,◆I改變行為。○《左傳‧襄公五年》:“[楚]人討貳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討[陳]。”○[杜預]注:“改[子辛]所行。”○[楊伯峻]注:“改變[子辛]之行為。”○《後漢書‧劉虞傳》:“[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新唐書‧陸贄傳》:“勞於服遠,莫若脩近;多方以救失,莫若改行。”◆2.改嫁。行,出嫁。《晉書‧李胤傳》:“[胤]既幼孤,母又改行,有識之後,降食哀戚,亦以喪禮自居。”◆II放棄原來的行業從事新的行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伯述]又自己說自從開了缺之後,便改行販書。”○[老舍]《茶館》第三幕:“我決定改行,去蹬三輪兒!”◆补证条目■㈡(—háng)■放弃原来的行业从事新的行业。○《型世言》第二十回:“那人道:‘我廣西熟苗,每年夏秋之交,畢竟出來劫掠。今承分付,便當改行!’”

改過自新(改过自新),◆改正錯誤,重新做人。○《史記‧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正有群盜欲入行盜,像出迎賊,賊黨怖退,像歸本處,住立如故。群盜因此改過自新,遊行邑里,具告遠近。”○《鏡花緣》第二四回:“這是其人雖在名教中,偶然失於檢點,作了違法之事,並無大罪,事後國主命豎此匾,以為改過自新之意。”○[老舍]《四世同堂》六五:“他把‘姐’叫得挺親熱,好像真有點要改過自新的。”

改過爲善,◆犹改过迁善。○明沈璟《博笑记》第二三出:“哥哥,我僱得挑脚的原是個小偷,如今他改過爲善。想他是個有時運的了,因此僱他。”■参见“改過遷善-改過遷善”。

改過遷善(改过迁善),◆改正錯誤,決心向善。語本《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唐][陸贄]《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遂非。”○《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三舅受了艱難苦楚,這下來改過遷善,料想要用心讀書。”

改過從善,◆同“改過遷善”。○《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李雄萬分喜悦,想道:‘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從此放下這片肚腸。”

改過(改过),◆改正過失或錯誤。○《尚書大傳》卷一下:“冒圭者,天子所與諸侯為瑞也……無過行者,得復其圭以歸其國;有過行者,留其圭;能改過者,復其圭。”○《南史‧殷鈞傳》:“劫帥稽顙乞改過,[鈞]便命遣之,後遂為善人。”○[清][昭槤]《嘯亭續錄‧韓旭亭》:“﹝[旭亭]﹞[乾隆]庚寅客京邸,嘗大病,夢人語曰:‘汝發憤改過,造化已延汝壽矣!’及病愈,[貌和]靄。”○[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她改過反悔的話是真話。”

改觀(改观),◆1.改變本來的看法、觀感。○《後漢書‧王暢傳》:“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則海內改觀,實有折枝之易,而無挾山之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庾]風姿神貌,[陶]一見便改觀,談宴竟日,愛重頓至。”○[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王所統見軍不踰六百,率先士卒,盡殪兇狂,不崇朝而收復關城,自此藩方改觀矣。”○[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修容》:“竊怪今之所謂‘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種種新式,非不窮新極異,令人改觀。”◆2.改變原來的樣子,出現新的面目。○[南朝][宋][謝靈運]《悲哉行》:“幽樹雖改觀,終始在初生。”○[元][劉因]《登鎮州隆興寺閣》詩:“天光物色驚改觀,少微今在青雲中。”○[清][葉廷琯]《吹網錄‧石林燕語》:“蓋此書自經館臣纂校,已視舊刻改觀。”○[葉聖陶]《倪煥之》二六:“大海的浪潮涌起,會使海面改觀。”

改官,◆舊時官員晉升調任的一種制度。○[宋][葉適]《法度總論三》:“今朝廷之法度,其經久常行不可變改者,十數條而已,而皆為法度之害……薦舉以關陞、改官為利,而關陞、改官為薦舉之害。”○[宋][趙昇]《朝野類要‧改官》:“承直郎以下,選人在任,須俟得本路帥撫監司、郡守、舉主保奏,堪與改官狀五紙,即趨赴春班。”

改服,◆更換衣服。○《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父母之喪既引,及塗,聞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宋書‧羊欣傳》:“[欣]嘗詣領軍將軍[謝混],[混]拂席改服,然後見之。”○[清][鈕琇]《觚賸‧秦將禮客》:“﹝[趙勇略]﹞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羢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

改惡為善(改惡爲善、改恶为善),◆不再作噁,重新做人。○《禮記‧中庸》“明則動,動則變”[漢][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孔穎達]疏:“言惡人全化為善人,無復為惡也。”亦作“改惡從善”。○[鄭觀應]《盛世危言‧訓俗》:“萬姓既改惡從善,永無犯上作亂之萌;萬邦亦一道同風,咸知學聖尊王之義。”○《人民日報》1964.12.29:“十二月廿八日特赦釋放了一批已經確實改惡從善的戰爭罪犯。”◆补证条目■不再作恶,重新做人。亦作“改惡從善”。○明王守仁《告谕安义等县渔户》:“務益興行禮讓,講信修睦,以爲改惡從善者之倡。”

改惡從善(改恶从善),◆見“改惡為善”。

改度,◆違背常度。○《參同契》卷下:“纖芥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霰雪。”○[袁仁林]注:“改度,背違常度。當升不升,當降不降也。”○[三國][魏][曹植]《神龜賦》:“安玄雲而好靜,不淫翔而改度。”○《二刻拍案驚奇》卷五:“此兒聰慧非凡,雖居禁地,毫不改度,老成人不過如此。”

改都,◆遷都。○《魏書‧序紀論》:“[昭成]以雄傑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號改都,恢隆大業。”○《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唐][孔穎達]疏:“[文王]改都於[豐]。”

改動(改动),◆文字、項目、次序等的更改、變動。○《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老爺要看着沒甚麼改動的,就交給他們細細兒的看看去罷。”○《<王西彥小說選>自序》:“解放後把集子裏的和最初發表在刊物上的對照了一下,發現好幾個地方都有了改動。”◆补证条目■文字、项目、次序等的更改、变动。○《朱子语类》卷一〇九:“因言今日所在解額太不均,先生曰:‘只將諸州終場人數,與合發解人數定便了。又不是天造地設有定數,何故不敢改動?也是好笑!’”

改定,◆1.修改訂正。○《漢書‧賈誼傳贊》:“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其術固以疏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上:“詞既成,[謂]([丁謂])猶嫌其不切,多所改定。”○[明][楊慎]《升庵詩話‧詩賦用字》:“詩文有作者未工,而後人改定者勝,如此類者多有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見。”◆2.另行確定。○[漢][揚雄]《劇秦美新》:“夫改定神祇,上儀也;欽修百祀,咸秩也。”

改調(改调),◆1.改變音調。○《莊子‧徐無鬼》:“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已。”○[唐][王建]《宮詞》之八六:“玉簫改調箏移柱,催換紅羅繡舞筵。”○[宋][蘇軾]《定惠院顒師為余竹下開嘯軒》詩:“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2.調任他職。○《清會典事例‧內務府‧升除》:“其人不甚相宜,即於補授之後,原可酌量改調。”

改道,◆1.改變方法、制度。○《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對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漢][班固]《白虎通‧三正》:“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2.河流改變原有的通道。○[清][傅澤]《行水金鑒‧濟水》:“蓋其時[濟水]改道,從[蒲臺]東北,與[河]渾濤而入海也。”◆3.改變行進的路線。如:非機動車輛改道行駛。

改錯(改错),◆I改正錯誤。如:肯改錯,就是好同志。`14`◆II改變措施。錯,通“措”。○《楚辭‧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王逸]注:“改,更也。錯,置也。”○《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

改除,◆1.另行授官。○[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吳燧]以改除致繳,則曰:‘此[天錫]之薦主也。’”[明][歸有光]《乞休申文》:“職近者被命改除,即日當歸田里,不復有仕進之念矣。”◆2.刪改。○[太平天國][李秀成]《李秀成自述》:“恐有違忌字樣亦煩改除。”

改成,◆改變成命。○[唐][李翱]《與本使楊尚書請停修寺觀錢狀》:“若其所言有合於道,伏望不重改成之事,而輕為後生之所議論。”

改稱(改称),◆改變名稱;改變稱呼。○[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三國志》,大名也;《魏書》、《蜀書》、《吳書》,小名也……但自來引者,俱曰《魏志》、《蜀志》、《吳志》,豈因大名而改稱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他們旗人是最講究交情禮節的,[龍光]一聽見說是父親的同門相好,便改稱老伯。”

改常,◆猶反常。改變常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唐]左軍容使[嚴遵美]……一旦發狂,手足舞蹈,家人咸訝。傍有一貓一犬,貓謂犬曰:‘軍容改常也,顛發也。’”[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摺:“這廝原來是個忘人大恩、記人小恨、改常早死的歹弟子孩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我看見他面色改常,突然說出這麼一句話,連一些頭路也摸不着。”○[茅盾]《子夜》二:“[吳蓀甫]也好像有點改常,夾七夾八說了一大段,這才落到主要目的。”

改策,◆鞭策其馬使改變方向。策,馬鞭。比喻轉向。○[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改策西[秦],報辱北[冀]。”

改步改玉,◆亦作“改玉改行”。亦作“改玉改步”。◆《左傳‧定公五年》:“[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璵璠歛,[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杜預]注:“[昭公]之出,[季孫]行君事,佩璵璠祭宗廟。今[定公]立,復臣位,改君步,則亦當去璵璠。”○《國語‧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韋昭]注:“玉,佩玉,所以節行步也。君臣尊卑,遲速有節,言服其服則行其禮,以言[晉侯]尚在臣位,不宜有隧也。”原謂改變步武,更改佩玉,使符合臣制。後稱改變制度或改朝換代為“改玉改步”。○[章炳麟]《革命道德說》:“[蒙古]不道,宰割諸夏,改玉改步,人無異心。”○[晉][郭璞]《南郊賦》:“於是時惟青陽,日在方旭,我后將受命靈壇,乃改步而鳴玉。”○《南齊書‧高帝紀上》:“[姬旦]秉哲,[曲阜]啟蕃,或改玉以弘風,或胙土以宣化。”○[清][黃宗羲]《余恭人傳》:“柴天改玉之交,皇風未暢,鼎族阽危,謠言沸火。”

改步,◆見“改步改玉”。

改變(改变),◆1.變化,事物產生顯著的差別。○《孔子家語‧弟子行》:“[祈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唐][白居易]《重到渭上舊居》詩:“人物日改變,舉目悲所遇。”○[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杜陵]詩云:‘雨晴山不改,晴罷峽如新。’言或雨或晴,山之體本無改變。”○[茅盾]《喜劇》:“經過了五年,這世界的一切當真並沒有絲毫的改變麼?”◆2.改換;更改。○《全唐詩》卷八九九載《賀聖朝》詞:“[長安]道上行客,依舊利深名切。改變容顏,消磨今古,隴頭殘月。”○[明][黃元吉]《流星馬》第二摺:“小生[黃廷道],自離了京師,改變了衣服,隨身帶些乾糧。”○[巴金]《懷念蕭珊》:“她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不願作家庭婦女,卻又缺少吃苦耐勞的勇氣。”

改筆(改笔),◆指修改後的文字。○《紅樓夢》第八四回:“﹝[賈政]﹞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慍者,終無改其說樂矣。’方覷着眼看那抹去的底本,說道:‘……必如改筆,才合題位呢。’”

改本,◆修改後的文本。○《紅樓夢》第八四回:“﹝[賈政]﹞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慍者,終無改其說樂矣。’方覷着眼看那抹去的底本,說道:‘……必如改筆,才合題位呢。’”[魯迅]《集外集拾遺‧報<奇哉所謂……>》:“‘只要行,不要讀書’,是你的改本,你雖然就此又發了一大段牢騷,我可是沒有再說廢話的必要了。”

改,◆改换。○《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香湯沐浴,改衣裝。”

風雨不改(风雨不改),◆語出《詩‧鄭風‧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比喻處於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唐][元稹]《授韓皋尚書左僕射制》:“豈所謂[徐公]之行己有常,而詩人之風雨不改耶?”參見“風雨如晦”。

風移俗改(风移俗改),◆同“風移俗易”。◆《三國志‧魏志‧杜襲傳》“曾祖父[安]”[裴松之]注引[李氏]《先賢行狀》:“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電改(电改),◆比喻極快地改變。○《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沈約]《比丘尼僧敬法師碑》:“風遷電改,斯理莫違。”

除改,◆1.免除現職,改任他職。○《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弘正]聞之,笑曰:‘是聞除改,登即行矣,何能為哉!’”[胡三省]注:“除改,謂除書改授他鎮。”◆2.革除和修改。○[宋][曾鞏]《論中書錄黃畫黃舍人不書檢札子》:“然向來書檢已連除改因依,況除改因依,參於典故,即無舍人不得預聞之理。”○[宋][丁謂]《丁晉公談錄》:“朝廷每有除改,外面多謗議。”

變容改俗(变容改俗),◆改變風貌習俗。○《呂氏春秋‧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變改(变改),◆改變。○[宋][梅堯臣]《答永州守王公慥寄九岩亭記》詩:“草樹易變改,山川無故新。”○[王西彥]《人的世界‧第五家鄰居》:“退伍軍官的決心,並不因為她的企圖自殺而稍有變改。”

變風改俗(变风改俗),◆見“變風易俗”。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